张锦梅
5113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广东广州
喘息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其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该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感染、环境致敏原、遗传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均可诱发学龄前儿童发生喘息[1]。近些年,喘息发病率以及致死率逐年升高,临床不断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喘息的诊治和预防工作。处于发作期的喘息患儿,呼吸道上皮的纤毛运动能力差、气道平滑肌痉挛、黏液分泌量增加以及支气管壁水肿等会诱发肺通气功能异常,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患儿出现心功能衰竭以及呼吸功能衰竭[2]。当前,喘息患儿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为雾化吸入,此种治疗方式具备起效快、用药少及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受患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对喘息缺乏足够认识等因素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较低,遵医行为差,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3]。本次研究对学龄前喘息患儿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学龄前喘息患儿76例,通过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2~6 岁,平均(3.72±1.28)岁;体重9~36 kg,平均(22.28±0.73)kg;上呼吸道感染9 例,支气管炎14 例,支气管哮喘5 例,肺炎4 例,急性咽喉炎3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6 岁,平均(2.84±1.31)岁;体重8~37 kg,平均(22.31±0.82)kg;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8例,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炎5例,急性咽喉炎4例,其他3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儿连续雾化≥3 d;②患儿均首次接受雾化治疗;③患儿家属知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④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儿年龄>7 岁或<3 岁;②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③有雾化吸入治疗史者;④依从性低、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含讲解雾化吸入治疗流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等。
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具体如下:①护理人员要保持友善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护理人员可轻抚患儿头部,增强患儿信任感,提高患儿依从性。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讲解工作,为患儿及家属讲解吸入治疗的优点,告知家长此种治疗方式是安全可靠的,可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患儿及家长的抵触情绪。治疗前,护理人员要清理患儿口腔,若患儿哭闹严重,可待其稳定后再展开治疗。②发挥示范作用:运用示范疗法可提升患儿用药依从性。学龄前儿童模仿能力较强,渴望得到称赞。护理人员可先对依从性高、年龄稍大的患儿展开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表扬,例如发放玩具、小红花等,告知其余患儿配合治疗可得到相同奖励。③加强患儿及家长对喘息的认识:护理人员要加大对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力度,加深其对喘息的认知程度,帮助患儿构建治疗信心,降低患儿对吸入激素药物的排斥感,并要使家长深刻认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意义,督促家长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保障治疗效果。④构建资料档案以及随访复诊计划:喘息治疗时间漫长,护理人员要建立资料档案,录入患儿临床情况、用药史、用药情况、诊断结果以及治疗结果等。要加强电子档案建设力度,将患儿各种信息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以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儿治疗效果、依从性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⑤增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效果和护理质量将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喘息诊治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使护理人员深刻认识到维系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意义。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②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雾化吸入次数>6 次、配合度高、雾化吸入时长10 min为好;雾化吸入次数4~6 次,勉强完成治疗,雾化吸入时长10~15 min 为一般;雾化吸入次数<4 次,严重哭闹,雾化吸入时长>15 min 为差[4];依从率=(好+一般)例数/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为临床控制;症状明显好转为显效;症状有所好转为好转;症状未改善为无效[5];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指标比较(±s)
组别 n 心率(次/min) 呼吸(次/min) 血氧饱和度(%)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8 98.68±4.52 91.17±2.66 23.25±3.59 18.29±2.42 93.25±3.37 97.36±2.05对照组 38 98.65±4.56 95.74±3.51 22.87±3.60 21.34±3.11 93.16±3.39 95.04±3.22 t 0.029 6.397 0.461 4.771 0.116 3.747 P 0.977 0.000 0.646 0.000 0.908 0.000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n(%)]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n(%)]
雾化吸入是喘息的主要治疗方式,此种方式具备起效快、药量小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治疗效果会受到患儿依从性的影响[6]。导致学龄前儿童喘息雾化吸入依从性低下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患儿自身因素: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由于雾化吸入会刺激口咽部,易引发患儿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7]。②家长因素:受环境、文化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大部分家长对喘息病的认知程度不足,对喘息治疗及用药存在一定误区,对喘息治疗重视程度不足,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往往会不重视治疗,缺乏对患儿治疗行为的管理[8]。③医护因素:医护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技术操作不规范、不合理,随访力度不足[9]。部分研究指出,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未使患儿取直立坐位,患儿面颊与面罩距离>1 cm,雾化器与地面不垂直等。所以,完善护理内容对提升学龄前儿童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10]。
细节护理也被称为精细化护理,从以人本的理念出发,护理效果显著。细节护理需做到以下几点:①增强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哮喘诊治能力,甚至具备吸入装置改进能力,进而提高其便捷性与有效性;此外,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手段,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11]。②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力度:在各种提升哮喘患儿依从性方法中,健康教育效果较为明显,其在减轻患儿临床症状、维持疗效长期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必须系统化与标准化,从而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加深患儿及家长对哮喘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吸入疗法、工具及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的认识,使患儿可以自主进行吸入治疗。③喘息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该病治疗周期漫长,所以为长期规范化管理与治疗,需建立完整的患儿资料档案,便于后续的随访与总结。对于未按时复诊的患儿,相关医护人员需及时与患儿家长联系,主动询问患儿未按时复查的原因,并做好患儿与家长的指导教育工作,督促患儿及时复诊[12]。
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学龄前儿童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细节护理,可改善患儿心肺功能。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学龄前儿童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细节护理,可提高其依从性。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学龄前儿童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较好。
综上,在学龄前儿童雾化吸入治疗期间实施细节护理,可发挥理想效果,有效改善患儿心肺功能,提高患儿依从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