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102208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合并结核病区,北京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的结果,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耐力下降、呼吸乏力及水肿等[1]。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异常或者轻度下降,伴随临床研究的深入,该类心力衰竭被命名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2]。当前,有关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暂无明确指南,早期诊断疾病、及时确定患病危险因素并做好有关防治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机体中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与D-二聚体(D-D)水平存在异常升高现象,且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紧密相关[3]。本研究就2020年1月-2021年9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98 例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本院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NT-proBNP、D-D 在诊断心力衰竭中的价值,并探讨疾病有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段内10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与《内科学》第9 版中有关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符,存在呼吸困难和乏力等症状,经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和心力衰竭评分系统等确诊[4];对照组均为经体检无任何异常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自愿参加研究并签订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重度肾功能障碍者;②存在恶性肿瘤者;③存在糖尿病者;④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NT-proBNP 及D-D 水平等。NTproBNP 及D-D 水平检测方法如下:两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4 mL,以3 000r/min 开展15 min 离心处理,分离后得到血清,应用西门子ADVIA CENTAUR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以化学发光法对NT-proBNP 水平进行检测。D-D 水平采取免疫比浊法开展检测,将0.2 mL 3.8%枸橼酸钠加入1.8 mL静脉血液内混匀,以3 000r/min速度开展15 min离心处理,分离后得到血浆,选择罗氏Cobas 6000-e601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进行检查。操作者严格依据说明书中的内容进行操作,单个患者取血1次。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NT-proBNP、D-D水平差异;②将有差异的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影响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③对比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NT-proBNP、D-D水平。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检验标准为α=0.05,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LVEF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及D-D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影响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高龄、高NT-proBNP水平以及高D-D水平均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均>1。见表2。
表2 影响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比较:心功能Ⅲ级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心功能Ⅳ组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NT-proBNP及D-D水平比较(±s,pg/mL)
表3 观察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NT-proBNP及D-D水平比较(±s,pg/mL)
组别 n NT-proBNP D-D心功能Ⅱ级 45 1 430.42±348.62 0.94±0.04心功能Ⅲ级 30 4 420.58±675.96* 3.36±0.25*心功能Ⅳ级 23 6 928.45±848.60# 6.24±1.05#F 258.360 142.780 P 0.001 0.001
当前,临床用于心力衰竭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实验室指标不断增多,包括NT-proBNP、D-D、尿酸、肿瘤坏死因子以及超敏C 反应蛋白等,其中NTproBNP 是评估心功能异常的一类敏感且具备特异性的指标,该项指标正常值为<450 ng/L[5]。D-D 作为一类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的交联之后,通过纤维蛋白降解得到的物质,多被用于评定机体凝血纤维系统的功能情况。就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机体中D-D 水平升高,提示机体中已发生纤维蛋白溶解和生成[6]。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对照组,与金小玲等[7]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存在异常升高现象,结合两项指标水平能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负荷升高及容量增加,激活了神经内分泌有关系统,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进而激活与之抗衡的利钠肽系统,大量的NT-proBNP 释放进入血液中,引发血浆中NT-proBNP 水平迅速升高。此外,心力衰竭患者机体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伴随微小血栓产生,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进而导致D-D 水平上升。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观察了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高龄、高NT-proBNP 水平以及高D-D 水平均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需要临床提高对年龄、NTproBNP 水平以及D-D 水平较高患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心功能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疾病并予以处理。此外,NT-proBNP 水平以及D-D 水平较高患者的机体血流动力学会出现改变,影响心室重构,最终引发心力衰竭。观察组中心功能Ⅲ级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心功能Ⅳ组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提示在评定患者心脏损伤程度方面,两类指标具有一定同步性,因此,于心脏损伤程度现出正相关。
综上所述,检测NT-proBNP与D-D水平对心力衰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高龄、高NT-proBNP水平以及高D-D水平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伴随心力衰竭程度加重,患者NT-proBNP与D-D水平相应升高,便于临床评定其心功能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