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路径研究*

2022-09-03 02:31张景雯周明顺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青海省

张景雯,周明顺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是青海省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篇“大文章”,是青海省“新三农”工作的主线,在“新三农”发展思路转型和实践推进上具有分水岭意义。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省农牧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保障,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青海省农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作为“四地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青海省走好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也是青海省实践生态文明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支撑、方向和路径。

1 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现实基础

进入2021 年,青海省已经告别了绝对贫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 年远景目标下,青海省未来发展蓝图充满希冀。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青海省农牧业取得良好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近些年显著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农村农业发展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同时,青海省的国土空间与农业产业基础对发展有机农畜产品产业支撑力较弱,由此决定了青海省最终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难以实现数量上的输出。因此,青海省要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资源极度稀缺”与“技术极度稀缺”,而解决当前挑战的关键钥匙也是改变青海省“输血式”发展为“造血式”发展的必然途径,并非仅仅是输出绿色有机农牧产品,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青海省农牧区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重新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塑造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从而实现由数量输出转变为价值输出。

2 青海省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与经济体系架构

本文认为青海省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并非一日之功,要基于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步子过大或者过小都不适宜,因而将其拆分形成“两步走”战略规划,见第28页图1。

图1 “两步走”技术路线图

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需要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但现有农牧业产业基础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弱支撑力使得开展研究时不得不重新审视农牧业的发展路径,即在现有情况下该如何解决“资源极度稀缺”与“技术极度稀缺”问题,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目标是什么。

2.1 一个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支撑

青海省地处我国偏远西部,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源短缺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因此,青海省首先需要将绿色有机农牧业置于“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规划的核心位置,明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叠加耦合关系,以将绿色有机农牧业打造成为青海省主导产业来配置资源,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建设农牧业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绿色有机农牧业资源有效供给的政策保障。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根手指”协调推进农牧区建设,架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乎绿色有机农牧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交易费用,要实现绿色有机农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以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为蓝本,创造产业发展的良性环境;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满足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青海绿色有机农牧业新产业、新业态。

2.2 两个示范:产品价值示范与产业模式示范

“两个示范”既是“十四五”时期青海省建设绿色有机农牧业产业体系的路径,也是现阶段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评价标准,“两个示范”的建设都需要充分发挥青海省农牧业的后发优势。《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提出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虽然有展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价值之意,但是却非产品价值示范的全部。产品价值示范是厚植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质的价值范本,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通过产业基础与生产工艺的高品质要求所形成的价值的外在表现。产品价值示范是产业模式示范的最终结果,产业模式示范离不开青海省的后发优势。产业模式示范是引入智慧农业与水利和青海省农业区位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青海省特色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包括坚实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两个示范”是青海省“第二步”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实现价值输出的“价值标的”。

2.3 三个布局:产业梯度、经济合作、价值中心

在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后,青海省开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第二步”战略的新目标,需要将第一步所积累的后发优势经过组织创新逐步转变为先发优势,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量的输出为目标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为以价值输出为目标的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所谓价值输出,就是围绕“第一步”战略所塑造的两个价值示范而形成的所有权的输出。这里讲的所有权的输出不仅仅是管理学话语中对其他经济个体的技术或品牌授权,而是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为主轴所形成的生产、消费、再分配的经济过程再造,是与其他区域及其他系统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协调互动的经济体系。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从青海省与全国其他具有农业禀赋优势的主体功能区产业合作布局,从青海省与东部地区经济合作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从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牧业科研高地布局,即从产业梯度、区域合作与价值中心“三个布局”出发,形成联动统一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经济新格局。

1)有机农牧业产业梯度布局。青海省“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化农牧业产业体系后,由于地理因素制约,其面临的“资源极度稀缺”问题仍然是实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的最大阻碍,因此,青海省必须优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重新布局产业梯度。产业梯度布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梯度重新划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产业结构,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产业应适应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产业链中处于创新阶段的部门最具有发展潜力,仅作为执行生产任务而存在的部门则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因而在这一阶段需要重新划分产业梯度;二是现代化农牧业在空间上转移,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遵循禀赋结构所决定的禀赋优势,生产结构是最具有竞争力的[1],寻找国内在农牧业方面具有禀赋优势的地区,将青海省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中处于低梯度的产业进行转移,不但可以实现青海省产业优化升级,而且能有效发挥产业承接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以青海省为“领头雁”的国内绿色有机农牧产业雁阵模式。

2) 区域经济合作布局。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第二步”战略布局区域经济合作并非简单的产业梯度转移或者承接,也并非传统的商品买卖区域之间的贸易合作,而是包含于此的以绿色有机农牧业为核心的更深层次的经济格局。首先,政府和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青海省与国内其他省份或者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需要从政府与市场两个角度进行考量。一方面,青海省与各合作区域政府之间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通过产业政策因势利导,为区域间市场要素流动、协调共进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本质上符合双循环新格局的内在要求,鼓励绿色有机农牧业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实现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其次,青海省现代化农牧业经济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但包括国内各子系统的紧密联系,而且是存在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青海省现代化农牧业经济体系要重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地发挥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内在优势,更好地利用省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双向流动,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3) 价值创造中心布局。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创新,在“十四五”时期青海省发挥后发优势,汲取东部地区或者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之后,以引进的方式获取技术与设备成本极高。由此可见,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牧业要实现赶超,就必须通过创新来破除后发优势存在的隐形结构[2],从而成功地发挥本土因素的正面影响,而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围绕绿色有机农牧业“创造性适应能力”而展开的组织形态或者产业组织结构的创造性活动。布局“价值创造中心”的关键就是凝聚产业组织结构中单个企业有限的创新能力,将组织结构中的创造部门、创新能力抽象、聚合为一个创造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在创造中心,知识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每一个企业都能从知识溢出中受益,政府以市场供求所反映的信息为基础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积极承担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中具有强正外部性的研发任务,而具有排他性的知识由政府引导或者企业自发合作研发。价值输出的前提是价值创造,而创造中心的布局正是转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的突破点。

2.4 四个展望:经济、产业、生态、农村

1) “四地两体系”协同并重,经济快速发展。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到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实施。预计到2035 年,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总产值占到全省GDP 的10%以上,成为与国家清洁能源高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并重的四大支柱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协调运行。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 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需求持续提升,消费活力全面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动力强劲。

2) 产业链完善,现代化农牧业经济体系建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在于建设绿色有机农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经济体系,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强链、补链,疏通供应链的卡点、堵点,从符合未来农牧业变革方向的最终价值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链。预计到2035 年,青海省将形成以绿色有机农牧业价值创造为目标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多功能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包括农业机械、农资、农业评估、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配套与合作。

3) 率先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良好。农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现代化绿色有机农牧业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与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支撑青海省先行实现碳中和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到2035 年,青海省碳中和任务在全国取得领先进展,“中华水塔”得到有效保护,污染防治取得佳绩,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任务圆满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丰硕,绿色成为青海最美的底色。

4) 以“蒲公英计划”领军解决“三农”问题。青海省实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战略不仅能助力青海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还能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宝贵经验。展望2035 年,青海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将取得耀眼成绩,成为帮助我国相对贫困地区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本文提出2035 年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蒲公英计划”,顾名思义是如同蒲公英一样飘散到各地。计划依托青海省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及其发展经验,在全国各个农业主体功能区建立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子中心,以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核心,以各地区产业子中心为基点辐射周边农村,采用“青海模式+政府支持+当地特色”的方式,即在政府的支持下,将青海省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与辐射地农村当地特色相结合,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蒲公英计划”相对贫困治理网。

3 结束语

本文突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战略安排,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将产品价值示范与产业模式示范作为绿色有机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打造青海省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对未来青海省经济、产业、生态和农村发展蓝图进行勾勒,以解决青海省现有发展矛盾,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青海省
GRACE下的青海省水储量时空变化与降水相关性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浅谈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降低农畜产品物流成本 稳定农畜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