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徐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江苏 徐州 221009)
荨麻疹(urticaria)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按照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荨和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多由急性荨麻疹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导致病情迁延导致,其病程持续时间可超过6周,因此皮肤风团容易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瘙痒感都比较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首选药物为抗组胺药物枸地氯雷他定片,给药后能快速起效,短期疗效较好,但治愈后复发风险较高,且长期应用较易引发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导致长期疗效不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且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少,同时还能明显降低复发率。玉屏风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该药物具有确切的荨麻疹治疗效果,且不会影响患者免疫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就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2020年3月-2022年1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③病程超过3个月;④近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治疗药物;⑤中医辨证为气虚证,以风团反复发作,伴感冒、恶风、汗出为主症,神疲乏力、面色少华为次症,舌淡,脉细,苔薄白。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胆碱能性荨麻疹;③荨麻疹发病原因为皮肤划痕症、物理刺激、药物、感染等;④伴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⑤合并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⑥合并其他类型皮肤疾病;⑦重要脏器功能存在严重损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36.84±5.46)岁;病程3~42个月,平均病程(16.85±3.33)个月。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96±5.53)岁;病程4~45个月,平均病程(16.95±32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规格:8.8 mg)治疗,口服,1片/次,1次/d。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玉屏风胶囊(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80026,规格:0.5 g)治疗,枸地氯雷他定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玉屏风胶囊口服,2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禁止食用牛羊肉、海鲜、鱼虾等食物,且保证充足休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1 临床疗效 完成治疗后,根据症状、体征等改善情况评估:①痊愈为风团、瘙痒等症状完全消除,症状评分降低幅度>95%,治疗后3个月内未见复发;②显效为风团、瘙痒等症状基本消除,症状评分降低幅度70%~95%,复发间隔时间明显延长;③有效为风团、瘙痒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降低幅度处于30%~70%,复发间隔时间稍有延长;④无效为病情和症状并未缓解,症状评分降低幅度<30%,未改善复发情况。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症状变化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价以下指标:①风团数目:观察24 h内的风团数量,无记0分,<20个记1分,20~50个记2分,>50个记3分;②风团大小:无记0分,直径不足1 cm记1分,直径1~2.5 cm记2分,直径>2.5 cm记3分;③瘙痒程度:无记0分,轻度且不影响睡眠记1分,中度、影响睡眠、生活及工作可正常进行记2分,重度影响睡眠、生活及工作记3分;④风团发作频率:超过30 d发作1次记0分,16~30 d内发作1次记1分,8~15内发作1次记2分,1~7 d内发作1次记3分;⑤风团持续时间:无记0分,不足4 h记1分,持续4~12 h记2分,持续12~24 h记3分。
1.3.3 炎症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7、干扰素-γ(IFN-γ),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5 ml静脉血,给予离心处理,速度3000 r/min,时间5 min,完成后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1.3.4 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抽取5 ml血样,速度3000 r/min,时间5 min离心处理后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风团数目、风团大小、瘙痒程度、风团发作频率以及风团持续时间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IgE水平比较 观察组IL-4、IL-10、IL-17、IgE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IgE水平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胃肠道反应,1例口干,总发生率6.12%(3/49);对照组出现4例胃肠道反应,2例嗜睡,1例口干,总发生率14.28%(7/49),但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慢性荨麻疹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病原因,与免疫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过敏反应等均有关系。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清楚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但认为其普遍基础机制为Ⅰ型变态反应以及速发型反应,即各种变应原经皮肤、黏膜途径进入机体,体内浆细胞在刺激下生成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会结合IgE Fc受体,形成致敏过程。当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再次被同一种过敏原侵入,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上两个相近的特异性IgE抗体会出现交联,导致这两个细胞发生脱粒现象,进而让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此类活性物质会在真皮浅层血管上发挥作用,导致暂时升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扩张血管,出现荨麻疹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该药物属于新型长效抗组胺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患者服用后可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使瘙痒感缓解,同时药物在机体内能长时间的维持作用,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良好的控制病情。且枸地氯雷他定片的亲和力较高,并有着相对较大的药物分子和长侧链,脂溶性更低,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有研究发现,单独采用此药物时并不能有效改善IgE水平以及复发情况。
近年来,随着对慢性荨麻疹治疗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中医学中并没有“慢性荨麻疹”这一病名,经辨证后,认为其属于“瘾疹”“风疹”范畴,正气不足为该疾病发生的关键,正气不足情况下,不能稳固的卫外,外邪趁机侵入体内,正不胜邪导致发病。临床治疗时,应以祛风散寒、益气固表为主要治则。玉屏风胶囊的组方为黄芪、白术、防风,其作用是扶正固本、实卫止汗,方中黄芪属于君药,功效止汗、固表、益气;白术可以健脾补气,配伍黄芪后,祛邪益气效果进一步增强;辅以防风,补气的同时不会给予邪气帮助,固表的同时将邪气祛除,同时兼具散中寓补、补中寓疏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Ig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玉屏风胶囊能与枸地氯雷他定片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促进风团、瘙痒等症状快速改善,并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能力,利于疾病康复。分析原因为枸地氯雷他定片进入机体后,能快速发挥抗过敏作用,而玉屏风胶囊中的黄芪可使皮肤过敏反应有效减轻,并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让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还可促进细胞粘附能力增强,进而进一步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使免疫反应扩大,最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防风能抑制肥大细胞组胺、mRNA的表达等,并能对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选择性的减少,实现抗过敏作用;白术可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情况,促进免疫功能增强,达到抗炎的目的,二者联合后,抗过敏作用进一步增强,从而促进疾病缓解。此外,本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分析原因为玉屏风胶囊作为中成药药物毒性较小。
综上所述,枸地氯雷他定片与玉屏风胶囊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各项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改善,可降低炎症水平,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治疗效果较好,利于预后改善,同时用药后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