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摘要:对于教育,真正需要做的是种下“教育的种子”,让其在受教育者体内生根发芽,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而这“种子”就是人的习惯、认识、情绪和意志的整合,要以培养习惯为起点,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控制培养难度,刻意提升认识、培养情绪、锻炼意志。反过来,再利用认识、情绪和意志来促进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回路,促使受教育者不断成长进步。
关键词:教育;习惯;认识;情绪;意志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4-0046-03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无从下手,找不到着力点,所以研究教育的关键点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努力种下“教育的种子”,让其在受教育者体内生根发芽,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实现不断进步。而“教育的种子”就是人的习惯、认识、情绪和意志的整合,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能促使受教育者不断成长进步。具体来讲,首先需要重视习惯的培养,在培养受教育者习惯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其对习惯的认识,并灵活调整培养的难度,实现培养其情绪、锻炼其意志的目的。反过来,认识的提升,尤其是对习惯的认识提升,会使受教育者愿意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接受和保持习惯,而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会让受教育者形成和保持习惯的过程变得更容易。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会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在行为中,并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且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就意味着习惯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坚持某种行为,不需要付出太多意志努力。而本文的习惯指的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成长且难以形成的习惯,如每日晨跑、每日阅读、复习总结等。通过培养这些习惯,受教育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进步、提升思想品质、增强体质。同时,因为这些习惯难以形成,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挫折,而面对和克服挫折的过程,也是提升认识、培养积极情绪和坚强意志的过程。
习惯是教育的起点,在婴儿时期,孩子的思维还未成形,父母通常会帮助其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按时吃饭、按时起床,这就是最开始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强调:“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可见习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的习惯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让人在无意中快速提升自己。这里说的无意,实则是有意后注意。注意是学习的起点,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只有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养成好的习惯,能让受教育者的学习成为无意后注意,从而减少其努力程度,降低其学习难度。同时,学习习惯具有生成性、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的特点,也就是说学习习惯可以后天培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重复地自动去从事该行为,而且不进行这种行为甚至会感到不安,这表明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进步。
但是,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众所周知,懒是人的天性,动物也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而人们需要养成的许多好习惯就违背了这一天性,比如养成晨跑、復习总结的习惯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短期内根本感受不到这些习惯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不断练习以此来养成习惯,而养成习惯的过程必然会改变人的认识、情绪和意志。有一句谚语是“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在多做事与少做事之间,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少做事,可一旦通过“常常做”形成“做事”的习惯后,对做事的认识和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不会认为多做事与少做事之间有多大区别,多做事只需要无意后注意,也不需付出太多意志努力,就不会去刺激天性中的“懒”,不再讨厌多做事。同时,人们在选择少做事到习惯多做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去战胜自己的惰性,而这就是提升认识、培养情绪、磨炼意志的过程。
所以,好的习惯不仅能减轻学习的压力,也能因为习惯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情绪,并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三周以上的行为重复,而一个习惯的稳定则需要三个月以上的行为重复,但单纯依靠不断重复行为而形成并保持习惯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认识、情绪、意志这三方面的配合。
认识是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提升认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丰富的认识有利于学习迁移,降低新认识的学习难度。这里的认识主要指通过习惯得到的知识及对习惯的理解性认识,好的习惯能自然而然地提升认识,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意志努力。而加深对习惯的理解性认识,会强化受教育者的动机,促使其有意接受和坚持这种习惯。
好的习惯会促进认识的提升,可如果对习惯的认识没有提升,习惯将很难保持,毕竟习惯的保持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努力。根据理性人的人性假设: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益函数的最大化,如果其额外的付出没有得到额外的回报,则自然不愿意去形成或保持这种习惯。人只有对习惯有一定的认识,认识到习惯带来的长远效益,才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机。当过兵的人最能体会这个过程,新兵训练时,被迫养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整洁等好习惯,可退伍后或没人要求其坚持这些习惯时,一些人便会放弃这些习惯,唯有深知这些好习惯的意义的人,才会付出意志努力,要求自己继续坚持这些习惯。
对习惯的认识的提升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形成好习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费时费力,而不是舒适愉快。如果对习惯的认识不够,就难以产生相应的动机,也就难以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比如晨跑这个习惯,虽然可以强身健体,让人早起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但在训练中难以体会到这些,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打扰人的睡眠、让身体劳累,如果对晨跑习惯只有这样的认识,那么必然不会产生动机去主动养成和保持这一习惯。
因此,在习惯的养成和保持过程中,需要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习惯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好处。同时,要分享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故事等,让受教育者相信该习惯定会促进其成长进步,这样受教育者才会愿意克服习惯带来的不适感和困难,努力调整情绪、付出意志努力去形成和保持该习惯。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也就是说,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情绪,好的情绪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习惯的养成。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对活动起推动、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积极的情绪会让人更好地接受习惯,使人斗志昂扬,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如果受教育者對某一习惯好奇、感兴趣或感到快乐,自然会继续养成或保持这一习惯。相反,如果受教育者对某一习惯有抵触心理,且不能调节情绪,就不可能形成和保持这一习惯。
习惯和认识有助于情绪的养成,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的产生归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并通过提高认识主动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控制习惯培养的难度,灵活采用情绪调节策略,如好奇策略、兴趣策略、愉快策略、焦虑策略。在刚接触某一习惯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受教育者对该习惯产生好奇,避免其对这一未知习惯产生排斥感。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让习惯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激发其对习惯的兴趣。同时,要控制习惯培养的难度,让受教育者充分体验成功感,让形成习惯的过程充满愉快。当然,也要适当制造困难,采用焦虑策略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困难、学会接受错误、进行努力归因,从而培养其情绪。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意志对行为有推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控制调节作用。在习惯的形成和认识的提升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意志。当然,意志也离不开习惯和认识,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都是在习惯和认识的参与中进行的。
习惯受认识、情绪、意志的影响,认识、情绪、意志三者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意志对情绪具有调控作用,意志薄弱的人容易被消极情绪压倒,但意志对情绪的调控又以认识为前提,而认识对情绪的控制是通过意志来完成的。意志、情绪以认识为基础,并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必须通过意志、情绪的推动。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意志会帮助受教育者克服在习惯、认识、情绪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培养受教育者习惯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培养难度的控制,让习惯的形成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进而磨炼受教育者的意志。同时,也要提升受教育者的认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情绪,让其明确自己的目的,勇于挑战困难。例如,对于培养晨跑这个习惯,在兼顾受教育者动机的同时,要不断更新晨跑的要求,始终保持“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难度,从一开始的拉伸身体的要求,逐渐向变化跑步方式、增加跑步距离、加快跑步速度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要求和目标,不断突破受教育者的极限,从而达到锻炼其意志,帮助其养成习惯的目的。
可见,通过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可以使受教育者提升认识、稳定情绪、锻炼意志;通过认识的提升,可以促使受教育者调节情绪,付出意志努力去形成和保持习惯;通过情绪的培养,可以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习惯和认识;通过意志的锻炼,可以促使受教育者克服困难,去改变习惯、认识和情绪。习惯、认识、情绪、意志这四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闭环的回路,能促使受教育者螺旋式上升,不断成长进步,主动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从而使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要将提升认识、培养情绪、锻炼意志与形成习惯融为一体,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刻意去提升认识、培养情绪、锻炼意志,通过提升认识、培养情绪、锻炼意志来促进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以养成晨跑习惯为例,一开始,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种耗费体力、打扰休息的习惯反感,这个阶段,家长就要通过强化(惩罚)激励(迫使)其晨跑,并带其领会晨跑的好处,直到其不再对晨跑有抵触情绪,对晨跑有新的认知。而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在提升其认识、培养其情绪、磨炼其意志。随着受教育者体会到晨跑的好处,家长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增加晨跑的距离、记录晨跑过程中的内心感受等,而这又是一个强化习惯、提升认识、培养情绪、锻炼意志的过程。最后,可以让受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晨跑习惯是如何一点点养成的,并将养成晨跑习惯的思路应用到养成其他习惯上面,使其明白“培养和保持习惯”的方法和意义,从而自觉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振军.教育知识与能力[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2]冯契.哲学大词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白世明.荀子性恶说的哲学视域和理论支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3).
[5]张旭昆.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J].浙江学刊,2001(02).
[6]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5).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Education: Start from Habit,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Zhang Hui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For education, what we really need to do is plant the "seed of education", let it take root and germinate in the educated, and make the educate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educate themselves. This "seed" is the integration of peoples habi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We should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habi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trol the difficulty of cultiv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and deliberately improve cognition, cultivate emotion and exercise will. On the contrary, we can use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abits, so as to form a closed-loop loop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growth and progress of the educated.
Key words: education; habit;knowledge; emotion;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