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芳华,张芳腾,孙逸煊
(1.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
在非洲内陆国家赞比亚共和国东北部地区有一门叫作Cibemba(1)英语有时也拼写为Chibemba或Icibemba。的语言,当地华人大多称之为“本巴语”,国内学术界则将其译作“本巴语”[1]、“别姆巴语”[2]、“班巴语”[3]或“奔巴语”[4]等。本文取第一种译法。本巴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班图语支。班图语的使用范围在一条被称作“班图线”区域的南部,从非洲西部的喀麦隆一直延伸到东部的肯尼亚[5]。赞比亚全境均在这一区域之内。据维基百科,本巴语是赞比亚官方认可的七大本土语言之一,主要通用于该国东北部地区。与本巴语一样,同属班图语的重要语言还有斯瓦希里语(Swahili)、尼昂加语(Nyanja)、祖鲁语(Zulu)等。
各班图语言在语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名词通过词头的异同分为数量不等的类别(Noun Class),有数的语法范畴,典型形容词数量较少,形容词性修饰语大多由名词和动词来充当,动词有着较为复杂但极为细腻的时、体、态范畴,等等。在这些语法特点当中,名词类别系统(Noun Class System)很早就受到欧洲学者的关注。当欧洲人开始研究非洲语言的时候,他们在像斯瓦希里语这样的语言当中发现了一种与名词语法性范畴相类似但更为细致——通常有8个甚至8个以上类别——的分类系统。人们开始用名词类别(Noun Class)这一术语来描述这样的系统[6]。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传统的分布分析法、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本巴语名词展开研究,为读者揭示本巴语名词类别系统的个性和特点。赞比亚北方省的卡萨马市(Kasama)、姆巴拉市(Mbala)及其附近的几个村落,是作者的田野点所在地,属于比较典型的本巴人聚居区。
以上“引言”部分介绍了本巴语的基本信息以及本文的写作框架,接下来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仅从形态上来看,本巴语共有区别性名词词头19个。其中,零音节词头1个,记作∅-;单音节词头2个,分别是ba-和i-;双音节词头16个,具体为aba-、aka-、ama-、ici-、ifi-、ifu-、ili-、imi-、imu-、in、iu-、ubu-、uku-、ulu-、umu-、utu-。所有的本巴语名词,包括外来词,都至少拥有1个词头。
词头具有直观的复数或单数标记功能。举例而言,凡是以aba-、ama-、ifi-等作为词头的名词,都是复数名词,凡是以umu-、ici-、ili-等作为词头的名词,都是单数名词。除了为数不多的特例之外,特定复数词头和特定单数词头之间存在习惯性的复单数配对关系。例如,复数词头aba-一般对应单数词头umu-,复数词头ifi-一般对应单数词头ici-,等等。在名词的调查过程中,为准确掌握名词的复单数匹配信息,我们采用复数在左、单数在右、中间添加正斜杠的记录方式。例如,名词abantu(“人”,复数)和umuntu(“人”,单数)记作abantu/umuntu,imitima(“心”,复数)和umutima(“心”,单数)记作imitima/umutima,等等。如果一个名词的复单数同形,则只记作一个单词,如indalama(“钱”)。
词头in-和umu-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语法特点。
先来看词头in-。首先,有些以in-作为词头的名词始终为单数,且对应的复数形式以ifu-作为词头。这是第一类in-,为区别起见,我们在这一类in-右上角打上序号1,记作in1-。其次,有些以in-作为词头的名词始终为复数,且对应的单数形式既有可能以ulu-作为词头,又有可能以in-作为词头。这是第二类in-,我们在其右上角打上序号2,记作in2-。最后,有些以in-作为词头的名词始终为单数,且对应的复数形式只能以in2-作为词头。这是第三类in-,我们将其记作in3-。
in2-和in3-所在名词在充当主谓结构的主语或定中结构的中心词时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Concord Prefix,缩写为CP)有所不同。in2-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为shi-,in3-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为i-。从词法中的复单数对应关系以及句法中的语法一致关系出发,in1-、in2-和in3-应该被看作是3个不同的词头。例如:
(1)inkalamoshikalamba ‘(许多)大狮子’
狮子 CP-大的
inkalamoikalamba ‘(一只)大狮子’
狮子 CP-大的
在本巴语名词调查过程中,我们一般把名词按照先复后单、中间添加正斜杠的方式加以记录。鉴于此,当看到ifwe/ine的名词组合时,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右侧名词ine的词头为in1-;看到名词组合intanda/ulutanda时,可以判断左边的名词词头为in2-;看到名词组合insaka/insaka时,可以判断左边的名词词头为in2-,右边的为in3-。
再来看词头umu-。词头umu-所在名词均为单数,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有些以umu-作为词头的名词在语义上表示“人或人的社会角色”,且对应的复数形式全部以aba-作为词头。这一类umu-,我们将其记作umu1-。abantu/umuntu和abafishi/umufishi等组合当中的右侧名词词头均属于umu1-。其二,还有一些以umu-作为词头的名词在语义上均表示“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且对应的复数形式全部以imi-作为词头。这是第二类umu-,我们将其记作umu2-。imiti/umuti和imibili/umubili等组合当中的右侧名词词头均属于umu2-。
umu1-和umu2-所在名词在充当主谓结构的主语或定中结构的中心词时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也有所不同。前者一般对应mu-,后者一般对应u-。这进一步证明umu1-和umu2-是两个不同的词头。例如:
(2)umuntumukalamba ‘(一个)大人物’
人 CP-大的
umutiukalamba ‘(一棵)大树’
树 CP-大的
综合起来,根据形态、复单数对应关系以及一致关系前缀的异同,本巴语名词实际上共有词头22个,即∅-、ba-、i-、aba-、aka-、ama-、ici-、ifi-、ifu-、ili-、imi-、imu-、in1-、in2-、in3-、iu-、ubu-、uku-、ulu-、umu1-、umu2-、utu-。
本巴语名词存在数的语法范畴,表现为复数和单数的对立。复单数对立的名词之间,词根相同、词头相异。例如,abantu(“人”,复数)和umuntu(“人”,单数)之间,词根相同,均为-ntu,词头相异,前者为aba-,后者为umu-。又如,intanda(“星星”,复数)和ulutanda(“星星”,单数)之间,词根相同,均为-tanda,词头相异,前者为in-,后者为ulu-。由此可见,本巴语名词词头不但参与名词的构成,而且扮演着名词语法数范畴的“标记角色”。在22个词头当中,表复数的词头共9个,即ba-、aba-、ama-、ifi-、ifu-、imi-、imu-、in2-、utu-,表单数的词头共13个,即∅-、i-、aka-、ici-、ili-、in1-、in3-、iu-、ubu-、uku-、ulu-、umu1-、umu2-。除极少数特例之外,特定词头之间存在习惯性的或者说默认的复单数配对关系。如复数词头aba-一般和单数词头umu1-配对,复数词头ifi-一般和单数词头ici-配对,等等。
存在配对关系的词头有着共同的“语义倾向”。例如,aba-/umu1-都表示“人或人的社会角色”,ba-/∅-表示“人或与人密切相关的事物”,ifi-/ici-表示“较大的事物”,utu-/aka-表示“较小的事物”,等等[7]。根据复单数配对关系,我们把词头分为9个组。各组序号、成员及实例如表1所示。表中实例先复后单,中间用正斜杠隔开,相关词头加粗并添加下划线。
表1 本巴语名词词头分组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5组当中,复数词头ama-所对应的单数词头有4种可能,即i-、ili-、ubu-或uku-。因此,当我们看到以i-、ili-、ubu-或uku-作为词头的名词时,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测其复数形式以ama-作为词头。但是,当看到以ama-作为词头的名词时,却无法知道其单数形式到底是i-、ili-、ubu-还是uku-。针对这种情况,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应该以配对方式记录相关名词的复单数形式。如表1所示,“计划”应记作amapange/ipange,“鸡蛋”应记作amani/ilini,“粮仓”应记作amatala/ubutala,“耳朵”应记作amatwi/ukutwi,等等。
第8组与第5组的情况类似。复数词头in2-所对应的单数词头有两种可能,其一为in3,另一为ulu-。我们当看到以ulu-作为词头的名词时,基本上可以肯定其复数形式以in-作为词头。但是,当看到以in-作为词头的名词时,却无法推测它到底是复单数同形还是以ulu-作为单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复单数配对的方式进行记录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大象”记作insofu/insofu或者直接记作insofu,“星星”记作intanda/ulutanda,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名词词头复单数的配对关系还有以下几种特例。其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名词的复数或者单数形式很少甚至从来都不会出现。也就是说,这些名词的复数或单数形式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而已。例如,icifukushi(“愤怒”)、umutende(“平安”)、ubulamba(“勇气”)都是表抽象概念的名词,它们虽然在理论上应该分别以ififukushi、imitende、amalamba作为复数对象,但是,这些复数对象并不会在实际的话语当中出现。此外,许多通过构词法生成的新名词也是没有复数或单数形式的。例如,“ici-+国名”表示某种语言时,没有相应的复数形式,“imi-+动词过去式”表示某种行为方式、能力时,没有相应的单数形式,等等。其二,极少数名词词头的配对关系比较特殊。例如“脚印”对应的本巴语名词为amakasa/ulukasa,呈现出复数词头ama-和单数词头ulu-的特殊配对关系;“日子”对应inshiku/ubushiku,呈现出in-和ubu-的特殊配对关系。其三,极少数名词的复单数配对甚至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特殊情况。例如,单数名词ulupi(手掌)所对应的复数形式,既可以是indupi,也可以是amapi。又如,复数名词inshuko(机会)所对应的单数形式,既可以是ishuko,也可以是ilishuko。
此类特例虽屈指可数,但对于默认的配对关系具有一定的干扰性,调查和学习时需要特别关注。
本巴语名词词头的最大功能,是对名词本身直观的分类功能。词头是名词的“姓”,是名词作为某一“家族”成员与生俱来的古老徽章。正是由于这种“姓”的存在,每一个本巴语名词所特有的“家族”归属可谓是一目了然、不言而喻。例如,abantu属于aba-家族,umuntu属于umu-家族,等等。
本巴语名词共有词头22个,也就相应地有22个“家族”。这22个“家族”共同构成本巴语高度系统化的名词世界。“家族”数量如此之少,名词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我们以“家族”方式对名词加以分类和列举时,很容易感受到各个“家族”内部那军团般整齐划一的冲击力。请看以下实例:
(3)
aba家族umu家族ifi家族ici家族abantuumuntuifintuicintuababomfiumubomfiifikondoicikondoabasambiumusambiifikopeicikope
根据词头的复单数配对关系对名词进行分组和列举时,各组合带给我们的“训练有素”的视觉冲击感同样非常强烈。例如:
(4)
aba-/umu1-组ifi-/ici-组abantu/umuntuifintu/icintuababomfi/umubomfiifikondo/icikondoabasambi/umusambiifikope/icikope
放眼世界,为名词打上类标记的语言很多。例如,中国人把动物类名词的分类非常巧妙地嵌入到部分文字当中,凡是以“犭”作为部首的名词,基本上属于动物类名词,如“猪”“狗”“猫”“狼”等。又如,汉语吴、闽、粤、客、赣方言中有些鸟类或虫类的名称是双音节的,其中第一个音节往往本字无考。这些音节应是构词成分的词头或前缀[8]。再如,西班牙语的许多阳性类名词以-o作为词尾,许多阴性类名词以-a作为词尾,等等。然而,相比之下,像本巴语这样以为数不多的词头作为类标记对名词进行分类,且名词类标记添加得如此之普遍,分类进行得如此之彻底,在班图语之外的语言当中并不多见。
“家族”势力如此强大,以至于外来名词也难逃“姓氏”的“束缚”。本巴语当中活跃着很多外来名词。这些外来名词大部分以音译的方式从英语当中借入。外来名词要进入本巴语的词汇系统,除了接受本巴语在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方面的改造之外,词头的分配及添加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来名词复单数组合的实例:
(5)ba-/∅-组
本巴语外来名词英语词源中文含义bakompyuta/kompyutacomputer电脑bakii/kiikey钥匙bapensulo/pensulopencil铅笔
(6)ama-/i-组
amabesi/ibesiverse诗节;段落amakoti/ikoticoat外衣amalampi/ilampilamp灯
(7)utu-/aka-组
utukope/akakopecopy小图片utupepala/akapepalapaper小纸片utwampani/akampanicompany公司
词义是外来名词词头分配的主要依据。由例(5)可以看出,划入“ba-/∅-组”的,一般是“人或者与人相关的事物”。由例(6)可以看出,划入“ama-/i-组”的通常是“与人相关的事物”。由例(7)可以看出,划入“utu-/aka-组”的大多是“较小的事物”。
语音是词头分配的辅助依据。以akampani为例,由于其来源词company的第一个音节/kʌ/刚好与本巴语单数词头aka-的简约式ka-相近,本巴人顺水推舟,直接把company划入“aka家族”,其复数形式则很自然地依照utu-/aka-配对关系采用utu-作为词头。
在外来词的词头分配中存在一些比较松散的复单数配对现象。例如,来自英语的minute(“分钟”),在本巴语当中所对应的单数形式为miniti。当问及这个单词的复数形式时,本巴人既有回答ba-的,也有回答ama-的,且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来自英语magazine(“杂志”)的magazini,其复数形式也存在添加ba-和ama-均可的现象。
名词词头的分类功能并不限于名词自身。在语法一致关系的作用下,该功能还被映射到其他非名词性成分之上。所谓一致关系,是指“一个单词之上出现某一语法信息,而这个单词并不是该语法信息的来源”[9]。在本巴语的“定语+中心词”结构和“主语+谓语”等结构当中,充当定语或谓语的形容词、动词等词类之上必须出现某一语法信息,该语法信息的来源不是这些词类本身,而是这些词类之外充当中心词或者主语的名词,本巴语的语法一致关系由此而生。一致关系当中的语法信息形式,我们称之为一致关系前缀(Concord Prefix,缩写为CP),它们大多与中心名词词头有着密切的语音联系。例如:
有些一致关系前缀还包含特定的语法信息。例如,在与形容词-kalamba、-pya等连用构成定中结构时,umu1-类名词和umu2-类名词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分别为mu-和u-。此时,一致关系前缀反过来具有区分中心名词词头属性的功能。
in2-和in3-所对应的一致关系前缀分别为shi-和i-。此时,shi-和i-同样具有区分中心名词词头的作用。例如:
现将本巴语名词词头和一致关系前缀的对应关系汇总如表2。
表2 本巴语名词词头和一致关系前缀对应表
本文初步探讨了本巴语的名词类别系统。下面就与本研究密切相关但尚难以定论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认识。
第一,本巴语名词词头同俫语、莫语、壮语、侗语等语言“量词”的相似性问题。以莫语[10]为例,表动物名词(尤其是单音节动物名词)前均可添加前缀to2,如to2mu5(猪)、to2zon4(鳝鱼)、to2te6(蛔虫)等。很显然,to2虽然被称为“量词”,但和本巴语的词头一样具有非常直观的类标记功能。又如,“俫语和壮语、侗语、仡佬语等一样,量词可以单独置于名词之前,用来表示该名词的类别”[11]。
国内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壮语等语言所谓量词同词头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关联性问题。例如,覃晓航认为,壮语量词“词头化”之后,失去表示事物单位的意义和作为修饰成分的语法功能,不再属于量词范围,也不是量词的兼类现象[12]。由此看来,本巴语词头同莫语、俫语等量词在位置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对于我们从类型学角度认识非洲班图语、亚洲南亚语系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语言之间的名词结构特点,尤其是参与名词构成并具有分类功能的所谓量词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词头作为数标记的类型学价值问题。在本巴语的名词数范畴当中,所有复数以及绝大多数单数都是有标记项的。例如,“人”的复数形式是abantu,单数形式是umuntu,前者数标记为aba-,后者为umu-。这一语言事实显然对“‘单数’和‘复数’是不对称的,‘单数’是无标记项,‘复数’是有标记项”[13]这样的观点具有补充作用,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数标记现象及其类型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词头同单词音节数量的关系问题。词头具有直观的分类功能,但也大大增加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音负担,其相对的利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评估。由于每一个名词都是“词头+词根”的结构体,所以即使词根只有1个音节,在与词头结合生成一个完整的名词之后,其音节数量也将大概率地上升到3个或3个以上。以来自英语book的外来词amabuuku/ibuuku为例,book作为1个词根引入本巴语之后,不但其中的辅音/k/开音节化为/ku/使词根音节数量增加为2个,而且由于添加了名词类别系统所分配的词头组合ama-/i-,音节数量进一步攀升到4个和3个。另外,在定中结构和主谓结构中,一致关系的建立始终伴随着一致关系前缀的添加,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词类的语音负担也大大增加了。以形容词-pya为例,和词头为ubu-的名词连用时要添加一致关系前缀bu-或ubu-,和词头为ulu-的名词连用时则要添加lu-或者ulu-,无论添加什么样的前缀,音节数量的增加都是一种必然。因此,词头的存在及其存在本身的“利弊”问题也是非常值得继续探讨的。
第四,类标记同认知范畴化的关系问题。严格来讲,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14]。通过对本巴语名词分类系统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本巴人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的方式同世界其他诸多语言群体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方面,本巴人也将abantu/umuntu(“人”)、abalunshi/umulunshi(“猎人”)、abasambi/umusambi(“学生”)等统统划入aba-/umu-这一“人或人的社会角色”类别。差异性方面,本巴人居然将imisepela/umusepela(“年轻人”)、imitundu/umutundu(“部落;民族”)等划入imi-/umu-这一“与生活相关的事物”类别等。由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语言学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本巴语会采用为数不多的几个词头对名词进行如此普遍的分类?这样分类的结果具有多大的内在“合理性”?对于本巴人的认知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凡此种种都是很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和诠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