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2022-09-02 02:16张玉荣
高教学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工作马克思主义

张玉荣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南昌 33009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广大的高校师生员工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与斗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中心,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应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基石。

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高校德育,立德树人不仅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指明方向,而且也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必须把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和意义。

(一)德育承担意识形态功能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德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意识形态教育是一定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其政党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以及维护本阶级统治的要求,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某种符合传统阶级要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过程。高校不仅要培养青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期待。可见,德育本身就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工作。德育不是无的放矢,需要有明确目标,而这一目标就是一个社会所致力追求与打造的,这本来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为德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标志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高校当前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德育的具体内容。高校德育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且通过德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培养出具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从内心深处认可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真正做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坚定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安全。所以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标志。

(三)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

意识形态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问题。当前所面临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改革触及深层矛盾和网络舆论负面影响,都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复杂的局面。高校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历来也是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聚集和交汇地,因为高校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众多,思想认识较为自由,这也决定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更是敌我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所以说,做好高校德育工作也就是做好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始终坚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党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凝聚力,而且更有利于坚定意识形态主阵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时代挑战

充分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其实质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新媒体发展、德育合力等问题的挑战,制约着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多元社会思潮挑战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基础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成为明显趋势,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激进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竞相粉墨登场,这些社会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和文化入侵的工具,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是有系统的思想观念,主要通过文化教育和知识影响对人产生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占领人的头脑,必须通过掌握知识的群体来发挥作用。高校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层次,汇集了一大批掌握系统知识的有为者,对社会大众产生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一定意义上,谁掌握了高校课堂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西方意识形态极力拉拢的主要对象。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尚处在不稳定的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并瞄准了这一群体,把青年大学生作为西方文化拉拢的主要对象。再次,高校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线,是西方传播其意识形态观念的主战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往往披着“文化”的外衣,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混淆着大家的视听。高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西方正是以高校为支点,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力图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传播其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一种发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潮,不同于个别性质、枝节性质的错误,如果不加批评控制,就可能像某种传染病一样,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健康和安定团结。”因此,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成为当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大挑战。

(二)新媒体快速发展挑战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了大学生与世界的融合;另一方面,它也对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途径带来了挑战。网络信息沟通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打开了便利之门。一些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民主、言论自由,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我国社会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道德失范等问题无限放大,肆意诋毁、丑化党的领袖和民族英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意识形态信息所影响,从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前沿阵地,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其他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的。对于如何做好网络德育工作,我们在认识上、具体工作路径和方式上都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德育在应对新媒体发展上也呈现出仓促性和机械性。统筹线上线下的德育工作,把新媒体作为发挥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新路径是未来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工作方向。

(三)德育工作的分散性挑战其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德育的强大合力。”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在他们看来,做好知识的传播,把知识传递下去就好了,作为思想道德的启迪、政治方向的引领,那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责任。更有甚者,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夹杂着对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鼓吹,对中国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夸大,误导青年学生使其不能正确确立政治立场。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灌输居多,教学效果不佳,使得青年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消弱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不充分。

三、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努力探索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渠道

课堂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属性。一是所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都要做好表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化课堂教学纪律,在讲台上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杜绝在课堂上鼓吹西方政治体制的优越性,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杜绝歪曲事实放大中国的不良现象以及抹黑中国等负面信息的传播,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方向的指导,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脱离现实、无法回答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问题的空洞说教。教师只有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另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在坚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需要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积极探索符合德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渠道。

(二)网络媒体——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新阵地

网络媒体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新阵地,以网站、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高校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开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势必给不良社会思潮留下渗透的空间。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媒体这一新阵地,有效运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及其他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一是高校要不断探索网络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新途径、新方法,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学校的重要新闻和事件,发布师生关注的热点,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意识形态教育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二是要努力搭建师生网络互动平台,教师根据上课内容、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互动平台推送心得、感悟以及有关理论问题的看法,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学生通过网络跟帖、微信、微博、QQ 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教师积极主动加入学生的网络空间,发现不良问题及时正面引导,全力占领网络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让德育工作在网络新媒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校园文化——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大舞台

高校作为引领社会文化走向的领头羊,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和充实,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需要校园文化这个大舞台来实现。因此,高校要拓展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新路径,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既不流于形式、盲目追求娱乐效果,又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积极探索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使活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队伍建设——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力军

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力军,是做好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高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意识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设计者与实施者,主要包括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等。这些德育工作者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学以致用,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再次,所有高校老师都要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党性原则,拥护党的领导。高校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把政治品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政治立场错误、意识形态能力不过关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予以辞退或不予录用。高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战斗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五)制度建设——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根本保障

制度对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高校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德育意识形态功能,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网络媒体新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党委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保证课堂教学的纯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教学规范,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党中央方针路线政策保持一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制度和校园文化活动规范制度建设,保证网络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积极正面影响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建设、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建设等,保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思想意识的正确性,上行下效,只有教师们给予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影响,才能保证高校德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德育工作马克思主义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