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量,张磊,韩婷,郑承剑,黄宝康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 (上海 200433)
作为药学与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一门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研究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均需要前期扎实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近年来教研室面向全校开设军事本草学、野生植物资源学、植物中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养生与药膳等选修课程,均与药用植物学密切相关。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将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结合,有利于提高药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和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培养药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药学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及药品各个环节均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药学类专业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药学人才培养首先要培育其良好品德和医德。截至2015年底全国设置药学、中药学等涉药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458所[2]。药用植物学课程开设在药学与中药学专业入校第二学年,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包括野外实习在内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在校四年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把传统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人文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
根据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国内外药学发展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基础、厚人文、精专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军队药学研究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专门人才。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除掌握从事药用植物研究及实践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逐步树立药用植物是宝贵自然资源,学好药用植物学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观念;注重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药事业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药品的研发与使用管理方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会给人民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医学人文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医药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包括历代本草文化传承的“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博雅、仁爱、笃行”的校园文化内涵以及“中西并茂,红专深透”的药苑文化精髓,提升学生文化和职业素养。
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实验课与野外实践课。目前国内药学院校本科教学所用大多为人卫版国家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5],根据《药用植物学》总论与各论相关内容知识点,教师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表1)。如绪论中,古代本草发展史的知识点,公元前200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与魅力[6]。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医德[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体现了“仁、和、精、诚”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
表1 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列举
被子植物蔷薇科有许多药用植物,如桃李杏梅文化寓意浓厚,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杏文化”“梅文化”“桃文化”,并拟人化地成为一种品性与文化力量。比如,教师讲到杏的时候,可通过“杏林”佳话传说,介绍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古代医药学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此外“梅花香自苦寒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均可作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教师在培育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医学品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的好教师,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价值观。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得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政治觉悟,积极向上做好思想引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了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学院通过集体备课、培训、教学比赛等方法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邀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给全院教师辅导,传授如何将艰深、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在专业教育课中如何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启明心智,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学校同时设立思政课程教改课题,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教学与教改实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成果必须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一套有灵魂的教材必然要体现立德树人的主线。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在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生药学教研室李承祜教授1949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现代科学观点编写的《药用植物学》大学教材[8],2000年以来本校4次担任国家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的主编。此外还有一系列与药用植物相关的配套教材或学校自编教材。通过在专业课程教材中将相关人文思政案例,“知识链接”“实例解析”以及“课后选读材料”等把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与时代特点和专业要求相结合,让教材成为课程思政的有力支撑。如华东覆盆子RubuschingiiHu的拉丁学名就是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为纪念秦仁昌先生而定名。兰科植物的生境及花部特征是特别知识点,由此引出“兰若君子”的兰文化以及倡导兰科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态的意识[9]。
通过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本课程组采用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案,改革考试方案,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药用植物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PBL教学,主讲教师精心设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对所涉及的知识构建五个层次的任务: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问题讨论,自主学习及效果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0],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药用植物以及自然生命的情感。此外,案例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突出学生主体性[11-12],更易获得情感认同与体验,因此也是适合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方法。
除了药用植物学专业课程外,本校基于本草文化还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中医药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十分重视医学人文教育[13-14]。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野生植物资源学、植物中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养生与药膳、军事本草学、插花艺术等课程[15],是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外延,深化了课程内容和结构,通过对药用植物相关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团队让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感悟植物与本草文化之美的同时,陶冶心灵,关注自然和生命,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塑造的作用,以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