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荟萃回归分析

2022-08-31 07:27余志刚张培鸽崔钊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样本量保护性耕作

余志刚, 张培鸽, 崔钊达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在注重产出和效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1]。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广黑土地保护有效治理模式”,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九次高度关注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多项技术的集合,原农业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为: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2]。在耕地数量减少、退化污染的现实背景下,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理念。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世纪90年代与澳大利亚农业部联合成立保护性耕作中心,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始在中国推广应用[3]。2002年,政府设立3 000万元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和示范,2005年,政府开始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因长期传统耕作习惯和小农经济基础的影响,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程度低,采纳意愿弱[4],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进程缓慢。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保护性技术耕作推广工作总体上实现了“该不该推广到如何推广的更好”的转变,推广面积和技术应用水平也得到一定进展。2017年,中国保护性耕作面积为758.4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2%[5],但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占比40%~70%[2]相比,中国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关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少有研究从定量分析角度对此类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研究结论差异性做出分析。由此,本文从已有研究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样本文献,利用荟萃回归分析方法,试图探究已有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程度、哪些研究特征能对研究结果差异性做出解释,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政策价值的衡量、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回顾及统计分析

1.1 文献回顾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实行、参与和传播者,其生产行为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转化和发展[6-7],所以研究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模式[8];另一方面,对缓解中国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9]。

已有研究大多基于“经济人”或“社会人”的假设出发,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进行研究。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预期利益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8]。也有学者认为,除经济动机外,社会动机在农户采纳行为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9],乡村社会环境的“半熟人社会”特征,使“熟人连带”的“朋友圈”成为农户互动交流的普遍方式[10]。农户“社会人”的角色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11],乡村环境中邻里示范作用、村民间的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风险预期,提高采纳积极性[12]。目前学者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大致包括2个方面,一是基于采纳行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资源禀赋[8]、社会经济网络[12]、政策制度[13]、技术应用环境[3]、非农兼业情况[4]、自然条件[4]等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二是基于某一具体因素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的研究,认为采纳的成本、风险和技术难度[3]、政策工具[14]、认知冲突[15]等会对农户的采纳行为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并未得出可比性较强的结论。在某一具体因素的研究中,由于变量选取、模型设定、研究角度等差异,研究结论不尽相同。肖建英等[3]认为,年龄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农户年龄越大,越依赖耕地,越能够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越倾向于采纳保护性耕作。而费红梅等[8]却认为年龄越大的农户,风险厌恶程度高,不愿接受经济收入不明确的耕作方式。喻永红等[16]认为,种植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因为技术复杂性、作业成本高使该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江鑫[11]认为,大规模农户土地集中连片,更倾向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更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获取更高经济收益。从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只要模型设定、样本区域、变量选取等任意一方存在差异,就会得出不一致的结果,这些差异会影响保护性耕作政策价值的衡量,阻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本文从定量分析角度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并试图对已有研究的差异性进行解释,以丰富相关研究,促进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1.2 文献统计分析

为获取高质量的样本文献,在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依据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技术/深松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adoption+influencing factors+China等关键词,搜集到截至2021年6月份的相关文献1 140篇。筛选文献的标准是:(1)研究区域是中国;(2)研究因变量为是否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免耕(或少耕)、测土配方技术、深松、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某一种技术或者结合使用的几种技术;(3)实证类文章;(4)有明确的样本量;(5)研究模型为Logit模型、Probit模型,且汇报显著性回归结果;(6)研究某一具体因素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且适用范围小的文献予以删除。质量较低、表述不清的文献予以删除。最终筛选出52篇符合要求的论文[1-3,6-8,11-49,52-58]。在符合要求的论文中提取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研究年份、样本量等信息。

根据搜集的信息,按照研究该因素的文献量在50%左右,显著性文献量大于20%的标准,选取了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技术培训、技术作用认知在已有研究结果中的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正负方向作为因变量(表1)。

表1 已有文献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Table 1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que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由表2可知,在研究年龄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文献中,有10篇认为年龄对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13篇认为有负向影响。在研究受教育程度对采纳行为影响的文献中,26篇认为受教育程度对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3篇认为有负向影响。在研究种植规模对采纳行为影响的文献中,19篇认为种植规模对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1篇认为有负向影响。在研究技术培训对采纳行为影响的文献中,14篇认为技术培训对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1篇认为有负向影响。在研究技术作用认知对采纳行为影响的文献中,13篇认为技术作用认知对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1篇认为有负向影响。由此可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

2 变量选择与模型检验

为考察已有文献研究结论差异性原因,基于荟萃回归方法,对研究结论和研究特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1 变量的描述与定义

根据文献研究特征,选取样本量、研究年份、性别、非农兼业情况、政府补贴、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作为调节变量。需说明的是,本文未将研究区域作为调节变量,是因为某些文献以多个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无法有效实现数据量化。为更好研究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对筛选出的调节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描述定义(表3)。

表3 变量的描述与定义

2.2 荟萃回归模型设定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种基于已有研究结果的实证型文献综述方法,在集合单项研究结果基础上,能够对已有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大大提高结论的甄别性和可靠性。STANLAY等[50]率先将荟萃分析引入经济学领域,并提出依据样本文献特征的荟萃回归方法,荟萃回归分析需要在原始文章中提取相应的数据作为效应量,如标准差、t统计量、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等。若研究只注重变量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时,可选取原始文献中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作为因变量[51]。本文根据STANLEY等的研究,采用以下计量模型:

(1)

(2)

(3)

被解释变量Yi为因变量,为样本文献的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显著性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Xik为研究结论的研究特征,表示影响第i个因变量的第k个调节变量,本文选取样本量、研究年份、性别等作为调节变量,β0为常数,βk为第k个调节变量的回归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为保证结果可靠性和稳健性,选取Probit和Logit 2种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由表4—表7可看出,2种方法的显著性水平一致,区别在于回归系数不同,说明回归模型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表4 调节变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显著性的Logit模型检验

表5 调节变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显著性的Probit模型检验

表6 调节变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正向显著性的Logit 模型检验

表7 调节变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正向显著性的Probit模型检验

2.3 荟萃回归结果分析

(1)根据荟萃回归分析结果,样本量、研究年份、性别、非农兼业情况、政府补贴、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对影响因素显著性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表4、表5)。

“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在1%水平上对“年龄”显著性有正向影响,说明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越强,“年龄”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越显著。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土地依赖越强,耕地保护意识越强,而机具配套设施服务越容易获得,越能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年龄大的农户会更放心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样本量”在10%水平上对“受教育程度”显著性有负向影响,说明样本量增加会降低“受教育程度”在结果中显著的概率,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大多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受教育程度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逐渐被中和。“性别”在10%水平上对“受教育程度”显著性有正向影响,说明对于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研究年份”在5%水平上对“种植规模”显著性有正向影响,说明随着时间推移,种植规模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逐渐变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条件差别对节本增收效果有较大影响,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土地越来越集中,而种植规模大的农户对大规模生产的节本增产效果反应更强烈,采纳意愿更强。“性别”在5%水平上对“种植规模”的显著性有负向影响,说明在男性群体中,种植规模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男性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和风险偏好比女性强,对新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和易学性比女性高,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推广,种植规模对男性采纳新技术的影响逐渐弱化。“非农兼业情况”在5%水平上对“种植规模”显著性有正向影响,农民通过非农兼业,获取更多的生产投入资金,用于购买规模化生产的农机设备,种植规模对非农兼业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在5%水平上对参与“技术培训”的显著性有负向影响,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得性越高,技术培训对采纳行为影响越不显著,农户的理性是有限的,部分农户仍以传统种植经验为重,某些农户参加培训是被强制要求或是为“赠送礼品”参加,使得技术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另一方面,基层推广组织并未组织好技术培训工作,会造成农业信息传递无效或不准确,使技术交流并不能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纳甚至起相反作用。“政府补贴”在5%水平上对“技术作用认知”的显著性有负向影响,政府补贴越高,技术作用认知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越不显著。说明补贴资金不到位、补贴范围小等问题,会极大影响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和采纳积极性。

(2)在分析调节变量对因变量显著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调节变量对因变量单向显著的影响情况(表6、表7)。由于负向显著样本有限,且调节变量对负向显著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不赘述,只对正向显著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变量“研究年份”和“性别”对种植规模的正向显著性、调节变量“政府补贴”和“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对技术作用认知正向显著性、技术培训正向显著性的影响方向与总体显著性是一致的,只是影响程度和影响水平和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贴”对技术作用认知正向显著有更强烈的负向调节作用,说明政府补贴作为重要变量不能忽视和遗漏,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前政府补贴政策并没有有效降低农户的技术风险预期,未能解决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技术悖论”问题。“样本量”在10%水平上对“技术作用认知”的正向显著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说明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技术作用认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正向影响越显著。研究年份对在10%水平上对“技术作用认知”的正向显著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推进,农民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田、身边其他农户的亲身示范、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等,其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会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对于农民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正向影响。“非农兼业情况”在10%水平上对“受教育程度”的正向显著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农兼业化背景下,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接纳和应用程度高,倾向于采用机械耕作取代传统耕作,从而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获取更高收入。政府补贴在10%水平上对“种植规模”正向显著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说明政府补贴对于种植规模大的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对种植大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给予更多的补贴,该类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愿会更为强烈。根据目前文献,研究结论正向显著的文章居多,说明该领域存在发表偏倚问题。由于正向显著的实证文献占比较高,缺少对负向显著文献的分析,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偏误。

3 结论与启示

根据筛选出的52篇文献,运用荟萃回归分析方法对文献研究结论与研究特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论差异性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特征对研究结论具有显著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显著性受样本量、研究年份、性别、非农兼业情况、政府补贴、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正向显著受样本量、研究年份、性别、非农兼业情况、政府补贴、机具配套设施及服务可获性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补贴”对“技术作用认知”的正向显著性有强烈负向影响,说明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体系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正确认知和采纳。

(2)变量选择与研究背景的差异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第一,重要变量的遗漏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性别”和“政府补贴”对“种植规模、技术作用认知的正向显著”有强烈负向调节作用,不可忽略这类变量。第二,研究背景的不同可解释研究结论的差异。“研究年份”对农户“种植规模”的显著性有正向调节作用,说明在不同时期种植规模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荟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启示:

(1)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过程中,第一,要强化技术服务主体激励,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技术采纳的风险成本外化,降低农户特别是年龄大农户的风险预期。第二,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农机具的研发投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相融合。要因地制宜研发相关配套农机具,适应地方农业耕作需求。第三,制定完善的补贴政策,匹配健全的管控机制。可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当政策倾斜,降低新技术采用带来的置换成本和风险成本,同时匹配建立财政补贴发放的管控机制。第四,要提高推广的针对性,分类培训。准确定位目标群体,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种植规模等对农户进行分类培训。

(2)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研究的过程中,第一,要注重样本获取的质量和范围,避免遗漏重要变量。样本量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稳健,要尽可能扩大样本量和样本选择范围,已有数据难以反映出全国整体状况时,要尽可能的做好抽样设计,提出研究结论的合理适用范围。同时在设计调查问卷和变量选择时要更加谨慎,注重地区差异,避免因遗漏“政府补贴、性别”变量造成内生性问题。第二,要注重研究角度和研究背景不同带来研究结论的差异,要结合文献研究的时间、地点、期刊质量等进行谨慎研究的对比讨论。

猜你喜欢
样本量保护性耕作
医学研究中样本量的选择
航空装备测试性试验样本量确定方法
Sample Size Calculations for Comparing Groups with Binary Outcomes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