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麟
(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长沙 410005)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休闲活动,对一个人三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共图书馆作为各城市的文化中心,理应承担全民阅读推广的任务[1-2]。伴随着新时期体验经济的发展,这种开放式的可互动经济模式也逐渐改变着阅读活动模式。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创新,王志睿[3]基于共享经济视角对图书馆众筹阅读服务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通过制定活动主题、丰富节目效果、营造良好氛围来激发参与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康思本等[4]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研究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与路径,以阅读导向为基础,根据“行、食、住、游、购、娱”不同场景下的文化传播模式,构建了图书馆阅读推广体系,探究了图书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模式路径,以期拓宽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范围。Galyani 等[5]采用定量文献计量方法调查了德黑兰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年轻用户的阅读偏好,分析了6 家德黑兰公共图书馆流通部门记录的在线借阅数据,由此得出阅读者更加喜欢借阅小说、冒险故事和奇幻故事。所以,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可以阅读者的喜好为主,主动推荐兴趣书籍,以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使用频率。朱笑宇[6]在分享机制的背景下,通过分析网络媒体与阅读者之间的交互行为,融合读者阅读需求,搭建了阅读分享平台以推动大众阅读。Halder[7]在电子资源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研究。其根据数据结果得出电子文档在提高人们的阅读习惯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拓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路径时,要重视收集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为阅读者提供舒适的数字阅读环境。
“沉浸”一词最早出现在《设计的法则》一书中,其主要含义为心流理论[8]。心理学家米哈尔提出当人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某项活动时,筛除与此项活动无关的感受进入到活动中去,就可以产生一种“流”的状态,人员喜爱参与此项活动也是因为“流”的状态[9]。因此,可以确定所谓“流”的状态是一种活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将人对某项活动的高度投入状态称作“心流”。当此种投入状态发生时,人们会完全沉浸在此项活动中,活动与自身发生共鸣,参与活动的兴奋度逐渐提升,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综上所述,“沉浸”可理解为人们专注在某项活动中,并因得到精神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景。沉浸的最终目的在于人们的体验,因此,沉浸式活动除了需要调度参与者的多种感官外,还需要将意识形态的思维沉浸在活动中,从而得到认知体验。
沉浸式阅读可以运用各种技术或艺术手段,更好地完善活动参与者的沉浸感,使其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达到参与者的沉浸境界[10]。沉浸式阅读活动设计有3 种特征:一是将参与者的感官体验融入书籍中[11];二是将叙事性概念引入阅读活动设计中[12];三是使用AR 技术表现书籍内容或是阅读活动内容[13]。
根据上述特征,沉浸式阅读活动的设计工作得以完成。与此同时,以上述特征为依据,笔者得出沉浸式阅读活动的特点如下。
互动性。沉浸式阅读活动不论是活动设计部分还是活动实施部分,都较为强调交互性[14]。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者需要对参与者进行有效地引导,形成图书馆、读者、图书三者之间的交互网络,借助各种外界条件辅助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支持参与者独立思考,使其与作者之间实现精神共鸣。同时,可在阅读过程中为参与者提供分享读书心得的环境,促进参与者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参与者可根据参与阅读活动的感受,向图书馆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图书馆也可积极调查参与者的要求与阅读意向,进一步优化沉浸式阅读活动内容,最终实现参与者与活动组织者共同进步的目标。
创新性。沉浸式阅读活动具有多种形式,任何有助于参与者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的方式均可作为阅读活动的组成部分。除传统的朗诵、有声书、舞台剧、音诗画等形式外,其他可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的新媒体方式也可以作为沉浸式阅读活动的载体,例如VR 技术、AR 技术、智能灯光技术等。利用多种方式将参与者的五感融入阅读活动中,可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其逐渐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心理满足。
代入感。在传统的阅读活动中,参与者与活动大多互融性较差,活动体验效果不好。而沉浸式阅读活动可以使用多种辅助技术使参与者不再置身事外[15],可借助听觉、视觉等刺激,将参与者的感官体验放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阅读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想以及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时,沉浸式活动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推动此类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开发是依据以往成功举办的活动经验或是对同类活动的延伸,缺少对沉浸式阅读活动设计过程的系统分析。此外,还存在活动设计严重脱离阅读活动本质,不适应公共图书馆环境的情况。笔者通过分析此类活动的设计实践,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不断反思后发现,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对图书馆阅读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其中《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的收视率相对较高。这些节目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演绎书籍中的内容,带给观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因此,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将对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和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图书馆阅读活动设计的影响加以分析,以期创新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理念,丰富阅读推广路径,促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设计出更贴合当代人阅读的阅读活动,激发全民阅读热潮。
空间再造是当下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得益于当前各种技术的应用,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不断提升,但由于图书馆的书籍均储存在实体空间中,难以进行大范围调整,图书馆的空间吸引力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各种便携式设备的出现,使得图书阅读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这不仅会导致图书馆的读者数量进一步减少,而且也会加剧图书馆面临的空间浪费问题。为吸引更多读者,提升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公共图书馆可以从自身空间布局入手,提升空间布局的现代化水平,吸引更多读者前来阅读,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
在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占据人们大部分碎片化时间的当下,移动阅读也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开辟了新途径。特别是随着人们学习、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拥有的学习时间更为碎片化,然而寻找书籍往往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每次去图书馆阅读书籍会面临很多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从两方面提供移动阅读来进行阅读推广。一方面,可在图书馆内大量使用移动式设备,包括设置图书排放位置快速查询系统、对图书馆数据进行数字化转换等,以及设置专门的数字阅读室,这不仅可以解决某种图书因过于火爆,导致其他读者无法借阅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升书籍的阅读率,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构建该图书馆的移动客户端,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图书馆便捷的阅读服务,方便读者学习。
近几年,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获得了大量关注。图书馆想要吸引更多读者,就应该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迎合当代读者的阅读新体验[16],不断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对数字化阅读进行推广。例如,可在抖音平台上传主播讲解图书内容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书籍的具体内容,减少读者的搜索时间。一旦主播推荐的书籍中有读者喜欢的,便可以引导读者前往图书馆阅读,或者引导读者注册移动图书馆账号进行数字化阅读。
以上均是在新技术背景下出现的阅读推广新趋势,公共图书馆要充分把握信息化时代读者的本质需求,真正实现阅读推广的目的。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理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阅读需求。要想打破这种局限,公共图书馆需要转变自身的阅读推广服务理念,积极推广与沉浸式阅读视域下人们实际需求相关的信息,与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既担负着传统的文献收藏和借阅功能,又担负着新时代阅读推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在沉浸式阅读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应将读者的感官体验融入书籍中,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注重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图书馆应在不断更新服务理念的过程中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这样既能激发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又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例如,图书馆可通过建立微信群、发布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推送相关微服务,推广专业的阅读资源;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微型网站,开设专门的微型阅读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的传统阅读模式难以适应沉浸式阅读的要求。为了加强阅读活动的互动效果,图书馆应从沉浸式阅读氛围、互动式阅读效果、多样式阅读方式三个方面加强对网络新技术的应用。
首先,图书馆要利用新技术打造沉浸式阅读氛围。读者阅读纸质书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无法专注于阅读活动,将思维完全沉浸在阅读世界中。而采用多媒体光影则可以丰富阅读环境,调动阅读者的多种感官,让其完全置身于多视听环绕的沉浸式阅读氛围中,降低外界对阅读活动的干扰。这种多媒体沉浸式阅读氛围需要以VR、AR、智能灯光等新技术作为支撑。如阅读者在阅读长篇科幻著作时可佩戴VR或AR设备,置身于梦幻般的宇宙世界,近距离体验星体的运转,全身心投入书中世界,加深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互动式阅读重视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和代入感,能营造读者与图书、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多向互动的阅读效果。这需要图书馆管理者转变原有的管理思维,培养积极的推广思维,重视读者的阅读态度,通过多种手段引导读者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思考结果。图书馆可鼓励读者在移动阅读软件上留下自己的图书评论和读书心得,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共享让更多读者看到,得到其他读者的评论和点赞可以让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主动思考阅读内容。
最后,多样式阅读方式是指阅读形式不再拘泥于到图书馆借阅这一单一形式,而是可在图书馆外实时进行,让读者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通过不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可以与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将较为复杂枯燥的内容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进行传播,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了解图书内容,进而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沉浸式阅读活动而言,活动组织者对活动样式、主要内容以及读者受众群体是否了解,对阅读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由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因此应对其进行准确定位[17]178-179。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书籍内容的获取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不再过分注重信息的完整性,由此特点可知我们要明确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定位,以最大化满足读者需求。
在活动样式上,图书馆还要斟酌活动的名称与口号,活动的名称应言简意赅、简短精悍,口号则应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做到内容深刻又简短易懂。以湖南省新华书店举办的“小先生 ·十五有志于学”活动为例,从活动名称我们可知此阅读活动的对象为青少年,且阅读的内容多为经典书籍。作为“书香湖南”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坚持以少年优先,以实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
活动名称的设定,既要便于图书馆对活动内容进行编排与协调,又要符合当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以为受众群体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提高读者的参与度为目的。总的来说,公共图书馆应提高阅读推广活动形式的丰富性与整体性,进一步增强阅读活动的传播效果。
在沉浸式阅读活动中,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媒体画面大致可分为书籍信息和冗余信息两部分。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书籍信息设定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冗余信息是沉浸式阅读中除去书籍信息剩余的部分。多媒体画面语言具有多种视听媒体的综合特征[18],因此冗余信息相对较多。必要的冗余信息有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可按照人们的认知特点将此类信息安排到多媒体背景中,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理解主题内容。此外,必要的冗余信息还可丰富阅读环境,增强沉浸式阅读氛围,图书馆可采用音、诗、画结合的形式呈现书籍内容,通过介绍写作背景、现场讲解以及解读互动环节,完成对书籍的介绍和内容解说,留给读者回味作品的空间,起到传播书籍内容的作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书籍内容的传播速度有所下降,但活动参与者接收信息的效果却能得到提升。例如,株洲市妇联在举办“稻花香”读书会时,使用多媒体设备为活动提供背景,以保证图像信息与朗读声的一致性,使活动参与者对书籍内容更加专注,帮助参与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书籍内容。
1996 年,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节目开播,阅读类综艺节目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此后,一批以阅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纷纷开播,有效拓展了沉浸式阅读的影响范围。根据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史,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996—2004 年,此阶段的阅读类节目以《读书时间》为代表,通过电视节目传播书籍内容,以培养观众的读书习惯作为主旨,注重引导观众提升阅读量与阅读品质;2004—2011 年,《读书时间》停播后,观众对沉浸式阅读类电视节目的期望值逐渐提升,但阅读类综艺节目在电视节目中较为独特,其核心在于给予观众相应的文学审美教育,因此在这一时期此类节目的发展道路较为艰难;2011—2016 年,2011 年的《子午书简》通过改变节目的内容形式,将通俗的综艺节目与高雅的阅读活动相结合,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观赏性;2016 至今,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类节目也从早期的书籍推荐逐渐演变为阅读情感培养,2017 年播出的《见字如面》就是与观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探索沉浸式阅读意义的一档阅读类节目。
在对大量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可利用此类节目独特的结构和特点,有效推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具体而言,沉浸式阅读类节目的影响与意义如下。
我国当前的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具有三个优点:一是规避了读者对阅读活动的厌烦情绪与审美疲劳;二是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通过电视节目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采用季播的形式,使电视节目可以更加精准地完成市场定位,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与修改。综合来讲,阅读类综艺节目的播放形式有助于节目形成品牌效应[17]178-179。
以某市公共图书馆为例,该馆坐落于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旁,常年举办适宜青少年参与的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该馆构建了沉浸式阅读空间,让青少年获得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考虑到少儿的阅读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个性化的阅读题材,有利于激发少儿阅读的兴趣。因此,图书馆应当根据读者的年龄段来对活动进行定位,如针对3 岁以下的婴幼儿,应当以玩具书为主,可引入美国的“动画书”、英国的“会说话放音乐的书”等;针对3 到6 岁的幼儿,应为其提供绘本,可以引入日本的“立体书”;针对6 岁以上的少儿,则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字类图书的阅读引导,如引入中国四大名著等经典图书。
沉浸式阅读类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阅读活动的形式[19],例如《见字如面》节目采用复合呈现的读书形式,在节目中设置了读信现场与拆信现场(如图1 所示)。嘉宾朗读书信内容后,由专门的拆信嘉宾解读书信,以帮助观众理解书集的内容,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可避免观众因一直听书信朗读产生乏味感。这种光影结合的形式,为活动参与者营造出舒适且能提升其阅读兴趣的沉浸式空间,可最大程度发挥出阅读活动成效。
图1 阅读类综艺演播形式
又如公共图书馆在儿童节举办以“安徒生童话故事”为主题的沉浸式阅读活动时,可以“守护童心童趣”为宣传口号,结合动画、音乐以及有声读物等多媒体形式,使儿童沉浸式聆听故事并进行思考,还可安排辅导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相关讨论。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人格。
随着阅读类节目的发展以及电视制作技术的提升,此类节目的舞美设计也越来越精美[20]。以《朗读者》为例,该节目在五维凤凰演播厅录制,舞台整体呈欧洲风格,采用图书馆与剧场相接的形式,将道具书籍与演播现场进行有效连接,并根据不同主题使用投影播放与之相关的视觉图像,构建三维沉浸式阅读空间,增强舞台的层次感与美感。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节目组还会根据书籍关键词与内容,对场景的布置与色彩进行及时调整,使读者尽快融入书籍的意境中。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阅读类综艺节目会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节目的光影效果进行控制,结合沉浸式阅读的特征与结构,优化沉浸式阅读活动的组成结构与内容,公共图书馆设计沉浸式阅读活动时可对此进行借鉴。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投入性、临场感以及交互性特征,可为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设计阅读活动的沉浸式空间[21]。
此外,公共图书馆可在读者和智能设备之间构建交互式的感知空间,引入感知设备并将其设置在图书馆内,通过对入馆读者进行人脸识别并调取其历史阅读记录,跟踪读者在馆内的阅读行为轨迹,利用云计算技术预测读者阅读需求,并推送到读者的微信等移动端阅读平台上[22]。还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为读者定位图书资源,并根据读者所在位置,实时提供路径指示,让读者能全身心地沉浸在阅读中。
一些图书馆还引入了5G 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23],建立了沉浸式阅读体验区,体验区内设置了多种可触控式大屏幕、交互式语音控制平台等。如有些图书馆引入了VR 技术[24],举办了“立体阅读”活动,利用VR 设备将数字阅读资源立体环绕式展示在读者面前,读者可通过控制VR 手柄自主选择有声阅读的内容。以《红楼梦》为例,读者扫描二维码并带上AR 眼镜后,可以云游览大观园,一边听专业播音员的朗读,一边观赏演播画面。专业的阅读形式可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使读者沉浸其中,充分体验3D 有声图书。这样的立体式阅读,能让读者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从而吸引更多人对阅读产生兴趣并走进图书馆。
目前,阅读类综艺节目受到了广泛好评,沉浸式阅读活动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相关技术的提升,沉浸式阅读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作为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的主阵地,应将书籍内容利用新技术进行立体展现,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环境。图书馆通过组织阅读活动,使参与者切实体会到沉浸式阅读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成效,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
(来稿时间:2022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