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历史变化比较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策略

2022-08-31 03:16广西陈广云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选择题主语选项

广西 陈广云

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考查相融合,全面落实了对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设问角度主要为原因背景类、表明说明类、体现表现类、变化比较类、结果影响类等。其中,变化比较类在全国卷历史试题中考查的频率相对较高,这类试题是高考知识与能力考查的重要形式,所占分值比重大,值得教师去关注与研究,表1 为2021 年全国卷中变化比较类选择题的考查情况。

表1 2021 年全国卷变化比较类选择题汇总表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将历史中同类或者相近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的相似事件进行比较,体现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以及横纵比较。此类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素养,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笔者在总结高三学生选择题错误率最高的题型时,发现变化比较类选择题的失分情况较严重。因此以2021 年全国卷变化比较类选择题为例,就该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谈一谈个人的思考与理解,希望对广大高三历史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命题特点

(一)命题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变化比较类选择题,由于考查的是不同事物(事件)在某一时段或者不同时段的对比,因此这类题目主要体现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等素养有时也会有所涉及。例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通过老子和孔子的观点对比,反映了春秋中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反思社会现实,体现了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素养。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通过官府、苏辙、郑至道对婚姻论财的观点比较,反映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素养。2021 年全国甲卷第30 题通过1931 年—1934 年中国钢铁业的变化分析得出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体现了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

(二)命题采用多元开放情境

2020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情境”是高考命题的载体,通过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究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能力。近年来的高考历史真题遵循着无情境不成题的原则,而变化比较类试题也不例外。纵观2021 年全国卷的变化比较类选择题,主要采用了史料情境和表格数据情境两种情境。例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以史料情境为载体,考查老子和孔子的不同观点对比。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以史料情境为载体,考查官府、苏辙、郑至道对婚姻论财的不同观点。2021 年全国乙卷第24 题以史料情境为载体,考查西周到春秋时期贵族所获采邑的变化。而2021 年全国甲卷第30 题以表格数据情境为载体,考查中国近代钢铁业的发展情况。2021 年全国乙卷第25 题以表格数据为载体,考查西汉末年、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的变化情况。变化比较类的试题情境除了史料情境、表格数据以外,还有图片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等,如2020 年全国卷Ⅲ第24 题就是以图片情境为载体,考查不同时期货币变化的原因。

(三)命题注重思维能力考查

变化比较类选择题是对不同时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事物)对比或者同一阶段不同事物(人物观点)的对比,材料情境相对其他选择题会更加复杂,因此这类题目在材料处理方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变化比较类题目的设问以“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为提示语,以“说明”“表明”“体现”“反映”“据此可知”等来提问,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在分析各选项的时候,要求学生有辨别、判断、分析、综合分类的能力。此类选择题多维度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体现了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效度。

二、解题策略

一般而言,变化比较类选择题可以采用五步解题法,即找主语、定时空、概现象、审设问、析答案。

(一)找主语

找主语是解选择题的第一步。变化比较类选择题由于考查的是同一阶段不同事件(事物)、不同阶段同一事件(事物)、不同人物之间观点、不同图片等的对比,因此其主语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表事物、事件、观点等。

文字材料类选择题的主语较为明显,可以根据材料找相应的名词、人物或事物。例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根据材料文字可找出主语为老子与孔子的观点。图片地图类情境的主语则要通过观察一幅或者两幅图片进行分析,因此主语可以根据图片信息、提示语、出处等查找。数据表格类情境的主语一般是通过表格的题头或者出处来查找,例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25 题根据表格的题头可知主语为部分地区民户数量。

找主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材料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选项中非主语的信息进行初步排除,因此找主语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

(二)定时空

变化比较类选择题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因此解题第二步为定时空。这一类题目可能是同一主语的纵向比较,也可能是两个主语的横向比较,因此要找出其纵向的两个阶段或者横向的某一阶段。定好该题目的时空后,才能够理解其不同、变化的原因、表现或者影响。

确定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一般是查找题目中明确的时间、年代、年份、地点,或者隐含有时间、地点等特定的要素。例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此题没有给出时间的词语,但是学生可以根据主语老子与孔子确定其时间为春秋时期。2021 年全国乙卷第25 题的时间则非常明显,可以直接圈出时间为西汉末和东汉中期,而地点则为北方部分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定好时间与地点有利于联系阶段特征分析各个选项,从而进行解题。

(三)概现象

找出了主语、时间、地点后,接下来可根据题目的材料找出其对比的现象,这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获取、解读、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而变化比较类选择题与其他类型的题目相比,其难度则在于材料比较长、信息繁多、材料之间呈现并列、对比或者转折等多种关系。因此在概括材料的信息时可以注重查找主干信息,即谓语和宾语。在得出主谓宾的主干信息后再抓细节信息,如形容词、限定词等。例如2021 年全国甲卷,根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其现象为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德的品质、仁的可贵、义的诚信后才依靠礼,而孔子则认为礼是立身的根本。以上不同的信息体现了老子和孔子对礼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24 题,根据材料可找出其现象为春秋时期与西周中期相比,贵族所获采邑变多。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现象,利于学生将这一繁杂的材料变成简单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方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或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有利于联系阶段特征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为解题做充分的准备。

(四)审设问

找出主语、定好时空并概括现象后,接下来则要审清楚题目考查什么角度,明确题目的设问。变化比较类题目往往围绕着不同现象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及影响来考查。如2021 年全国卷5 道变化比较类选择题中有4 道考查现象的原因,1 道考查现象的内容。然而题目并非直接以此设问,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设问,例如“反映出”“看出”“据表可知”“说明”“反映了”等。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4 题的设问为“这反映出当时他们”,通过解读设问可知此题主要考查老子和孔子主张的内容。2021年全国乙卷第24题设问为“这说明”,联系材料可知此题考查贵族所获采邑变多的原因。

审清楚设问并知道题目的考查方向后,学生根据材料信息、阶段特征以及逻辑关系等则能够分析选项,这说明审清楚设问对解题至关重要。

(五)析答案

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即主语一致、时空相符、材料相符、逻辑正确、史实正确、符合常识、符合历史核心价值观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每个选项的时候,都要将每一个选项与以上的特征一一进行分析对照,全部符合以上特征的选项一般都是正确的,如果在分析时其答案有不符合以上的某个或者多个特征的,则一般是错误的。主语一致即材料与选项的主语要一致,如果材料的主语是A,而选项在介绍B 的情况,则说明主语前后矛盾,不符合“主语一致”原则,则可排除这一选项。时空相符指材料和选项的时间和地点必须相符,例如材料中的时间阶段是春秋时期,而选项的史实是战国时期,则说明时间不相符,可排除这一选项。地点也是同样的道理。材料相符即选项的内容要符合材料史实,若是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则可排除。逻辑正确即材料与选项的逻辑关系必须正确。历史材料题中的逻辑关系一般为因果逻辑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而一般情况下因果逻辑关系最多。题目设问考查原因,而选项为结果,说明题目要求与现象不符合逻辑关系,则可排除这一选项。史实正确即选项的内容、史实必须是正确的,选项内容本身不正确、不符合史实的则可排除。在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也常常在史实的正误方面给学生设置陷阱,因此学生应该熟悉课本的史实、概念等,从而在解题时更好地判断正误。符合常识即用现在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应该是正确的,若从今天的眼光看是错误的则可排除。这一原则说明了历史与现实是相通的,学生有时候比较难理解历史现象,若换一个思路或者用今天的眼光看问题,有些问题则会容易理解,这样也能够为解题服务。符合历史核心价值观即体现选项的价值取向考查,历史材料题的正确选项一般都符合历史学科的正确价值观,在做选择题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

下面笔者以2021 年全国乙卷24 题为例根据以上五步解题法来展现解题的思路与过程。

例.(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D)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表2

三、教学建议

变化比较类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中比较典型的选择题,以上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选择题。针对这类考查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能力要求高、情境方式多元的对比变化类选择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变化比较类选择题及各类选择题。

(一)重抓基础知识,落实必备知识

掌握课本的基本史实是学生解题的基础与关键,只有落实必备知识学生才能够在选择的时候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大事年表等方式理解史实与史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必备知识。

(二)强化历史核心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阅读体验

加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材料处理能力。从当前高考的发展来看,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材料信息的解读与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变化比较类选择题对学生解读、获取、处理材料信息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在课内,教师可以开设历史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解决问题。在课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文章、历史杂志、历史期刊等进行阅读,或者定期召开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阅读历史课外书籍的乐趣。通过课内外加大阅读量的方式,加之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出自己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转变方式,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面临不同的情境时施以不同的解决方法。变化比较类选择题对学生的逻辑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学生要灵活应对此类题型。在引导学生练习此类题目时,教师可以转换方法来训练,如鼓励学生对变化比较类选择题进行改编或者给学生提供素材并加以命题。通过改编或命题的方式,使学生从一个答题者变成一个创题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命题的思想以及创题的设计方案,通过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选择题主语选项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