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无缝衔接 导向教学
——2021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第19 题赏析

2022-12-26 20:31湖南张江雨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湖南 张 容 张江雨

在新高考背景下,本省自主命制试题对于导向高中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是最能评价学生历史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以及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的题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是与高考命题人“对话”,是把准开放性试题命题“脉搏”和实现高效备考的便捷途径。本文以2021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为湖南卷)第19 题为例进行赏析,希冀能找到指导教学的“迷津”,为2023 届高三高考备考进行指导:

例.(2021·湖南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一、开放性试题的品味赏析

1.依托学科内涵,注重必备知识的检测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必备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观点和历史方法等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也就是教师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

高考历史的考查基本都是依托学科内涵,检测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回答第19 题,首先必须要清楚从秦汉到晚清两千多年间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知识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阶段特征。如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后,经历了汉到元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成熟和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变”的是专制集权的传统,“变”的是专制集权的形式;经济方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租佃关系不断普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明朝中叶以后在经济领域还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这就是学界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环境下成为重要的显学之一。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神化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陷入尴尬境地,加上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思想备受挑战,而后不断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到宋代时形成了具有思辨性和哲学性的理学,儒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李贽、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和工商皆本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焕发生机。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当中都发生着变化。不变的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基本内涵,如“仁”“民本”和道德修养等思想贯穿始终。可见,掌握必备知识对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学科内核,重视关键能力的考查

关键能力指的是学习该学科时所形成的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性能力。不同的学科所要求的关键能力迥异。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作为学科的内核,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三个方面的能力群系统。徐奉先老师将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关键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三个方面。

第19 题对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客观全面地从学术情境中辨识历史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解读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应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准确提炼和整理出情境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逻辑关系。其次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中国历史“变与不变”的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和认识,“变”指的是什么?“不变”指的是什么?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变化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重要历史阶段,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显学阶段、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搞清各阶段的内容、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个阶段与整个古代主流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的实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再次是历史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获取历史信息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如可以提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论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对该历史观点进行充分论证探究,并得出结论。可见,从该试题的作答来看,特别注重学生从历史分析的过程中,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3.返璞学科本真,注重核心价值的渗透

历史教育的本真就是培养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肩负起培养人的重任。“培养什么人”,核心价值的引领非常重要。核心价值指的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高考内容的价值导向,势必对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大学新生的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道好的高考试题应该要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等进行渗透。第19 题体现了一定的核心价值目标。

(1)对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内容的选取,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该著作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材料丰富,新见颇多的佳作。尤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八股文的研究,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八股取士制度认识的偏颇。命题人希望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涵养正确的历史方法。

(2)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学生能够感知中国历史的厚重与源远流长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明自信。

(3)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爱大德大情怀、“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观念、“天下为公”“春秋大一统”的国家统一信念及“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开放性试题的备考策略

1.探究开放性试题立意,尝试与命题人“对话”

试题立意,指的是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和题魂,是成功解答该题的关键所在。在作答开放性试题之前,切忌着急下笔作答,须先冷静地对材料及设问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命题人的意图,尝试与命题人“对话”,探究命题者究竟为何要这样命题,其目的是什么?从中找到解题的“蛛丝马迹”,方能胜券在握。

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命题者提供了著名史学家钱穆在抗战时期所著《国史大纲》中关于国民对国史的价值取向的观点,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根据该著作的创作时间(1940年)及学者对国史的看法,可以提炼该试题的立意,即学者在抗战时期通过对国史的论述,达到唤醒人们爱国主义的目的。抓住这个题魂,学生对观点的评析便有了正确的方向。作为教师,唯有不断引导学生带着研究思路去钻研高考试题,才能明白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做到应考时游刃有余。

2.夯实学科必备知识,构建教学逻辑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和2021 年全国乙卷中开放性试题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命题趋势正在从形式的不断创新转变为学科内涵的逐步提升,命题逐渐回归到历史学本身已是大势所趋。2021 年湖南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延续了全国卷风格,将必备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当然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并非零散的历史史实的拼凑,而是由若干彼此联系、前后相因和纵横勾连的历史知识构建起来的综合性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了系统严密的历史逻辑体系的支撑,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以及核心价值的达成就有了“活水源头”。

如解答第19 题时,如果学生脑海里没有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制度演变以及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三个系统严密又联系密切的逻辑体系,那么将无法正确作答本题,只能“望题兴叹”。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尝试引导学生绘制每一课、每一单元及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做到对历史知识了然于胸。也可引导学生绘制历史主干知识的坐标图,横轴代表历史时间和历史的政治层面,纵轴代表历史的思想层面,纵轴与横轴之间的对角线代表历史的经济层面,将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标注在坐标轴上,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晰地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以及历史阶段中政治、经济与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3.提高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应考能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评价的理念实现了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新高考对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育人模式、服务选才、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三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陌生、开放和复杂的历史情境,提取、解读、辨析及整合历史信息,对试题进行解构、拆分,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历史的结论。

4.增加练习试题的开放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开放性试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历史能力,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的试题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挑选一些开放度大的试题,通过史料多元、角度多样、结论开放以及答案多种等形式,打破试题的封闭性,避免“死记硬背”与“题海战术”,鼓励学生多维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历史思维。

比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41 题,就是一道开放度较高的试题。该试题由三小问组成: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三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该题本属于综合性试题,却增加了开放性的设问,这不仅拓宽了学生作答的宽度,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本题深入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三个小问的设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学生不自觉地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高度,达到训练关键能力和历史思维的目的。

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注意尽量避免学生机械地记住教材的结论,要注重学生的历史分析过程的呈现,并在历史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如果试题只是要求受试者简单地得出既有的历史结论,其实就是对历史结论最大的简单化处理,更谈不上高阶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和培养。

综上,2021 年湖南卷第19 题既延续了全国卷的风格,实现了从全国卷到地方卷的无缝衔接,又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了服务选材的基本功能,具有引导教学的重要意义。这些特点启示教师必须以《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为指导,明确高考考查的内容,内化其精神,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为国育才的功能。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