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2)
土鸡以散养为主,主要食物为小虫子、植物及山泉水,其肉质紧实、蛋白质丰富、富含微量元素且脂肪含量较低,深受消费者喜欢,这使得养殖土鸡的规模有所拓展。然而,有些养殖户并不具备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致使土鸡在感染疾病后错失了最佳的诊疗机会,对土鸡的产量及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做好土鸡疾病防治工作,成为土鸡养殖户为赚取更高收益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为提升土鸡养殖水平,探析其常见疾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土鸡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扭颈、神经紊乱、发热、呼吸困难、浆膜出血、严重下痢等病症,该病毒具有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高死亡率等特点,对土鸡养殖业会造成不利影响。除感染野鸡、鹌鹑、火鸡等禽畜外,鸡新城疫还会感染鹅、鸭且不发病。病毒通过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传播,春秋发病率高,病鸡容易感染,病鸡排泄物、分泌物均含有大量病毒,地面、用具、饲料、饮水会受到污染,带有病毒的飞沫及尘埃会加速传播,未经消毒的禽类制品大概率携带此病毒。鸡新城疫从临床症状角度来讲,最急性型病程短,并无明显症状且突发死亡,病鸡废食、不立、呼吸困难、衰竭,急性型病鸡呼吸困难、羽毛松乱、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处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病鸡会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膀麻痹下垂、瘸腿、无法站立(见图1)、两肢或一肢麻痹等,多数土鸡死于采食困难。病鸡会广泛性出血,乳头间或腺胃乳头点状出血,食道与腺胃间或肌胃与腺胃间有出血带、血斑,有凹陷溃疡的可能,腹腔脂肪、心冠脂肪等位置均有出血点。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要做好防治工作,疫苗接种极为重要,还需定期检疫与消毒,例如对60日龄可接种新城疫I系苗,110~120日龄的土鸡可注射新肾减三联油苗。
土鸡感染禽流感病毒会表现突然发病、呼吸道症状逐渐加重、鸡冠水肿等病症,此病具有死亡迅速、病程短、全身败血性病变等特点。所有野生禽类及家禽均可能感染禽流感,其中火鸡、鸡感染率最高。病鸡体内病毒可由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排出,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及用具亦会传播病毒,同时消毒不彻底及人员流动亦会加速病毒传播。禽流感潜伏期通常为4~5d,病症与鸡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有关,病鸡眼鼻分泌物较多,有打喷嚏、咳嗽、呼吸不畅的症状,有时会发出怪声,还可能窒息死亡。部分病鸡产蛋量减少、下痢、神经症状明显。病鸡胸部、腿部、腹部、十二指肠黏膜、腺胃等部位有出血点,胸部及头颈皮下水肿。
土鸡感染法氏囊病病毒后会出现肾肿大、法氏囊肿大、精神沉郁、排白色米汤样粪便等症状,该病毒具有接触性及急性传播的特点。任何品种的鸡均有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几率,其中3~7周龄土鸡感染率较高,可全年发病,能在易感鸡群、感染鸡之间传播,被感染的工具、饮水、饲料及排泄物、分泌物、飞沫等属于传播媒介,病原通过呼吸道黏膜及消化道入侵,并不通过卵垂直传播,蛋壳有感染病毒的几率。病鸡对马立克、新城疫等疫苗存在免疫应答降低的现象,还容易感染新城疫及大肠杆菌等病毒。此病突发性强且潜伏期短,发病初期土鸡呆立、厌食、嗜睡、站立不稳、羽毛松乱、畏寒颤栗,一部分土鸡会出现啄肛的现象,粪便为白色水样或黄白色。发病初期症状典型,死亡率超20%,后期土鸡出现消瘦、贫血等亚健康现象,感染其他疾病的几率提高。传染性法氏囊病尚无药物防治良方,可通过被动免疫及预防接种防治此病,同时要做好消毒及饲料管理工作。
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该病具有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播等特点,患病土鸡会出现打喷嚏、咳嗽、生长抑制、气管发出声音、蛋畸形等现象。此病毒主要作用于鸡,其他禽类鲜少患病,各种日龄的土鸡均有几率患病,其中40日龄雏鸡患病几率较高,病鸡咳嗽输出病毒,其他土鸡经呼吸道摄入携带病毒的颗粒并患病,被感染的用具、饲料及饮水亦会传播病毒。基于此,在饲养土鸡时要注重圈舍卫生及干燥通风,降低病毒传播几率,还需适当追加土鸡维生素喂养总量。传染性支气管炎多发生在秋冬两季,患病土鸡死亡率较高,约为20%~30%。患病后土鸡出现咳嗽、伸颈、精神萎靡、羽毛松乱、昏睡等病症,这可成为疾病诊断依据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诊断时要将此病与慢性呼吸道疾病、新城疫等疾病相区别,保障疾病防治具有针对性及科学性。本病现阶段仅能依靠接种疫苗的方式防治,要关注发病情况及疫苗血清型,只有血清型正确才能有效助力土鸡防治本病,同时需做好圈舍通风管理工作,给土鸡补充VA与VD,使之抗病能力可提升。根据病变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肾肿灵、广谱抗生素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土鸡马立克氏病是肿瘤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病鸡两肢或一肢麻痹、淋巴细胞浸润及各脏器、肌肉、眼、卵巢、皮肤有淋巴细胞肿瘤。此病在禽类普遍存在,母鸡、小鸡患病率更高。感染本病的土鸡分泌物、排泄物及活动区的尘埃、羽毛均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受污染饲料、饮水、环境会感染正常土鸡的消化道及呼吸道。为有效防治马立克氏病,养殖户需做好圈舍卫生管理工作,改善饲养环境,降低球虫病、法氏囊病等病毒传播几率,使本病诱发率随之降低。本病经卵感染几率较低,若蛋壳表面沾染病毒且不做消毒处理可能会使雏鸡感染此病。从临床上讲感染此病土鸡行走迟缓、两侧或一侧麻痹、羽毛松乱、粪便为绿色,感染疾病的症状主要可分为眼型、内脏型、皮肤型及神经型四类。在防治此病的过程中需做好卵化室消毒及卫生管理工作,孵化箱、种蛋需熏蒸消毒,在育雏前需隔离饲养,以免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毒,雏鸡24h内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针对感染严重的鸡场需土鸡出壳3周后进行二次免疫接种。
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会出现咳出带血粘痰、呼吸困难等现象,此病具有接触性、传播快、急性发作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年龄的土鸡均可能感染此病,其中7~10周土鸡及初产母鸡患病率相对较高,成年土鸡患病症状典型。康复带毒土鸡及病鸡是主要的疾病传播源,健康的土鸡会被经呼吸道传出的病毒直接感染或受污染垫草、饮水、饲料、器具等媒介感染,接种弱毒疫苗的土鸡亦存在感染疾病的可能。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传播速度较快,会波及整个鸡群,需要在饲养土鸡时控制好鸡群的密度,提高圈舍通风有效性,在饲料管理的同时添加VA,使土鸡抗病能力能有所提升。临床上自然感染此病的潜伏期为6~12d,人为感染此病的潜伏期为2~4d。感染初期病鸡发出湿性音,鼻腔分泌浆液性物质,眼结膜发炎,鸡冠乌紫,喘气、咳嗽、常摆头。在通过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确定感染此病的基础上可推行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饲料管理、圈舍卫生管理、消毒管理,提高土鸡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要选择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在土鸡养殖过程中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较为常见,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以观察及实验为主,根据土鸡病症有选择地防治,其中注射疫苗是最为有效的疾病防控方法,养殖户还需做好饲料管理、圈舍卫生管理、消毒管理、隔离监管等日常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