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 肾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急性脑梗死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占所有卒中的70%~80%[1]。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前循环指的是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即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梗死。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失语、空间定向力障碍、运动和感觉障碍、颅神经瘫痪、小脑功能障碍等[2]。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这是因为前循环的结构缺少代偿来源。药物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容易普及。目前临床药物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多以西药为主,随着中成药种类的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成为临床热议的话题。本文中为观察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了中成药丹参多酚酸注射液,现将整体疗效进行总结。
挑选2018年7月-2019年12月在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其中符合条件的患者9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60.35±3.47)岁;脑梗死发病时间4~69h,平均(24.73±0.51)h;TOAST分型不明原因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20例,心源性栓塞13例,其他3例;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6例,血脂异常5例,心房颤动1例。观察组中23例男,22例女,年龄46~70岁,平均(60.55±3.37)岁;脑梗塞发病时间5~66h,平均(24.69±0.59)h;TOAST分型不明原因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21例,心源性栓塞12例,其他4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8例,血脂异常6例,心房颤动2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结果为P>0.05。
纳入标准:①病情符合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标准;②病程不足4~72h;③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②出血倾向或近期活动性出血史;③恶性肿瘤;④重要器官器质性病;⑤其他颅内血管疾病;⑥对本研究中治疗方法或药物有禁忌证;⑦精神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⑧其他类型脑梗死;⑨非妊娠或哺乳期等特殊时期。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丹参多酚酸治疗。常规治疗:给予扩血管治疗、脑组织保护治疗、感染预防性治疗、血脂调节治疗等。丹参多酚酸治疗: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每次剂量为0.13g(以250mL生理盐水稀释),每天次数为1次。疗程为14d。
①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3],共有15个项目用以检查神经功能,最高39分,分数高表示神经功能差,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②mRS:为神经内科医师护士常用判断病情伤残表,最高5分,分数高表示伤残重,在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③MoCA: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用以筛查认知功能障碍,最高30分,分数高表示认知水平高,在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④ADL: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共有14项内容,用以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高100分,分数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强,在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⑤疗效:以治疗前后实施的ESS(欧洲卒中量表)评分中结果的差异来判定疗效,分为优、良、中、差四级。优:ESS评分提高80%以上。良:ESS评分提高50%~80%。中:ESS评分提高20%~49%。差:ESS评分提高<20%。优、良、中均纳入有效范围。⑥并发症:评价时间为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组间NIHSS的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NIHSS的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NIHSS的对比结果为(P<0.05),见表1。
表1 NIHSS 对比的统计学结果(±s)
表1 NIHSS 对比的统计学结果(±s)
注:#不同时期组内对比,P<0.05;*同时期组间对比,P<0.05。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mRS、MoCA、ADL的对比结果为P<0.05,见表2。
表2 mRS、MoCA、ADL 对比的统计学结果(±s)
表2 mRS、MoCA、ADL 对比的统计学结果(±s)
注:*组间对比,P<0.05。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有效率的对比结果为P<0.05,见表3。
表3 疗效对比的统计学结果[n(%)]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的对比结果为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对比的统计学结果[n(%)]
当前,脑梗死在我国致残的人群比率已经跃居首位,本病虽然近期致死率相对较低,但是其致残率及复发率始终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卫生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此类患者若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身心生活质量,更给自己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的整体负担。而对于整体卒中人群而言,脑梗死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达七成,此类患者的病因当前无法确切阐明,但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氧化损伤、血管闭塞、外源性栓塞脱落等是本病发生的密切关联诱因因素。本病患者一旦发病,其阻塞血管担任供血区域的相应大脑功能神经元组织就容易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诱发神经功能缺损,进而使颅内循环重组,神经元细胞代谢紊乱,血脑屏障损毁,血管通透性上升,进而可诱发严重的脑水肿。此时,脑水肿又进一步造成颅内压升高,对脑组织产生物理性压迫,加剧广泛性的脑组织损伤,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严重者甚至会诱发严重颅内压升高而形成脑疝,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的终支之一,在平甲状软骨上缘自颈总动脉发出,先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然后转向后内侧上升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腔。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梗死,就是前循环急性脑梗死[4]。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若治疗不当,可发生生命危险,部分治疗后保住性命的患者日后也可能无法工作,需要一直陪护,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打击,还会为患者的家庭成员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周围会有一部分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功能在发病时虽然基本已经丧失,但是在短时间内血流恢复的话,还能挽救部分神经元,恢复脑组织的部分功能。因此,尽早恢复梗死血管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重点[5]。
动脉介入溶栓疗法和机械取栓疗法虽然能快速开通血管,但会带来医源性损伤,而且操作难度大、治疗费用高。而且有些患者存在动脉介入溶栓疗法和机械取栓疗法的禁忌证,无法使用动脉介入溶栓疗法和机械取栓疗法治疗。更重要的是,虽然给予此类患者此类有创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效果较好,但是仍然有诸多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预后。究其原因,是其颅内的氧化应激病理状态没有得到系统的干预。此类患者给予介入手术后本身产生的损伤就容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在炎症因子的诱导下血管内生成大量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经由血液循环抵达脑内,就会对神经元组织细胞造成氧化性损伤。同时,脑血管内皮细胞会大量生成与炎症因子对应的趋化因子,促进白细胞的异常蓄积和吸附,进而诱发凝集效应,阻塞脑内的毛细血管,使得颅内微循环受损,这反而在手术后对脑组织造成了继发性的损伤。
而在基层医院,此类患者多给予药物治疗,静脉给药操作方法简单,不容易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治疗的费用也较低,患者及家属均能很好地接受,因此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
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就是利用现代制药技术制成的一种中成药,含有等丹酚酸B、丹酚酸E、迷迭香酸等成分[6]。其中的丹酚酸能改善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抗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还能修复血管内膜。其中的迷迭香酸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活性和抗氧化作用,能改善认知功能。丹参多酚酸注射液还能改善供血,营养神经,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抗血小板聚集[5]。临床研究指出,丹参多酚酸可显著遏制小胶质细胞内的缺血性炎症状态,清除自由基,遏制缺血区脑组织的进行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丹参酚多酸还能够进入细胞线粒体内,促进三羧酸循环链的有氧呼吸进程,提升氧利用率,为脑细胞持续供给能量提供保障,使神经功能得以持续,避免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继发性神经组织损伤。此外,丹参酚多酸还能够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修复受损神经组织的血液灌注框架,使受损神经的血液循环得到重建,进而使神经组织得到逆转性的恢复,从而继续实现神经功能的代偿。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了丹参多酚治疗,结果证实,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更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其NIHSS、mRS、MoCA、ADL改善幅度更大。两组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而可知,本研究中为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应用丹参多酚酸的整体疗效可以肯定,在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