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性视角下县城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特征

2022-08-31 03:01:14张雪葳许敏任维刘江
风景园林 2022年8期
关键词:连江县占有率住区

张雪葳 许敏 任维 刘江

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公共资源,具有提升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身心健康、保障基本人权等综合作用[1-2]。保证绿色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促进居民对绿色空间的公平享用已成为人居环境学科的关注热点。

目前,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主要经历了地域均等、空间公平与社会公平3个发展阶段[3]。地域均等研究侧重通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反映绿色空间建设总体水平,不易反映空间分配是否均衡。空间公平研究引入了可达性指标,包括人均可达公园绿地数量、面积、密度等,以评价绿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争议[4-6]。社会公平研究着眼于从“地的平等”转变为“人的平等”,强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绿色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与公平性[7],如吴殿鸣等探讨了不同尺度公园绿地与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布关系[8],杨丽娟等从多维度衡量了不同价位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公平性[4],为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多以公园绿地、大型城市绿地作为研究主体[9-10],对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模较小、分布更广的各类附属绿地、小型绿地以及可见绿色植物等绿色空间的关注不足。实际上,各类绿色空间共同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康养功能。其中,小型绿色空间分布不公平现象更为严重[11],而附属绿地在城市绿地总量中占比大,生态效益明显,在数量和服务半径方面能有效补充绿色开放空间的不足,已被视作实现存量挖潜、共建共享的重要空间资源[12]。因此,在附属绿地公共化的发展趋势下[13],将各类附属绿地、小型绿地纳入绿色公平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2)多围绕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与地区[14-16],对中国数量众多、分布广、地域性强的县级城市关注不足,住区范围内的连续尺度研究更为少见。县级城市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阵地,绿色空间优化对提高其宜居性、吸引力、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7]。此外,相较发达的城市与地区而言,县级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管理水平较低,附属绿地对公众开放的程度较高;居民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步行可达的绿色空间对县城居民的公共健康、日常休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县级城市中开展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福建省连江县为例,结合社会经济群体空间分布状况,以住区1 200 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的绿色图斑界定绿色空间,对连江县不同类型住区的绿色空间分布进行精细测度和连续尺度的对比分析,进而识别县级城市住区绿色空间分布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旨在为科学配置县级城市绿色空间资源、优化绿色空间公平性提供参考。

1 研究样本与数据处理

1.1 研究区概况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分布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傍省会福州,南扼闽江口,北接浙闽通道,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2012年以来,连江县多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18],能够较好地代表东南沿海县域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连江县作为全国生态县,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空间的建设,城镇绿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201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6.4%[19],连江县建成区绿地率为42.5%[20];2020年,中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8 m2,连江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0.78 m2[21-22]。总体而言,连江县绿地建设基础较好。

1.2 住宅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住区中的单栋住宅为切入点。在连江县主城区内,依托主要道路和水系分布,划定人口高度集聚的建筑密集区,在该区域内以100 m为间隔设南北向方格网,共174栋建筑位于网格交叉点,选取其中的住宅为研究样本,共计126栋(图1)。

1 研究区范围及住宅样本空间分布Scope of research are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ce samples

1.3 数据处理

1.3.1 绿色空间识别

以1∶500城区地形图、2018年连江县谷歌高清卫星图以及相同时期的街景照片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充分整合建筑、水体、道路、绿地等城市要素,其中,绿色图斑通过ENVI软件监督分类,用最大似然法加以识别。参照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城市绿地的定义,本研究中的绿色图斑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等城市建设用地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绿地、农业绿色空间[23],涵盖了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休闲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色空间(图2)。

2 绿色空间识别结果局部示意Partial schematic diagram of green space recognition results

1.3.2 住宅属性数据处理

依托房地产交易网站(安居客)采集126栋住宅样本属性信息①,包括住宅名称、住宅价格、建成年份,并参考《福州市连江县“三街一坊”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4]划定新老城区边界。将以上信息导入GIS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住宅价格、建成年份进行初步划分(图3)。

1.3.3 绿色空间指标测度与处理

利用GIS软件,在住宅样本周边1 200 m半径范围内,每隔200 m建立缓冲区,获取200、400、600、800、1 000、1 200 m半径范围内的绿色空间规模(图4),计算缓冲区内绿色空间规模与总用地规模的占比,即为绿色空间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4 不同半径缓冲区范围示意Schematic diagram of different buffer ranges

式中,G代表绿色空间占有率,S绿为缓冲区内绿色空间面积,S为缓冲区内总用地面积。

1.4 统计分析

将所得数据导入Excel软件,制作箱线图,对绿色空间变化规律与分布差异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测度绝对差异的标准差系数作为检验。因建成年份数据不是正态分布,在SPSS 22.0软件中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价格、建成年份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色空间的连续尺度变化规律

依据箱线图与标准差系数可知,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大,连江县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微有提升,住区绿色空间规模差异逐渐减小。在200 m半径缓冲区内,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的差异最大(图5)。

5 绿色空间占有率随缓冲区半径变化分析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green space occupancy rate with the radius of buffer zone5-1 箱线图分析Boxplot analysis5-2 标准差系数分析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2.2 不同区位住区绿色空间分布差异

结合新、老城区划分,探讨不同区位住区绿色空间分布差异。依据箱线图所示(图6-1、6-2),就箱体中位数及其变化趋势而言,明显可见新城区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远高于老城区,且新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尺度变化并不明显,而老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

6 新、老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缓冲区半径变化分析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green space occupancy rate with the radius of buffer zone in new and old urban areas6-1 箱线图分析(新城区)Boxplot analysis (new urban areas)6-2 箱线图分析(老城区)Boxplot analysis (old urban areas)6-3 标准差系数分析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随尺度扩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在1 200 m半径缓冲区内,老城区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仍低于新城区,即新城区居民享有更充足的绿色空间服务。就箱体长度变化趋势而言,随着缓冲区半径逐渐增加,新、老城区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数值变化幅度趋于稳定,新、老城区住区绿色空间分布差异逐渐缩小。以标准差系数作为检验(图6-3),在1 000 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新城区绿色空间分布差异均高于老城区,换言之,相较于老城区,新城区住区绿色空间分布较老城区更不稳定。

2.3 住宅价格、建成年份与绿色空间占有率的相关性

对住宅价格、建成年份与绿色空间占有率相关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结果显示,在200~1 200 m缓冲区范围内,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价格、建成年份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住宅价格越高、建成年份越晚,住区绿色空间规模越大。由于住宅价格能够间接表征城镇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由此可知,连江县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绿色空间分布并不均衡,社会经济水平越高的群体能够享有更多的绿色空间服务。

表1 连江县主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属性相关分析统计结果Tab.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green space occupancy rate and residence attribut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ianjiang County

为进一步探究住宅价格、建成年份与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的关系,按照住宅价格,将住区划分为4个档次:城中村②、低价位住区(单价1万元/m2以下)、中价位住 区(单 价1万~1.5万 元/m2)、高 价 位 住区(单价1.5万元/m2以上)。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连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等,将建成年份划分为3个时间段:1998年之前、1998—2009年、2010年至今(图7)。

7 住区价格(7-1)与建成年份(7-2)分析Analysis of residence price (7-1) and building years (7-2)

对不同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的连续尺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图8),结果显示:1)以1万元/m2为分界线,城中村与低价位住区的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规模明显低于中、高价位住区的居民;2)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城中村与低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均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中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高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相对稳定;3)高价位住区居民之间的绿色空间规模差异最大,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大,不同价位住区绿色空间规模的差距均在逐渐缩小。

8 不同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缓冲区半径变化分析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green space occupancy rate with the radius of buffer zone in residential areas of different prices8-1 箱线图分析(城中村)Boxplot analysis (villages in the city)8-2 箱线图分析(低价位住区)Boxplot analysis (low-priced residential areas)8-3 箱线图分析(中价位住区)Boxplot analysis (medium-priced residential areas)8-4箱线图分析(高价位住区)Boxplot analysis (high-priced residential areas)8-5 标准差系数分析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分析不同建成年份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的连续尺度变化规律(图9),结果显示:1)以1998年为分界线,1998年以后建成住区的绿色空间占有率远高于1998年以前建成的住区,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1998年以前建成的住区,其绿色空间占有率呈现快速增大的趋势,而1998年以后建成的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相对稳定;2)2010年至今建成的住区绿色空间规模差异最大,随缓冲区半径增大,不同建成年份住区绿色空间规模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9 不同建成年份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缓冲区半径变化分析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green space occupancy rate with the radius of buffer zone in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in different years9-1 箱线图分析(1998年以前建成住区)Boxplot analysis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before 1998)9-2箱线图分析(1998—2009年建成住区)Boxplot analysis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in 1999-2009)9-3箱线图分析(2010年至今建成住区)Boxplot analysis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after 2010)9-4标准差系数分析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3 讨论

3.1 绿色空间分布的尺度差异

依据以上分析研究可知,连江县住区绿色空间分布在连续尺度上呈现逐步增加趋势,总体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区分价位之后,不同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差异。根据研究区建成环境及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法[25-26],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步行速度0.8 m/s为参照,将各缓冲区划分为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对应缓冲区半径分别为400、800、1 200 m,由此得到社区生活圈尺度下的不同档次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图10)。

10 社区生活圈尺度下不同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分布差异Difference of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in residential areas of different prices at the scale of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在200 m半径缓冲区内,城中村、低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显著低于中价位、高价位住区。但扩展至1 200 m半径缓冲区内,虽然城中村绿色空间占有率仍然较低,但各类住区的绿色空间占有率基本相当。并且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城中村、低价位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也具有相似的增长趋势。究其原因,5分钟生活圈尺度内绿色空间以居住用地附属绿地为主,绿色空间规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在居住区的环境品质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支付能力的差距。10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所涉及的用地已超出居住用地范畴[27],其绿色空间的类型更为多样,绿色空间规模也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城中村和低价位住区,虽然在5分钟生活圈内配套的环境品质较差,但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受益于城市绿地建设,绿色空间规模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各类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的差异不断缩小。从城乡规划的角度而言,10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价格呈现相关性,可能是受到区位条件及周边建成环境的综合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计算得出的各尺度绿色空间占有率都远低于连江县的建成区绿地率,表明研究区为连江县绿地建设的“洼地”,研究区外的绿地建设水平远高于研究区内。

3.2 绿色空间分布与住宅价格的区位聚集特征

连江县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价格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且以1万元/m2为分界线,呈现随尺度变化的不同趋势。又因连江县住宅价格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且由南向北逐级增长的趋势明显。因此,连江县绿色空间分布与住宅价格将同时呈现鲜明的区位聚集特征。

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综合反映了住区的区位特征和环境品质,是对各类资源、设施和服务等集聚能力差异的综合物化表达[28]。一般认为,区位是导致住宅价格空间差异的核心要素[29-30]。连江县的建县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时期,至今已有1 700余年。与中国大部分县级城市相似,连江县老城区存在用地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居住环境品质下降等问题。为缓解老城区人口与资源压力,连江县尝试通过新城区建设,以敖江生态休闲带为牵引,以主要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东拓南进”的发展格局[31]。2008年《连江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新增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2010年连江县新城区建设进入中期阶段,并逐渐形成了新城东北部住区(图11),2013年连江县基本完成新城区的住区建设。相较于老城区,新城区在交通、景观和教育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城住区的住宅均价大部分超过1万元/m2,而新城东北部住区以高层单元式住宅与别墅为主,均价超过1.5万元/m2。虽然老城区在教育资源、公园绿地方面对房价也有一定影响,如老城区部分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的住区均价达到1万元/m2,但与新城区所具有的综合优势相比,吸引力仍然有限,再加上老城区住区普遍建设年代较早,连江县新、老城区居住空间品质与价格逐渐分化。

11 连江县城市发展结构图[31]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Liangjiang County[31]11-1 人口疏解过程Depopulation transfer process11-2 新老城结构关系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and old urban areas

3.3 制度改革与政策引导对住区绿色空间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住房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时期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动力,也是影响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之一[32]。中国住房制度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福利分房阶段(1949—1978年)、住房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年)、全面市场化启动阶段(1998—2003年)、土地财政影响下的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年)[33]。其中,1998年是中国住宅商品化全面实施的改革年,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制度改革极大地刺激了连江县商品房的开发,使得1998年之后连江县新建住区的绿色空间规模有了很大提升。

同时,连江县新城区绿色空间品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规划引导的影响。在住宅商品化迅猛发展阶段的初期,绿地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但绿地建设的社会福利属性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绿地系统与公园体系仍有较大优化空间[34]。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与严峻,2007以来,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方面开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陆续提出了“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公园城市”等理念,不仅在住区尺度上提出了更高的绿色空间建设要求,并且对城市绿地的理解,也由独立个体转向系统体系,由聚焦城区转向城乡结合[35]。自2008年生态县规划建设以来,连江县长期致力提升县域蓝绿空间优化,新城区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开发潜力成为高收入群体选择居住空间的重要参考。由此也解释了2010年以来,新建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持续走高的现象。

4 结论与建议

住区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元素,其变化直接反映人类居住的实际需求[36],同时,住区绿色空间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健康效益的重要载体,对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居民健康生活有着基础性作用,其公共服务属性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研究以福建省连江县为例,探讨县级城市不同类型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绿色空间公平性优化的最佳尺度区间,得到3个方面的结论。

1)在200 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连江县住区绿色空间分布的差异最大。新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尺度变化并不明显,而老城区绿色空间占有率随尺度扩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即老城区在5分钟、10分钟生活圈尺度上的绿色空间资源配置有较大优化空间。

2)区位、建成年份、住宅价格对住区绿色空间规模具有直接影响。在200~1 200 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住区绿色空间占有率与住宅价格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住宅价格呈现明显的区位聚集特征,其在价格上呈现的北高南低特点与连江县城区建设历程及住房制度改革有关。

3)住宅价格在1万元/m2以上、建成年份为1998年之后的住区,具有更高的绿色空间服务水平。社会经济水平越高的群体能够获得更多的绿色空间利益,城中村居民所享有的绿色空间最少。可见,县级城市已存在绿色空间溢价现象。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3个方面的规划建议。

1)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在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务实有效的成果[37]。但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居民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间的矛盾日益凸显[38],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绿色空间资源的相对公平,需要学界给予更多关注。一般认为,过度的空间分异会随着高收入群体社区自治能力的增强以及低收入群体社区自治能力的退化,加剧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象[39-40]。因此,从社会公平性角度而言,首先,应持续提倡分散居住、混合居住模式,避免城区中有良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地区都建成高价位住区[41];其次,应深入挖掘各地绿色空间溢价形成机制,并设置溢价上限,以兼顾效率与公平。

2)10分钟社区生活圈具有缓解住区配套孤岛效应的潜力,可作为公平性优化的优先尺度区间。建议在10分钟社区生活圈尺度上,通过适度调配公共服务资源,增强绿地连通性、可达性,优化绿色空间多样性等方式,缓解因住区品质差距导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同时,鼓励街道办、居委会等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绿地建设提供必要支持,提升社区绿色空间服务水平。

3)针对县级城市城中村、老旧住区绿地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可达性不佳等问题,建议通过活化空置地块、街道边缘、高架桥下部空间等“非正式绿地”[42],以及进行建筑立面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等,补偿该区域绿色资源总量。

(本文获2021年第二届LA青年学者论文奖优秀奖)

注释(Notes):

① 住宅属性信息为笔者采集,采集时间为:2021年4月23日。安居客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平台之一,相关的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房价研究。

② 城中村住宅根据同时期土地利用图以及街景图所识别。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其中图1、3、11底图来源于2018年谷歌高清卫星图;图2、4基础数据来源于1∶500城区地形图、2018年谷歌高清卫星图以及同时期街景照片;图10根据参考文献[31]绘制。

猜你喜欢
连江县占有率住区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住区(2023年4期)2023-12-01 08:05:10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1年10期)2021-11-15 04:14:33
二污普数据在连江县大气管理工作中的利用
数据参考
现代家电(2019年21期)2019-12-28 02:53:10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智能城市(2018年8期)2018-07-06 01:11:08
连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外澳尊王宫修复竣工庆典举行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8
微软领跑PC操作系统市场 Win10占有率突破25%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滁州市中小学田径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9月服装销售疲软
中国服饰(2014年11期)2015-04-17 0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