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相宜
——传统造园技艺中建筑与假山关系

2022-08-31 03:00周俭韦笑笑
风景园林 2022年8期
关键词:假山山林园林

周俭 韦笑笑

在传统园林营造中,建筑与假山的相互关系是基本问题之一。前人对此有不少论述,计成在《园冶》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的分类[1],将山与房组合命名,从类型上建立关联。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对建筑、山石在园中的布局,尤其对两者因不同规模体量和主辅关系而产生差异的手法,有不少精准的论述[2]。杨鸿勋以“衬托山林景象的建筑处理和刻画建筑环境的山地特征的处理”[3]为分类,讨论房与山的关系。董豫赣以视觉、身体、空间、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山石、建筑,以及广义的中国人的宜居生活[4]。顾凯则以“亭踞山巅”问题为切入,具体论述了亭与山关系的历史语境变化[5]。上述前辈和学者的成果,对建筑与假山关系的研究多有启发和借鉴。

笔者曾跟随叠山匠师方惠学习传统叠山技艺,方惠强调假山虽为人造,但以营造真实自然的山林体验为根本,且山林的重要性高于建筑,“以山为大”。在此语境中,讨论建筑与山石的关系会有一些新的思路,其一,在观游者、建筑、山林这组三角关系中,更关注观游者是否体验真实的山林氛围,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手法强化山林的营造;其二,相较于整体的理念、模式和历史演变的探讨,本研究更关注在具体环境中、局部片段层面的设计和营造。

1 可居与宜居

记得在电视上看过一则逸闻,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早年到欧美展览,一位观展的小朋友留言问“中国人都是住在山里吗?”童言天真,却说出了山水在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独特状态,人们既追求城市的优渥物质条件,又不想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趣,因此就将山林“搬移”到城市宅邸之中,“熊掌”和“鱼”得兼,将之命名为“城市山林”。南朝人宗炳言“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6],宋人郭熙言“不下堂筵,坐穷泉壑”[7],虽然说的是山水画的妙用,但用来阐明在传统园林中自然山林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也是恰当不过的。

郭熙进而提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山林妙品,其中“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彼时山川虽雄浑秀丽“可望”,路径也通达“可行”,但多半仍处自然状态,浸润日常生活以及人文历史尚浅,终非“君子渴慕之可游可居佳处”[7]。行望与游居虽有高下,但这细分的4项品第也被后世造园者与鉴园者引为标准之一。

在讨论建筑与山林的关系时,“可居”的概念还可一议:在园林中,山林的可居与建筑的可居有何差异?建筑自不待言。在山林中常见的可居场所是山洞,例如,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以白墙做洞壁,条石压洞顶,在湖石山内营造出与建筑室内类似的可居空间(图1、2)。扬州小盘谷以湖石做洞壁,条石压洞顶,掇出自然山洞与人工房屋相平衡的可居空间(图3)。苏州环秀山庄复杂一些,在盈亩的假山空间中掇出2处山洞,一处用湖石做洞壁,湖石拱券结顶,模拟真山洞壑;另一处则洞内形态四方,白墙做洞壁,掇出一间普通建筑居室(图4)。

1 扬州片石山房假山洞墙面Wall surface of rockery cave in Pianshishanfang Garden, Yangzhou

2 扬州片石山房假山洞顶面Top surface of rockery cave in Pianshishanfang Garden, Yangzhou

3 扬州小盘谷假山洞Rockery cave in Xiaopangu Garden, Yangzhou

4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洞Rockery cave in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 Suzhou

园林假山中另有一类可居空间,并非在山体内部,而是位于外部开放山林中的各类台地,它们既是游览路线中的观览胜景之地,也是游览过程中的停歇之地。自然山地中,地不平,人不能停留活动,要改造为人工化的平台,或土或石,在台地上放置平整的山石,大小不一,依据使用尺度布置,作为坐歇的桌椅。例如,扬州个园湖石山洞顶的平台(图5)、苏州拙政园入口黄石假山的山顶平台、苏州璞园山腰的小平台(图6)。

5 扬州个园湖石山洞顶的平台Platform on the top of the Taihu Stone cave in Ge Garden, Yangzhou

6 苏州璞园山腰的小平台Small platform on the hillside in Pu Garden, Suzhou

园林中再一类可居之地是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如同在山中临时打开的遮阳伞,为人遮阳挡风,暂作停歇之地。例如,环秀山庄假山上靠近东墙的朴树,树冠笼罩,阴影斑驳匝落山顶平台,游人在树下或停或走,体验苍古而富野趣的山林意境(图7)。璞园假山前平地上栽植的黑松,主干旁逸斜出,在屋内远观是假山的前景,增加了山林层次;在屋外观山,黑松为观者遮阳蔽日,观者有所依傍,且暗示此处为观看主山景的最佳位置(图8)。

7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上的朴树Hackberry on the rockery in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 Suzhou

8 苏州璞园平地上的黑松Black pine on the flat ground in Pu Garden, Suzhou

上述可知,山洞、台地、树下等山林可居空间与建筑可居空间有很大的不同,山林是自然环境,可居之处常有其特殊性。山洞居住的方式追溯其源,与中国传统的隐修文化中洞天福地观念密切相关,本意是隐者修行之地或隐喻天地和身体阴阳造化的场所[8]。同样,山林中的台地、树下空间也以创造独特情境氛围为上,受气候等外部条件影响很大,而非日常居住之处。古人也意识到这点,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结尾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9],袁枚在《峡江寺飞泉亭记》开篇提到“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10]。

对于可居问题,方惠认为,从舒适性的角度看,可居的概念可再细分出宜居,后者更强调安全、洁净、采光、通风的身心舒适性,与深山老林中可居的场所是不同的。这也让笔者思考这2个概念在文化上的差异,可居是由传统山水画描述山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衍生而出,带有官僚文人期望隐逸山林“渔樵寄此生”的理想色彩,但独自在荒野生存终是难事。白居易在《中隐》诗中提出3种隐居的状态,“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11]其中“小隐”即与可居相关,洁身自好却又困窘寂寞;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园林则与“中隐”相关,在城市山林中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避免事务冗杂和朝堂纷争,在“小隐”与“大隐”间找到一条折衷之路,这样的园林生活用宜居来描述更恰当一些。

宜居也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是以正反相对的形式出现,不是简单的对立,而包含着正反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阴阳观念,在园林营造中即是一种自然与人工达到平衡的设计方法。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花木池鱼,自然者也。屋宇,人为者也。一属活动,一有规律。调剂于两者之间,则为叠石。”[12]在园林营造的运思布局时,这些自然和人工要素的搭配也颇有讲究,要让居园者感受到房屋不是建造在面积有限的城市环境中,而是身处千岩万壑、幽深静谧的真实山林,方惠将这种可体验山林真境的建筑与山林关系称作“房在山中”;反之,若两者相互割裂,不能互成互妙,一入园林就感觉尺度失真、不可游居的假山林,则叫作“山在园中”。

2 房在山中

一般建筑与园林建筑是基于2种不同目的发展而来的,前者受生活功用和礼仪形制所制约,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园林建筑按童寯的说法,“寻求悠闲而不是理性,是退隐静思之地,给游人以温馨的魅力和缠绵的拥抱,……几乎全不供起居,通常园宅相隔”[13],所谓“宫室务严整,园筑务萧散”即是此意。从整体构成上分析,山池是园林的骨干,建筑是园中池山胜景的观赏点,并与山池共同构成园景。对一位对造园家而言,建筑营造的总体目标就是做出“房在山中”的情境和氛围。

园林中的建筑种类很多,常见的种类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这些建筑根据功能和形式,虽各具特点和场所特征,但在造园中仍有主次先后之分,计成在《园冶》立基篇中写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方惠在提及他的叠山造园经验时,也提到厅堂的位置首先是由园主确定,原因在于厅堂是园林建筑的主体,是园主接待客人或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求尺度大、造型好。因此,在讨论如何营造建筑与山林的关系,形成“房在山中”的情境和氛围时,梳理厅堂与假山的关系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具体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

其一,厅堂多位于园内位置适中的主要地点,如果假山靠近厅堂布置,也将居于园内中部位置,成为四面可观看的假山,这将给“以少胜多”的叠山方式带来较大困难。例如,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紧贴其北侧是黄石假山“云冈”,位于园内中部位置,四面皆可观山。虽然此假山尺度不小,山体造型有峰峦层次、崖壁进退,但仍不具有山后有山的感受与山林不尽的境界,原因就在于假山与厅堂的位置关系不佳,假山没有充分利用周边的墙、廊、树木来做截取、遮挡、凭借,缺少以有限元素表现无限山林的技巧方法(图9、10)。

9 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与假山Small Hill and Osmanthus Pavilion and rockery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Suzhou

10 苏州网师园平面图[2]Master plan of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Suzhou[2]

其二,厅堂的造型宏敞,尺度一般比较高大,假山布置在厅堂周边,从外部观看,两者出现在同一视野中,尺度比例不协调,反衬出假山的矮小与不真实。因而,通常将园中主要厅堂与假山分离布局,各自独立营造,不形成高度、尺度、形态上的对比,而让两者成为互为观赏的对景。例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北面隔水正对堆土假山,为隔水远山之景;南面正对入口处的黄石假山,为近山景;在远香堂内可南北两面观山,同样在南北两假山上也可畅览远香堂之建筑景观(图11)。2座山在布局上亦有差异,北山尺度巨大,居园中,四面可观;南山尺度小,守园边,凭借廊、墙、房,截取不尽山林之意。

11 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与假山[2]Drifting Fragrance Hall and rockery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Suzhou[2]

其三,在场地狭小的园内,难以建立房与山的对望关系,厅堂与假山在空间位置上转变为包裹围合关系,视觉的着力点转为由屋内向外观环抱之山,厅堂仿佛坐落在山林之中。例如,扬州何园牡丹厅是四面厅,三面院墙围合,受场地大小限制,厅与墙之间仅留咫尺隙地可供垒石叠山(图12、13)。匠师借助于高墙做贴壁假山,既寓意墙外有山,又留出了园中的宝贵空间。假山沿墙绵延60余米,到牡丹厅处2次折转,呈环山围合环抱之势,在厅内坐观如入山林之中。

12 扬州何园的牡丹厅与假山Peony Hall and rockery in He Garden, Yangzhou

13 扬州何园平面图[14]Master plan of He Garden, Yangzhou[14]

此外,造型上以直线曲线为主的屋宇建筑,与自然形态的山石大为不同,如何在局部细节营造上强化“房在山中”的意象,也是造园者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例如,建筑的基座和台阶是人工与自然的交界之处,须仔细处理。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室内与南侧庭院地坪高差较大,没有用常规高基座大台阶的做法,而用自然山石来替代人工几何的台阶踏步,用山石围合的花坛作一部分基座;室内与北侧庭院仅有一步高差,在庭院内地形起坡,形成南北庭院高差变化,仿佛房屋建在地形高差变化的山地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14~16)。

14 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与假山(南侧)Celestial Hall of Five Peaks and rockery (south side)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Suzhou

15 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与假山(北侧)Celestial Hall of Five Peaks and rockery (north side)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Suzhou

3 助山势山形

曹汛将中国叠山艺术分作3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和3种流派。发展最为成熟的第三阶段,即通过“以少胜多”的叠山方式,在面积有限的园宅用地之中,截溪断谷,以真实尺度再现自然大山的山根山脚,仿佛大山一角延伸到人居的宅园之中,邀人行望游居[15]。在这种以“有限做无限”的叠山方式中,方惠将在隙地营造真实山林意境的技巧,总结为追求叠山的“高度、深度、厚度”[16]。“高度”即对假山崖壁近观,仰视不见其顶,而获得山高峻之感;“深度”即观看假山山谷洞穴,不见其底,内部阴影幽暗,而获得幽深不尽之感;“厚度”即外观山体起伏、前后层次掩映,而获得山后有山绵延不尽之感。

叠山的“以少胜多”效果和真实山林境界不仅是通过相石拼叠、造型取势等本体技术来营造,还会以墙、廊、亭、梯等诸多建筑元素作为辅助,如同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将各类人工建筑片段与自然山石林木元素相互交错配合,来为假山衬形造势,以“有限做无限”获得更佳的效果。

3.1 墙

墙是造园的基本要素,多用来划分园区,建立多个庭园,创造丰富的园景和扩大空间层次。除此基本构园作用之外,墙在“以少胜多”的叠山方式中,通过截取、暗示起到扩展假山形态和空间的作用。例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布置在园内东侧和北侧,山体脉络向东、向北延伸,直抵高墙围合的园界,高墙将山体截断,仿佛墙外仍有千岩万壑,“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在此,高墙遮挡暗示了主山的位置和山势方向,产生的厚势更足,形成山外有山、绵延不尽的效果[17](图17)。

17 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与墙[2]Rockery and wall in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 Suzhou[2]

前文提到网师园的“云冈”黄石假山布置在园内中部,四面皆可观,很难营造有限山石表现无限山林的意境。苏州耦园织帘老屋假山也是位于庭园的中间位置,北有织帘老屋,南也有面对假山的小屋,假山为南北两面可观的状态,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南北看透,假山便会成为轻薄的屏风石。叠山匠师巧妙地利用墙垣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段绕曲的云墙砌筑在假山之上,将假山一分为二,南北两面观山皆为白墙遮挡,暗示眼前所见假山只是磊磊大山的一角(图18、19)。云墙的波纹绕曲形态,兼有浮云流动的意象,“白云抱幽石”之画面即出。

18 苏州耦园的假山与墙Rockery and wall in the Couple’s Garden, Suzhou

墙除了起到截取、暗示的作用之外,在狭小的庭院中常作峭壁山的背景,“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引以藤蔓,嵌大石,凿字作碑记形,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18]借助于高墙,倚叠假山,在室内透过门窗观山,仿佛身居山中。

3.2 廊

19 苏州耦园平面图[2]Master plan of the Couple’s Garden, Suzhou[2]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的脉络,又常是景观的导览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在园中沿墙、跨山、穿林、渡水,划分空间,增加园景的层次、深度和趣味。在垒石叠山中,廊可增加山地的起伏之势,例如,留园涵碧山房西侧至闻木樨香轩一段,爬山廊倚靠围墙建于山坡之上,随着廊的起伏造型,平缓转折而上,又陡峭倾斜而下,大大增强了对山地形态的感知(图20)。

20 苏州留园闻木樨香轩的假山与廊[19]Rockery and corridor in the Osmanthus Fragrance Pavilion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Suzhou[19]

廊的檐口与列柱形成截取山景的画框,增加假山的厚度与景深。如耦园黄石假山西侧的游廊紧贴山体,从西侧院中隔廊观山,前景连廊截山之端,虚空取阴,使假山的厚势与深度增加不少(图21)。廊还有使崖壁更显高峻的妙用,清代李渔认为要让壁山有万丈悬岩之势,“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或面壁而居,或负墙而立,但使目与檐齐,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则尽致矣。”[20]杭州虎跑的虎穴崖壁是自然山体,造园者为增加山势,处理手法与李渔所言一致,在壁前遮蔽一廊,投下阴影,檐下观山,顿觉崖壁峻峭洞穴深邃(图22)。从环秀山庄假山复原平面图中可见,南侧山体平台前有一折廊,按戈裕良的构想,折廊隔水紧贴山体,在廊中观山,逼近观看,廊檐将山头遮挡,仰视山壁有万丈悬岩之势[17](图23)。

21 苏州耦园的假山与廊Rockery and corridor in the Couple’s Garden, Suzhou

22 杭州虎跑的虎穴崖壁与廊“Tiger Nest” precipice and corridor in Hupao Valley, Hangzhou

23 环秀山庄假山复原平面图[2]Restoration plan of rockery in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2]

3.3 亭

在园林假山之中营造亭,有“看与被看”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登临假山停留休憩,在园内高点俯瞰全园,如园外有景,更可远眺借景,例如,沧浪亭土山上之亭(图24)。另一方面亭在山上,有陪衬景物、丰富山色、加强立体轮廓的作用,或因位置显要,也被作为观赏的对象,例如,拙政园中部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图25)。

24 苏州沧浪亭土山上之亭(南侧)Pavilion on the earth hill in the Canglang Pavilion (south side), Suzhou

25 苏州拙政园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Prunus Mume Pavilion on the rockery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Suzhou

在假山之上建亭,需控制位置与尺度,直接布置在山顶,往往会造成山体主景的不协调之感,需与山体林木组合成景,以藏露、掩映和分层次等方式,融入假山的整体视觉效果之中,因此亭的位置经营多有讲究。刘敦桢谈及假山建亭问题,“若山上树木较多,可在山顶上建亭。否则亭子应建于比主峰稍低处,以免过于突出而少含蓄”,“高峻的山,与其在山顶建亭,不如位置略低”[5,21],即是对亭、山形、林木的视觉效果的综合考虑。沧浪亭土山上林木茂盛苍郁,在横向展开的山脊平台上建亭,林木掩映,隔水远观有山中林莽之气(图26)。环秀山庄问泉亭置于主次山体之间的台地,背靠飞雪泉崖壁,隔水面对假山之谷壑,亭在其间颇有庄周“藏舟于壑”的逸气;为加强亭在山中临渊之感,抬升了山石台地离池水的高度,亭中之人倚栏俯首,顿生临渊羡鱼之幽思(图27)。

26 苏州沧浪亭土山上之亭(北侧)Pavilion on the earth hill in the Canglang Pavilion (north side), Suzhou

27 苏州环秀山庄问泉亭Wenquan Pavilion in the Mountain Villa with Embracing Beauty, Suzhou

3.4 梯

梯,楼阁登高之设备,在园林中常与假山叠石相结合,计成描写阁山“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1],即一种既是梯又是山的类型。例如,网师园东北角之梯云室,院内有湖石假山贴靠五峰书屋侧墙,状如白色云团,内中空,有蹬道盘曲而上,通五峰书屋二楼侧的腰门,取唐周生中秋梯云取月之典故(图28)。留园明瑟楼南侧“一梯云”、五峰仙馆南庭院的假山、何园读书楼东侧假山,都是此类山与梯融合的案例。扬州小盘谷又是另一种精妙的梯山关系:以墙为界,一侧叠石为洞山,渡桥入山,盘桓出洞,蹬山道,达山顶台亭;亦可穿门洞到墙的另一侧,登山梯廊到达山顶亭台,如此在墙的两侧形成循环往复路径,在方寸之地构造了六重不同的园林场所:水桥、山洞、山院、蹬道、山廊、台亭(图29、30)。

29 扬州小盘谷假山Rockery in Xiaopangu Garden, Yangzhou

30 扬州小盘谷平面图[14]Master plan of Xiaopangu Garden, Yangzhou[14]

将梯山的经验推而广之,即知平地造园最难获得山地的自然高差带来的视觉俯仰、空间高下的变化,“园地惟山林最胜”,故而园中假山常模拟山地地形,“宜掇石而高,且搜土而下”“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1],连接不同标高的楼阁,辅以台地亭廊。游人登山上楼,早已忘记是平地园林,仿佛园宅原本就建在高低起伏的山地林木之中。借助叠山堆土也可消弭高墙围合院落的封闭感,让居园者能够身在园内却能探园外世界,这也为传统才子佳人“墙头马上”的故事,建立了空间背景。

4 余论

前文用一些细琐的实例,从造园的角度讨论了传统假山与建筑的关系,笔者对其中内涵的观念再做一些赘言。从发生的角度来看,从在广大的自然山水中构筑人居环境,转变为在人工城市的隙地中挖池叠山植树,模仿自然山水。这种宏观环境的消长都引发了造园观念的变化。《园冶》中对花木有诸多诗情画意的描述,但却没有花木的专门章节,无法确定这是当时对自然的集体无意识,还是计成力有不逮的疏失。童寯提过一个甚为极端的观点,“园林建筑在中国是如此令人愉快、自由、有趣,即使没有花卉树木,它依然成为园林”[22],是否在童先生的观念中,园林可以是非自然的?当代不少热爱园林的建筑师认为纯粹的建筑亦有园林的趣味和语言……这些讨论都围绕着一个常谈而弥新的问题,如何认识园林的自然和人工。

复归原初,是中国传统道德和艺术的一种恒定冲动,园林即是复归文化原初时与自然的合一、对乐园的憧憬和向往、对瑶池悬圃的追忆和想象。而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核心要求是“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3],即在发生的立场上,不存在自然和人工关系固化的园林,皆在演化之中,那些取消了自然要素的园林只是非常规的、变异的园林。

或许最终的判断留给了演化的时间,在成毁之际,透露出一丝消息,品物流形生生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想象弥补了遗憾,园林是时间培育的金鱼和白日梦。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计成.园冶注释[M]. 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董豫赣.玖章造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5] 顾凯.中国传统园林中“亭踞山巅”的再认识:作用、文化与观念变迁[J].中国园林,2016,32(7):78-83.

[6]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 傅飞岚.超越的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M]//《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 法国汉学(第二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9] 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10] 李梦生.袁枚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11] 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 童寯.江南园林志[M]. 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3] 童寯.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M]//童寯.童寯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4] 陈从周.扬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5] 曹汛.中国造园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16] 顾凯,查婉滢. 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17] 石宏超,周俭. 环秀山庄与戈裕良再认识:叠山匠师方惠眼中的环秀山庄假山技法[J]. 园林,2022,39(2):27-33.

[18] 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9] 冯朝雄,范贻光.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0] 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21] 刘敦桢.刘敦桢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2] 童寯.东南园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3]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0、11、16、17、19、23引自参考文献[2];图13、30引自参考文献[14];图20引自参考文献[19];其余图片由作者拍摄。

猜你喜欢
假山山林园林
枫 叶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如果相爱
山林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