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南朝、晚唐五代墓葬发掘简报

2022-08-31 12:1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东南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釉面青釉青瓷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容提要:2021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发掘了南朝、晚唐五代时期墓葬共3座,均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其中南朝时期墓葬M1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出土了17件青瓷器,较为典型,丰富了广州北部先民来源研究的资料。M2出土了唐代水车窑青瓷执壶,为广州地区水车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北部,东接增城区,西与从化、白云、天河等区交界,南隔东江与东莞麻涌镇相望,珠江与东江在黄埔区南部交汇,经狮子洋入海。迳下自然村位于黄埔区北部龙湖街道汤村西部,帽峰山北麓缓坡地带。该区域有广州北部两条重要的水系——西福河和流溪河,是广州北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十年来,该区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群,但是南朝至五代时期的墓葬在该区域还是首次发现。

本次发掘的墓葬皆位于迳下村西部小丘陵东坡山腰处,海拔高度约50米,地表原为荔枝林,植被茂密。三处墓葬分布较为集中,与现代村庄相邻较近(图一)。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20年12月,施工过程中发现砖室墓葬2座。随即,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施工区域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勘探工作,报请国家文物局后,于2021年1月展开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工作共清理了南朝时期墓葬1座,晚唐五代时期墓葬2座(图二)。出土器物有青瓷鸡首壶、青瓷六系罐、青瓷执壶等。在M1邻近处采集到酱釉陶罐2、陶碗1件。

图二// 墓葬平面分布图

墓葬根据发现顺序分别编号为M1—M3,墓葬皆开口于表土之下,打破生土,未见相应的文化层堆积,未发现墓上建筑及封土。现对本次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一、考古发现

(一)M1

M1破坏严重,墓道无存,前室顶部损毁。

竖穴土坑砖室墓,方向245°(图三)。由墓圹和墓室组成,墓圹现存部分平面呈长方形,长6.1、宽1.84~1.9、深2.53~2.96米。

图三// M1墓顶及剖面图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由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长6、宽1.8、高1.9~2.1米。甬道平面呈长方形,破坏严重,底部由单砖呈人字形平铺。长1.16、宽1.08、残高0.43米。甬道前部正中有长方形渗水井,长0.57、宽0.72、深0.2米。前室与甬道相连,墓底使用单砖人字形平铺,墓壁直接砌筑于底砖上,单砖错缝平铺,距底1.2米处开始起券,单砖平券,券顶前部损毁严重。长1.14、宽1.42、高2.10米。过道位于前室后方,在墓室内壁单砖顺砌承券2组,前后相距0.1米,高于前室0.32米(四层砖),长0.8、宽1.06、高1.7米。后室与过道相连,墓底使用单砖人字形平铺,墓壁直接砌筑于底砖上,单砖错缝平铺,在距墓底1.35米处开始起券,券顶保存较好,为楔形砖单砖券拱,后壁单砖错缝平铺,在后壁中部用异型砖砌筑成假窗状。长2.9、宽1.42、高1.9米。

墓砖有长方形和楔形两种,券顶使用楔形砖。墓砖多素面,部分长方形砖侧方刻有“七”“十”等字符(图五)。

图五// M1墓砖字符拓片

M1葬具与人骨均腐朽无存。随葬品共计17件(图四),均为青瓷器。器形有碗、罐、盘、灯盏、鸡首壶等。

碗 11件。根据器物的大小及口沿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型。

A型 8件。个体较小。圆唇,直口略敞,深弧腹,饼足。胎体洁白,通体施青釉。M1︰2,脱釉严重,上部釉面保存较好,足部仅余零星釉质。口径8.7、足径4、高4.6、壁厚0.4~0.5厘米(图六︰10)。M1︰3,脱釉严重,口、足部釉料全失,仅腹中部部分釉保存较好。口径8.2、足径4、高4.4、壁厚0.4~0.5厘米(图六︰11)。M1︰4,口部微敞,釉面保存好,仅足部局部脱釉。口径8.2、足径4.4、高4.5、壁厚0.4~0.5厘米(图六︰12)。M1︰5,体态较修长,釉面保存较好,仅口部脱釉。口径8.3、足径4、高4.6、壁厚0.3~0.4厘米(图六︰13)。M1︰7,釉面保存较好,局部脱釉。口径8.5、足径4、高4.6、壁厚0.4~0.5厘米(图六︰14)。M1︰9,釉面保存较差。口径8.5、足径4、高4.4、壁厚0.4~0.5厘米(图六︰15)。M1︰10,釉面保存较好,口、足部釉料部分脱落。口径8.6、足径4、高4.6、壁厚0.4~0.5厘米(图六︰16)。M1︰12,釉面保存较差,多气孔,脱釉严重。口径8.5、足径4、高4.5、壁厚0.4~0.5厘米(图六︰17)。

图六// M1出土青瓷器

B型 2件。与A型形态相似,个体较大。圆唇,直口略敞,深弧腹,饼足,通体施青釉。M1︰13,釉质保存较差,多气孔,局部脱釉。口径12.5、足径5.2、高7.3、壁厚0.5~0.6厘米(图六︰7)。M1︰14,釉质保存较差,脱釉严重。口径12.5、足径5.3、高6.8、壁厚0.5~0.7厘米(图六︰8)。

C型 1件。折沿,做工精良,器壁较厚。M1︰8,圆唇,直口,深弧腹,饼足。器身施青釉,不及底,釉质精良,釉面保存完好。口径15、足径6.2、高7、壁厚0.5~0.7厘米(图六︰9)。

罐 1件。M1︰16,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圆唇,敛口,鼓腹,下腹稍内收,平底稍内凹。肩部有六耳,为四横耳、两竖耳,均对称分布。器盖呈圆拱形,口部内收,钮呈方形。通体施青釉,釉质精良,釉面保存完好。器盖径10.5、器身口径8、腹径 13.5、底径7、壁厚0.5~0.7、通高 13厘米(图六︰1;彩插五︰1)。

1.青瓷罐(M1∶16)

盘 3件。圆唇,敞口,斜弧壁,饼足稍内凹。胎质灰白,通体施青釉。M1︰6,烧造过程中整体变形,盘内可见有支钉痕迹,釉面保存较好。口径14、底径6.5、高2.5、壁厚0.5~0.7厘米(图六︰4)。M1︰15,釉面保存较差,脱釉严重。口径15、底径7、高3.2、壁厚0.5~0.6厘米(图六︰5)。M1︰11,烧造过程中整体变形,釉面保存较差,较多脱釉。口径 13.5、底 径 6.3、高 3.5、壁 厚 0.4~0.5厘 米(图六︰6)。

灯盏 1件。M1︰1,灯盏形似豆,圆唇,折沿,斜直壁,豆盘底部较平,豆柄呈梯柱状,上小底大。底盘与灯盏为一体烧造,底盘为浅盘形,圆唇,折沿,腹部较浅,平底稍外弧。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灯盏部分釉质较好,无脱釉,底盘部分脱釉较严重。灯盏口径10、底盘口径15、盘高2.3、通高8.5厘米(图六︰3;彩插五︰2)。

2.青瓷灯盏(M1∶1)

鸡首盘口壶 1件。M1︰17,整体较高瘦,盘口,束颈,圆鼓腹,下腹稍内收,平底。弧形执,上端与盘口相接,相接处有明显接痕。肩部有对称横耳。通体施青釉,釉质精良,釉面保存完好。口径6、最大腹径12、底径8、高18.5、壁厚0.6~0.8厘米(图六︰2;彩插五︰3)。

3.青瓷鸡首盘口壶(M1∶17)

(二)M2

M2整体保存较好,未被盗扰。竖穴土圹砖室,方向322°。

墓圹包括墓室部分和墓道部分,总长8.6、深1.36米(图七)。墓圹为“凸”字形,修筑较好,壁面陡直,底部平整。墓道呈长斜坡状,坡度20°。长4.3、宽度 1.4、深 1.36米。墓室坑长4.3、宽1.9、深1.36米。墓道与墓室坑填土均为红褐色黏土。

图七// M2平、剖面图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3.15、内宽0.86、高0.95米。封门位于墓门口,为平砖丁砌,共7层,除最上两层外,每两层之间夹平铺砖。宽1.47、高1.26米。墓底为人字形铺砖,为平砖错缝平铺,至0.7米处开始起券,使用平砖竖砌券顶,顶上铺有散水砖。两壁各有3处壁龛,自底向上0.62米高度处各有两个小龛,两两相对,使用减砌侧壁墓砖方式筑成,呈“凸”字形,龛内各置一青瓷碗;下方亦各有1处底龛,底龛平面呈阶梯形,进深约0.3米,龛内无出土遗物。后壁中部有1处菱形壁龛,距墓底高0.22、宽0.38、进深0.32米。龛内置1件四耳罐。

随葬器物共计11件,均为青釉瓷器,器形有碗、罐、执壶等,另采集文字砖1块。

碗 9件。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尖圆唇,斜弧腹,饼足,胎体灰白色,施青釉,脱釉严重。制作均较为粗糙。M2︰1,胎体青灰,脱釉严重,仅存零星釉斑。口径10.5、足径5.2、高3.8、壁厚0.4~0.5厘米(图八︰5)。M2︰4,保存完整,釉面全部脱落。口径10.5、足径5、高3.8、壁厚0.4~0.5厘米(图八︰6)。M2︰2,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脱釉严重,仅存零星釉斑,底部刻有一“入”字形纹。口径10.6、足径5.2、高3.2、壁厚0.4~0.5厘米(图八︰7)。M2︰7,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釉面全部脱落。口径10.6、足径5.3、高4.6、壁厚0.5~0.6厘米(图八︰8)。M2︰3,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脱釉严重,仅存零星釉斑。口径10.5、足径5、高3.3、壁厚0.4~0.5厘米(图八︰9)。M2︰8,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脱釉严重,仅足部有部分釉。口径10.8、足径5.3、高4、壁厚0.5~0.6厘米(图八︰10)。M2︰9,保存完整,口部变形,釉面全部脱落。口径10.8、足径5、高3.9、壁厚0.4~0.5厘米(图八︰11)。M2︰10,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脱釉严重,仅足部有部分釉。口径11、足径5.3、高4.1、壁厚 0.5~0.6厘米(图八︰12)。M2︰11,保存完整,口部变形严重,脱釉严重,仅足部有部分釉。口径10.6、足径5.5、高4、壁厚0.4~0.5厘米(图八︰15)。

图八// M2、M3出土、采集遗物

罐 1件。M2︰5,圆唇,短直颈,球腹,圈足。肩部有四横耳,为泥条贴塑在肩部。肩部、中腹偏上部、下腹部均施弦纹,在肩部、下腹部、足部刻划波浪纹,下腹部至底部间有刻划的叶纹。通体施釉,釉质较好。口径10、腹径25、底径 13、高 20、壁厚 0.5~0.7厘米(图八︰1;彩插五︰4)。

4.青瓷罐(M2∶5)

执壶 1件。M2︰6,由器身和器盖组成。器身圆唇,敛口,腹部较直,圈足。在肩腹部有弧形执,对称部位有流,流呈柱状,流与腹部连接处稍粗于口部,相接处有明显接痕。盖近平,方唇,直口,纽呈乳突状,外圈饰两道同心弦纹,在器盖接近外侧有相邻两处小孔。通体施青黄色釉,釉质较差,釉面遍布冰裂纹。器身口径4.5、腹径 8、底径5.5、通高9、壁厚0.4~0.6厘米(图八︰13;彩插五︰5)。

5.青瓷执壶(M2∶6)

文字砖 1块。M2︰12,在券顶处采集,为长方形平砖,质地较差,磨损严重。平面左半部刻有“□佰叁拾斤,□得壹阡,□宿”字样。砖长29、宽13.5、厚3厘米(图八︰4;彩插五︰6)。

6.文字砖(M2∶12)

(三)M3

M3整体保存极差,墓坑有明显破坏迹象,填土发现大量残碎墓砖。竖穴土圹砖室,方向290°(图九)。由墓圹和墓室组成。墓圹为长方形,长3.7、宽1.16、残深0.75米。墓室仅残留人字形铺地砖和两壁2~3层的残砖,壁砖为单隅错缝平砌。墓室残长约3.2、宽1.1米。

图九// M3平、剖面图

M3葬具与人骨腐朽无存。

随葬器物几乎无存,仅在墓内发现青瓷残片两片,拼对后发现其为一件青瓷盘的部分残片。

达尔文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把他送进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然而达尔文却对农学院所研究的动植物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自然历史。后来,父亲又把他送进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牧师。不过,痴迷于自然万物的达尔文并没有轻易更改自己的志向,反而兴趣变得越加浓厚,他继续钻研,最终创作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青瓷盘 1件。M3︰1,圆唇,敞口,斜弧腹,小平底。灰白色胎,施青釉,釉质较好。口径12.1、底径3.3、高4.1厘米(图八︰14)。

(四)采集遗物

本次考古工作进场前,有村民在M1附近采集到陶罐2、陶碗1件,编号采︰1、采︰2、采︰3。据村民介绍,陶罐采︰1与陶碗采︰3扣合在一起。

罐 2件。形制相似。圆唇,侈口,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近底部稍内收,平底内凹。肩部贴塑4个桥形耳。罐胎灰白,釉施至下腹部。采︰1,釉面气泡较多,有流釉现象,釉质保存较好。罐内发现有较多稻壳。口径6.9、最大腹径20、底径11.2、高24.2、壁厚0.4~0.8厘米(图八︰2)。采︰2,釉质保存较差,脱釉严重。口径6.7、最大腹径18.6、底 径 10.2、高 23.8、壁厚 0.5~0.8 厘米(图八︰3)。

碗 1件。采︰3,圆唇,敞口,弧腹,圈足。碗胎灰白,整体脱釉,仅在个别地方可见釉斑。口径7.8、足径3.3、高3.4、壁厚0.3~0.5厘米(图八︰16)。

采集的两罐形态相近,据村民叙述,采集器物的位置同在M1附近,M1附近原应有其他墓葬存在,但考古调查勘探未发现其他墓葬,亦未采集到其他遗物。

二、科学观察与分析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胎质保存较好,在陶罐采︰1中发现了较多稻谷壳,我们对两者进行了科学观察与分析。

(一)出土遗物胎质的无损检测分析

本次检测采用尼通XL3t 950型便携式元素分析仪对出土的陶瓷器样品进行了无损检测分析。虽然便携式仪器的检测性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此次测试仍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数据(表一)。

表一// 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古墓葬出土部分遗物胎质的无损检测分析表

由表一可见,从黄埔区迳下村古墓葬选取的陶瓷器样品除采︰3的胎中Al2O3含量高达27.31%之外,其他样品铝含量多在20%以下。各样品SiO2的含量变化范围在62.34%~75.06%,K2O含量在2.31%~3.79%之间,TiO2和Fe2O3的含量总和约为3%~5%。总的来说,黄埔区迳下村古墓葬出土陶瓷器样品的胎SiO2含量较高,Al2O3含量偏低,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

(二)稻壳的显微镜观察

陶罐(采︰1)内盛放有粮食作物,经过鉴定为稻壳(Oryza sativa),因其多扁残,稃尺寸较难得知。其中1枚较完整的长5.7、宽2.6毫米。内外稃窄椭圆形,两侧压扁,可见表面纵棱(图一〇)。

图一〇// 稻壳标本

三、结语

本次考古发现的三座墓葬中未出土纪年文字材料,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其年代。

M1为长方形单室墓,其墓内做承券、后壁做假窗的结构常见于广州地区的南朝时期墓葬。M1墓内随葬器物均为青瓷器,主要有碗、罐、盘、灯盏、鸡首壶等,器物组合与广州淘金东路中星小学 M68[1]相似,属于南朝早期常见器物组合关系。从器物特征来看,其中A型青瓷碗(M1︰2)与青瓷盘(M1︰6)分别与广东乳源泽桥山[2]的 III式青瓷碗(IM39︰1)、A 型青瓷碟(IM39︰7)形态接近,灯盏M1︰1与广州淘金东路中星小学南朝早期墓葬M69出土的青釉灯M69︰6形态基本一致,鸡首壶M1︰17与中星小学的鸡首壶M68︰7形制接近,但体态更加修长。据此,我们推断M1年代为南朝早期。

M2为长方形单砖室墓,其墓葬结构较为简单,墓后设龛、内置器物的情况在岭南唐墓中多有发现。M2墓内的随葬器物以青瓷碗为主,其形态与乳源泽桥山III式大敞口碗(IIM17︰1)一致。青瓷执壶(M2︰6)器内外均施青黄色釉,表面布满冰裂纹,符合唐代水车窑产品特征。其形态与1984年广东梅县水车窑发现[3]出土执壶形态相似,亦与广东和平县发现的一座晚唐五代墓葬出土的青瓷执壶[4](HDZM1︰4)形态相似,据此,我们推断M2年代为晚唐五代时期。

采集的两件陶罐凸唇、深鼓腹、施酱釉不及底等特征,与广东珠海平沙[5]出土的C型罐(采︰92)一致,根据珠海平沙陶罐的时代推测,本次发掘采集的酱釉罐应为宋代遗物。

此次发掘的南朝、晚唐五代时期的墓葬,结构保存较完好,M1、M2两墓未经盗扰,为研究广州北部先民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M2出土的唐代水车窑青瓷执壶对广州地区水车窑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附记:本文的无损检测与分析由我院牛沛女士、韩炜师先生完成,稻壳的显微镜观察由华南师范大学刘焕女士完成,感谢我院吕良波先生在无损检测与分析阶段给予了诸多帮助。同时感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先生、肖达顺先生、唐博豪先生,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项目负责人易西兵;发掘人员王慧、武保林;绘图武保林、王慧;摄影关舜甫、郑立华;科学分析由牛沛、韩炜师、刘焕完成。)

执 笔:王 慧

猜你喜欢
釉面青釉青瓷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浅谈宋瓷
龙泉青瓷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