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聪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00)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培养方式,能塑造出非常有竞争力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应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良好的辅导;以培养全面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能力,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引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研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情况,使之培养出国内经济政治不断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相关企事业单位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而经济政治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管理相关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人才拥有哪些能力?学校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构建及培养效果如何?如何使社会职业岗位要求与学校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效果相匹配?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在选定调研样本后,从分析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选择入手,再调查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模式,然后开展实际调查研究,最后找到具体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变革提出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建议。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选择和专业了解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是从学生对自身专业是否了解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可以了解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其对专业是否喜爱。接下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图1 可以看出,有15 个人选择了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占总人数的15.8%;有14 人选择了不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占总人数的14.7%;有66 的人选择了有点喜欢,占总人数的69%。21%的人选择了了解本专业岗位,8.4%的人选择了不了解,70%的人选择了有些了解。22%的人选择了了解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37%的人选择不了解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41%的人选择了有些了解。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对自己专业的偏好都是“一般”,说不上喜不喜欢,这可能与这并不是很多学生自主选择的第一专业有关,有些学生是调剂,有些学生是本来选择其为第二、三专业,而自己对这个专业不是很了解,但是也有一些兴趣。大部分的学生对公共管理类职业岗位有些了解,这与自身专业课的学习和网络生活有关。相对来说,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比例出现了下降,不了解的比例大幅增加。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参加相关岗位实习的经历,有些喜欢该专业的或者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可能对其有所了解和涉及,而很多不喜欢该专业的或者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则不了解这些工作主要需要什么能力。所以,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应加以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教导,使学生提前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能够在学习上有所涉及和准备。
图1 专业及相关岗位的了解情况
通过图2 可以看出,有29 的人看重工资福利,占比30%;有36 个人选择了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占比38%;19 个人选择了晋升机制,占比20%;只有11 人选择了提升能力和其他。在工作选择中,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兴趣和工资福利。这更符合本科大学生的实际,即其并没有太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多人都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也希望更高的薪资待遇。而一篇针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调研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晋升机制和工资待遇。但是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占比都很小,都是兴趣爱好和工资、升职、待遇占很大比例,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即提升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年轻人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校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才能有能力更好地适应自己喜欢的工作。
图2 学生最看重的福利和工作待遇
通过图3 可以看出,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表示不明确,占比61%;只有18 个人选择了有清晰规划,19 个人选择了没有想过,两个占比都较低。在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想法上,有22个人选择了社会需求,占比23%,有31 个人选择了他人影响,占比33%,有42 个人选择了自我意愿,占比44%。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人的选择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中以自我因素的内部因素为主,再以社会需求和他人影响的外因为辅。学校在教育上要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加以教育和引导。
图3 公共管理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情况
通过图4 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遵循方面,有37 个人选择了社会需求,占比39%;有52 个人选择了个人意愿,占比55%。有更多的学生更希望专业培养能够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校开始逐渐推行选课制度,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教师。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其每个学期末都会由学生自主选择下学期的课程。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喜欢的课程,但是相关课程设置有些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并不是都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且必修课程的选择太少,而在必修课程外的选修课程虽然选择较多,但是学分较少,并且学生对相关课程都不了解。虽然可以在第一周进行退课操作,但是作用是很小的,而且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多样化。所以,学校还应该设置更灵活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课程选择,以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空间。
图4 公共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情况
通过图5 可以看出,在“学校课程教学满足你的工作需求”上,同学们的选择较为平均,基本差距不大,可见学校课程设置还是有难度的,很难去满足所有的学生,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在“教学对知识能力的构建效果”上,大部分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专业教学对知识能力的构建效果的,有83 个人选择了有效果和有一些效果,这就占了87%,所以专业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自学”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同学是有一些自学的,但是自主学习的人数还是较少。其中,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兴趣和专业引导方面。
图5 公共管理知识能力培养情况
通过图6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相关专业的实习工作经历,选择没有相关经历的占了66%。在是否应该及早培养相应专业能力方面,有72 个人选择了应该及早培养,这占据了76%。这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相关专业岗位的实习缺乏引导,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认可应该及早培养相关专业能力,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在实习中发现自身问题,不断完善自己。
图6 公共管理实习及实践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会职业岗位的发展日趋迅速,而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它们之间的匹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行业跨度太大,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这反而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在公共部门尚未形成行业影响力。通过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影响不匹配的因素。
1.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缺乏有效沟通。企业政府所带来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是对学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有效导向。在社会及公共管理专业都在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学校与政府、企业缺少应有的沟通和合作。现如今,公共管理类职业岗位的不断发展与知识能力结构的发展不相匹配。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要形成与企业政府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层面,即专业教育层面的有效沟通,在合理有效的政府企业的职业岗位的要求的指引下,最终达成公共管理专业和岗位的共同发展。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没有真正去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展专业授课,没有明确高等教育应遵循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的需求从而进行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引导,这导致学生没有明确而又科学的职业规划,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2.公共管理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的数量在显示出持续增长的状态,那么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在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学校和学生个人都很少注意职业岗位的需求,社会上也没有缺少相应的职业,反而是因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缺少的是能与相应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有人才。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企事业单位的不断升级,所以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很多的变化。公共管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方式与企业要求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现如今的公共管理专业的结构培养模式缺少及时的更新,导致知识能力结构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契合程度较低。因为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也缺乏有效的合作,所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职业岗位选择上产生相关问题,造成现今公共管理类职业岗位与实施能力结构的培养不相匹配的状况。
3.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此次问卷调查发现,在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而其职业选择和人生价值观对其个人将来的就业和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也会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职业岗位选择。很多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没有主动去寻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关的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发展变化了解较少。在这方面,公共管理教育应该转变态度,改变这个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职业岗位的选择和生涯规划的制定时更多地遵从了自己的喜好。从其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部分公共管理学生缺少正确的岗位选择观念和生涯规划意识。
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学生缺少正确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学校缺少与企业政府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达成有效且良好的沟通,缺少对企业政府及公共部门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的认知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在不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信息的背景下进行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缺少清晰的人生职业规划及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因此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的理解去及时转变职业选择观念和生涯规划,也很难相应地培养自身的公共管理综合实践能力。这个时候,应立足于学校和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相应的环境。学校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多与企业社会交流,加强合作。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职业岗位,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综合实力。
1.知识能力结构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在调研过程中可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能力目标都不清楚。在实习过程中也缺乏对口专业的学习锻炼,很多人不能在大学中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从而去学习什么能力。且企业、政府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变化,而企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较少,这就使得学校缺乏及时的调整变化。
2.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不够多元化。目前,国内培养方式缺乏创新,对国外的经验吸取较多。同时,在相同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模式下,知识能力结构的塑造层次有很多的类似性,缺少激发学生个性表现的动力,从而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课程的专业课选择方面缺少灵活性和特色性。随着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针对公共管理人才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实践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现如今的学科发展方面创新性不足,学科的设置和调整缺少一些专业应有的特色价值和作用,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实践性,这导致创新性不足。
3.社会需求与公共管理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社会需求与公共管理教育信息的不对称指的就是市场与教育缺乏有效沟通。在公共管理专业不断发展和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并不能跟上发展速度,也就是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岗位专业能力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方面,要形成教育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在正确的社会需求的引导下,形成良性循环匹配机制。
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现今,因为公共事业专业课程有很多方面,只是很多公共管理教育不够完善,涉猎过于广泛,导致学生学而不精,且专业由于缺乏特色,也缺乏相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很容易在职业的选择中处于劣势。在公共管理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在学什么,也不知道将来应该干什么的现象,其原因就是专业的定位不明确,这导致学生在专业培养期间很大程度上出现对结果预期的不认可,这种不认可导致了学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其就业选择和学习状况。
从经济政治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进步,不能只是依赖学校的单独教育培养,而是应该采取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做好了企业、政府与学校的密切沟通协作,才可以很好地推动公共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然后才能使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使公共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高校也应该与相关职业岗位加强沟通合作,在共同配合中设立清晰的培养目标,并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快速进步,实现人才助推社会、社会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企事业单位及公共部门应该与学校增加交流合作的机会。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等不应该认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全是学校的教育问题,而应该增加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有效的交流协作,开展产学合作及相关委托培养等相关工作,这就可以使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加强社会的主体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宏观引导。要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科学就业规划及就业,重要的是在措施的实施中要注重真实,不可弄虚作假。
目前的公共管理教育的出发点不单单是简单的教学和专业课程,相反应立足于职业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的方面,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于社会职业岗位的发展。增加与企事业单位及公共部门等相关职业岗位的合作交流,对职业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调查了解,清楚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在符合社会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的情况下,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交流及合作,达成良性的循环人才培养机制。这样可以使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岗位都取得很大的收获,既满足了社会和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也使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能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从而获得持续高效的发展。在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应将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职业岗位的不断变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起来,进而帮助目前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及生涯规划。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人才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政府、企业、高校、个人都要共同努力,使公共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公共管理的发展应该依据国情与校情,结合中国高校特色调整模式。
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应规定一些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范围和知识重点,加强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综合人才培养体制,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让公共管理人才真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时,中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也需要在发展中寻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平衡,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岗位的竞争中提升优势。本研究认为,应将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上,因为素质是人才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应该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性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公共管理的良性改革发展。主要观点为以下四点:教学要提升实践性;公共管理专业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良好沟通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