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伟 鲜 果 廖清凤 贺 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1]。成渝地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2],是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3],成渝有潜力和能力成为泛欧亚大陆的经济中心[4]。成渝作为两大极核城市,既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更要聚焦自身比较优势,做强放大极核功能,切实承担大城责任,主动加强成渝合作,共同提升城市发展功能能级,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更高能级跃升。为此,通过成渝核心功能对比评价,推动双城在功能细分领域寻找“最大公约数”,对发挥双城功能特色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般来说,极核城市是城市群或经济圈的经济中枢或组织中心、是资本用来组织和协调其生产和市场的基点、是区域多元要素汇聚的核心承载地[5],其发展壮大及功能升级对城市群或经济圈建设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国内外城市群中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城市发展经验发现,极核城市一般具有经济、科技、金融、文化、门户枢纽等部分或全部功能,且通过对外高效链接和对内辐射引领两种方式在全球或区域中提升城市能级、发挥功能作用。
极核城市功能随着城市群或经济圈发展而持续演进。在城市群或经济圈发展初期,极核城市往往只是商品、人员集散中心,承担更多的是商品流通和人员集散地等功能。随着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体量持续增大、资源要素需求更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能力和需求更强,极核城市逐渐承担经济、科技、金融、文化、门户枢纽、国际交流等功能。在双核心城市群或经济圈中,由于两大极核城市规模等级相当、地域相邻,经济腹地存在交叉,因此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的竞争不可避免;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两大极核相互间频繁交流以及细分功能发展的差异化,逐渐在不断磨合中联动升级,共同引领城市群或经济圈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成渝地区是典型的双核心经济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是为成渝双城加强合作,共同做强极核城市功能,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明了方向。成渝双城地域相邻、人文相亲、发展区位及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在经济、科创、金融、文创、开放合作、门户枢纽等功能定位上趋同,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成都市重点打造“五中心一枢纽”,而重庆市提出打造“五中心两地一城”,具体参见表1。通过分领域功能比较,找准成渝双城功能联动合作的重点,能更好地推动双城形成“合作>竞争”的功能互补关系,唱好“双城记”,联动做强极核功能。
表1 成渝双城分领域功能定位
2020 年,成都、重庆GDP 总量分别为17716.7亿元、25002.8 亿元,重庆经济体量优势明显;而成都人均GDP、地均GDP 分别为重庆的1.4 倍和4.1 倍。成都拥有四川全省战略腹地,且与德阳、眉山、资阳、绵阳经济联系均为较高或高强度,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更强;而重庆仅与广安、泸州、南充具有较高联系强度。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前面,2019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20.7%,远超重庆(5.7%);2020 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65.7%,比重庆高12.9 个百分点,且增速也高出重庆0.7 个百分点。成都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活力更强,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规模优势明显。
图1 成渝双城与腹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2020 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显示,成都、重庆分别位列全国第11、第14,创新主体活跃,成都独角兽企业和创新指数500 强企业分别为3 家、12 家,均领先重庆。重庆研发投入总量占优势,2016~2019年,成都R&D 经费投入比重庆少81.4 亿元。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及产出水平更高,2019 年,成都R&D 经费投入强度比重庆高0.67 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领先重庆。图2 显示,成渝创新载体数量基本相当,成都创新资源更具优势。2019 年,两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均相同,成都“双一流”大学数量是重庆的4 倍、两院院士数量是重庆的两倍多。
图2 2019 年成渝双城科创载体及资源对比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显示,2011 年以来,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一直高于重庆。成都信贷市场规模较大,资本市场优势突出,2019 年,成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均高于重庆;成都共有上市企业77 家,市值规模达7666 亿元,均超过重庆。成都金融开放度高于重庆,领先中西部。截至2019 年底,成都共有外资银行16 家,外资保险机构24 家,均居中西部第一。重庆金融业规模及体系建设优势明显。2019 年,成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比重庆少97.2 亿元;成都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数量均不足重庆的1/2,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仅为重庆的27.4%,融资租赁公司约为重庆的80.5%,成都仅在法人证券公司数量上具有优势。
图3 2019 年成渝双城各类金融机构对比
成都文创产出规模较大、贡献度高,2019 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459.8 亿元,是重庆的1.8 倍,占GDP 比重为8.6%,处于中西部领先地位。成都文化设施总量更多、质量更优,截至2020 年,共有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共205 个,比重庆(189 座)多16 座;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3 家博物馆入选人民日报“2019 人民之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 30”榜单,重庆仅三峡博物馆1 家入选。重庆综合创意能力较强,根据2020 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报告,重庆、成都城市创意指数分别排名第八和第九位,成都在艺术场馆、文化事业投入、宽带互联网总户数等指标上表现一般。
成渝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总量相当,成都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外资利用方面,2016~2019 年,成都、重庆累计利用外资分别为441.0 亿美元、421.1 亿美元,成都外资利用增长迅速,年均增速15.2%。进出口方面,2019 年成都、重庆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822.7 亿元、5792.8 亿元。另外,成都外事资源相对富集,2019年,领事机构达到19 个,远多于重庆(12 个),通过外事资源加速转化,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潜力大。重庆高能级开放平台及口岸建设相对领先。截至2019 年,重庆拥有4 个国家级高新区,而成都仅有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已建成4 个国家一类口岸,而成都仅2 个国家一类口岸。
成都航空资源与航空服务能力更强,航空枢纽优势显著。2019 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航空货邮吞吐量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1.2 倍、1.6 倍;图4 显示,成都航空运营公司、航线连通城市、直飞连通城市以及国际(地区)航线开通量均高于重庆;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运营,成都将率先迈入双机场时代,航空优势进一步显现。成渝国际班列总量规模基本相当,2019 年,成都、重庆开行中欧班列分别为 1576 班、1524 班,分别发送 13.5 万标箱、13.3万标箱。重庆作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水运、铁水联运具有先天优势。
图4 2019 年成都重庆航空通行情况对比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是唱好“双城记”。根据成渝双城主要功能对比分析结果,成渝双城应深入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围绕“一核两中心两地”,放大优势,补足短板,在经济、科创、金融、文创、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等功能领域寻找“最大公约数”,共同争取国家战略资源落地布局,做强放大极核功能。
一是对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双城均具有优势的产业,应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市场化为主要方式,促进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整合,优化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配套,打造稳定共享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强化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解决技术路径迭代、产品创新迭代。二是对于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应着力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化应用平台共建,推动大企业、大产品、大平台培育,以创新链协同打造引领加快聚势成链。三是对于食品饮料、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等基础民生类产业,应以市场化为手段、互惠互利为原则,共同搭建展销平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闭环,提升产业安全韧性。
一是推动西部科学城国家战略性创新平台共建,合力打造从“0”到“1”的创新策源地。共同争取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推动以西部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为核心,串联成渝地区主要科创载体,组建协同创新联盟。二是推动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共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转化示范高地。加强关联性创新功能互补布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跨区域创新生态链,构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共建成渝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三是推动国际创新交流平台共建,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创新博览会”。
一是聚焦提升极核金融综合竞争力,协同争取自由贸易账户、资本市场开放、资本项下改革等创新试点落地和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试点扩容,联合打造物流结算、要素交易所和跨境电商结算等特色创新结算平台。二是共同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允许要素市场在成渝跨行政区交易,推动成渝两地商品类、权益类交易场所合作共建区域性统一要素市场。三是协同探索实施成渝两地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市场和监管区域一体化建设、功能性金融平台服务相互开放,共同营造金融业发展良好生态。
一是以共同弘扬创新巴蜀文化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推动成渝两地高校、文化协会组织共同深入研究巴蜀文化渊源及走向,支持巴蜀文艺精品创新,共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扩大文化交流。二是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培塑“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在成渝两地布局大型文化场馆,打造文化设施载体集群。三是以联动培育文创产业提升区域文化活力,积极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新打造文化场景,加快推动传统音乐、演艺与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文化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
一是共同推动对外经贸合作提档升级。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发展以成渝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联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展保税展示、跨境贸易数字货币结算。二是协同做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以互设分中心方式共享功能平台;以两地国家级新区为重点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集群。三是持续推进外事资源集聚转化。争取布局更多领事机构、与更多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积极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承办申办国际重要会议、赛事,在交往中促成经贸合作项目。
一是协力推进成渝陆港空港水港枢纽联动。协同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项目化探索机场协同运营;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集结点、代理、信息等共享;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公路港与重庆果园港、万州港实现公铁水联运班列(车)常态化开行。二是协同推进以“最佳效益”为特征的多向度战略通道建设。联动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协同推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参与跨境通道建设,实现通道建设从商品流动向要素资源流动转变。三是协同推动以成渝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向上争取更多功能口岸和口岸功能,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面向亚洲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