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构想

2022-08-30 00:13贺建委谢克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黄河园区

■ 贺建委/谢克家

(1.河南省地质局,郑州 450000;2.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郑州 450000)

万里黄河是历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母亲河”[1]。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九曲黄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3]。

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是一种新型的地域功能类型。目前,黄河源头三江源已入选首批十个国家公园,并于2021年开放。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之功能。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2020年10月29日,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明确将黄河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名录。因此,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将其打造以中部生态涵养带为目标、以传承黄河文化为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契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1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必要性

黄河中下游过渡段(潼关-东坝头段)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湿地众多、生物多样性显著;同时,黄河中下游过渡段是现今黄河形成发育的核心地段,地跨我国第二、第三阶梯,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景观丰富。当前,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分布着众多的“孤岛式”保护区,不利于“面”的作用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孤岛”以外的黄河中下游片区综合保护。建设黄河中下游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有效整合湿地、森林、地质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自然及人文资源,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的保护,提升沿黄城市品质,打造中部生态涵养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1.1 提升沿黄城市品质

以河南省为例,黄河自陕西潼关进入河南省,西起灵宝市,东至台前县,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8个省辖市28个县(市、区),河道总长为711千米,流域面积为3.62万平方千米,分别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1%、河南省总面积的21.7%;其保护和受益地区涉及河南省13个省辖市105个县(市、区),面积达9.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57%。历史上,由于粗放发展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承载力接近极限[4]。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培育新业态,打造绿色新常态,提升沿黄城市品质,推动该区域高质量发展。

1.2 打造中部生态涵养带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其中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分布众多典型的公园群落(如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同时拥有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如黄河湿地)、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优美的地质遗迹景观。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开展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推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中部生态涵养带。

1.3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仰赖于黄土和黄河而形成、延续、发展起来的世界四大文明源流之一。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全面记录了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沿线地区完整分布有距今3000~9000年的聚落上千座,整体上展示了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等华夏文明演进序列。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可有效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有利于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同时有利于打造成黄河文化的集中传承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黄河旅游区。

2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可行性

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发育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集中分布了丰富多样且颇为精华的地质遗迹、地质景观及人文历史资源,具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必要条件。

2.1 见证黄河最终形成

距今13万~15万年前,三门古湖(河南省三门峡一带)发生水位升高的突发事件,湖水漫过三门峡地垒隘口,与溯源侵蚀的八里峡段黄河衔接,两者共同作用,迅速切穿三门峡地垒,湖水东流,在邙山段水流汇聚,贯通下游河道成为黄河[5-6],随着岁月延续不断滚动变迁,最终形成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的现代黄河。因此,黄河中下游过渡段是最终东流入海的咽喉部位所在,也是中下游河道最终形成的地段,这其中包括两个关键节点,其一是黄河出三门峡东行,其二是黄河切过八里峡-小浪底段进入平原漫游阶段(图1)。

图1 黄河中下游过渡段示意图

2.2 独特又脆弱的生态系统

黄河中下游过渡段经第二阶梯山地、丘陵向第三阶梯平原延伸,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不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更替明显。在山地和丘陵景观生态系统中,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果园、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交错分布,而郑州花园口以东的下游平原景观生态系统则以人工林、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用占全国2%的水资源养活了全国12%的人口。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具有水患制约、生态脆弱的特点。而黄河中下游是治理黄河的关键节点,如黄河中游的小浪底大坝、三门峡大坝、下游的“地上悬河”等。在郑州桃花峪以东的黄河下游,目前防洪短板突出,洪水预见期短、威胁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

2.3 地质资源丰富多样

沿线分布有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等知名景区及一系列地质遗迹、地质景观。例如黄河冲出第二阶梯黄土高原进入第三阶梯黄淮海平原的重要分界点——邙山、中游的典型峡谷河道(八里峡至小浪底段)、中下游交汇处万年古大湖地质遗迹、下游黄河滩地及决口扇等。特别是郑州市区的“荥泽万年古大湖”地质遗迹,系统发育了距今3000~7000年前的湖相沉积地层[7],完整记录了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的“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信息[8],系统诠释了连续演进的黄河变迁史。

2.4 与华夏文明孕育发展关系密切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9-11]。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全面记录了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洛阳的二里头文化和河洛文化、郑州的商都文化、开封的城摞城文化等。例如,在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粟、黍、大豆、小麦、稻等农作物籽实[12],证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已经栽培多种农作物。河洛地区先进的农业和发达的手工业,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国的建立,以及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 核心景区概况及建设基础

基于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具有“上段峡谷耸峙、中段黄土林立、下段悬河蜿蜒”的鲜明特征,建议将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三个园区:潼关-小浪底园区,小浪底-桃花峪园区,桃花峪-东坝头园区。

3.1 潼关-小浪底园区

潼关—小浪底园区内峡谷交错,湖泊遍布,湿地生态系统发育,动植物群落繁多。其范围从潼关黄河湿地公园至小浪底黄河风景区。这一区域黄河两岸峡谷耸立,峰岭争峙,河道曲折蜿蜒,具有极强的巍峨感和观赏性。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发育,与周围的高山、平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以黄河景观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园区内设有一系列的自然生态景区,如潼关黄河湿地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等。

3.1.1 核心景区概况

园区内黄河两岸或群山高耸、峡谷纵横交错,或黄土台地、沼泽、林地、河滩等相互交替,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禀赋。

3.1.1.1 黄河峡谷群

从潼关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发育有一系列的峡谷,巍峨宏伟,与周边的湖水相映生辉,形成了壮观的“高峡平湖”景观。其中,仰韶大峡谷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长达50余千米,已探明有神龟峡、仙峡、龙虎峡、金灯峡、卧羊峡,属石英砂岩构成的峡谷型自然风景区;黛眉山地质公园包含有龙潭峡、双龙峡、黛眉峡,是一处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峡谷景区;此外渑池县的黄河丹峡、神仙峡、韶山峡等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峡谷景观(表1)。

表1 黄河峡谷群列表

3.1.1.2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现有面积5.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1平方千米,水面、滩涂1.8平方千米,是以白天鹅景观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园区地貌以黄河湿地为主,黄土台地、水系、沼泽、林地、廊道、河滩相互交替,自然性较高。园区内有植物235种,鸟类65种,鱼类34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7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天鹅,每年在这里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可达5000只左右,形成了一道靓丽壮观的风景线。

3.1.1.3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跨越黄河两岸,分布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和新安县北部,总面积约为986平方千米,其中园区面积约为273平方千米,作为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已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王屋山较为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与热事件的序列产物,俨然一部凝固于石头上的“天然地质史书”;出露的三大类数百种岩石和四大类数十种矿产构成了一座“天然地质陈列馆”;黛眉山发育有厚达820余米的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园区内波痕、泥裂、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遗迹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是反映距今12亿年前后华北古海洋沉积特征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1.2 建设基础

3.1.2.1 黄河自然景观

目前黄河流域潼关-小浪底段已建成若干风景旅游区(潼关黄河风景区、大禹渡黄河风景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等)、湿地公园(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门峡黄河公园等)与地质公园(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等)。这些湿地、景区和地质公园等保护区呈“点状”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过渡段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园区内峡谷交错,湖泊遍布,是观赏黄河的最佳地,既可以观赏到清水黄河,又可以观赏到浊水黄河;潼关地区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是黄河上独有的一个小于90度的急弯,形成了罕见又壮观的“黄河潮”景观;黄河两岸高峡耸立,平湖遍布,景观错落有致。

3.1.2.2 黄河生态系统

潼关—小浪底段黄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发育,设有多处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包括湿地鸟类、鱼类和中小型动物,以及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和一些稀有保护物种。最有特色的是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量天鹅在此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

3.1.2.3 黄河地质景观

潼关—小浪底园区地质景观丰富。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云集于此。园区内可见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是一个天然的地质科普基地。如小沟背、黄北角等地清晰地展示了记录王屋山构造运动过程的不整合面;波痕沉积在王屋山地质公园内清晰可见,甚至还有罕见的“波痕崖”景观。

3.1.2.4 人文历史

潼关地区保留有女娲陵、潼关古城及众多的古战场遗址;三门峡地区保留有古陕州城、黄河古栈道、古渡口遗址等历史遗迹,历史上著名的召公分陕、中流砥柱、完璧归赵等典故也均在此发生,人文底蕴十分丰厚;济源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未来可在文旅融合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园区内的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3.2 小浪底—桃花峪园区

小浪底—桃花峪园区是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漫流的关键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河道,以邙山黄土塬为鲜明特色,属于黄土高原的末端黄土塬,是“四黄”(黄河、黄土、黄淮平原、黄河文化)演化与华夏文明耦合演进的最集中区域。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同时也是我国二、三级地貌转换地带,是世界四大文明源流之一。园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景观较多,主要有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龙门石窟、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康百万庄园、巩义石窟等景区。

3.2.1 核心景区概况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西北20千米处,总面积为76.96平方千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公园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黄河之滨,南依嵩山,北抵黄河,西起荥阳市牛口峪,东至黄河二桥。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气势磅礴的大河风光与悠久深远的人文历史相融汇。这里地质结构独特,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质遗迹景观包括第四纪黄土地质剖面、人类活动与古生物景观等。尤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沉积厚度堪称世界之最,独特的古土壤序列清晰地反应出近260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规律。

3.2.2 建设基础

3.2.2.1 园区特殊的地理位置

邙山黄土塬园区位于我国二、三级地貌转换地带,这里既是黄土高原的末端黄土塬,又是黄淮平原的顶点,还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分布有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园区内发育有宁咀冲积扇、桃花峪冲积扇、花园口冲积扇和兰考冲积扇。根据历史记载,黄河历史上至少发生了7次变迁,这些河道变迁的起点及决口扇的扇端都位于园区内。

3.2.2.2 丰富的地质遗迹

位于现黄河风景名胜上游的赵下峪、桃花峪、古柏嘴等三条代表性的第四季黄土地层剖面,具有国际、国内的对比意义,尤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的厚度堪称世界之最,有其特殊的科学意义,更具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研究东亚变迁、青藏高原形成、华夏文明历史与黄河形成演变的重要结节点,地学价值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3.2.2.3 深厚的黄河文化

园区重点记录了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整体上展示了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等华夏文明演进序列。这里有华夏文明的里程碑式的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有反映仰韶文化时期我国早期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西山遗址,有古代水路交通枢纽鸿沟遗址等,文化景观灿若繁星。

3.3 桃花峪-东坝头园区

桃花峪—东坝头园区是黄河中下游的关键分界处,自此黄河进入下游悬河河段。该区既是黄淮平原的典型代表,又是黄淮海平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园区内“二级悬河”发育,滩区大量分布,滩区面积为702.5平方千米,滩区已成为黄河人水关系矛盾的焦点。园区西起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东至开封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园区内有九曲黄河最后一弯——东坝头黄河弯,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得该区在黄河下游河段中显得尤为重要。园区内以黄河湿地系统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设有多处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主要有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开封古州桥遗址、大梁门遗址博物馆、焦裕禄纪念园等。

3.3.1 核心景区概况

3.3.1.1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是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该公园占地面积为23.9平方千米,园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有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繁殖。规划区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紧邻郑州市区,交通便捷,是建设湿地公园的理想场所。

3.3.1.2 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总面积为227.8平方千米,分布有湿地、沙地等自然景观。区内物种繁多,生物类型多样,共记录有脊椎动物29目60科205种,记录有维管束植物68科273属745种。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是保护濒危鸟类的重要内陆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黄河湿地中极具代表性。

3.3.1.3 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

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该河段水势凶猛,浪花翻卷,场景壮观,为黄河标志性景观之一。景区主要包括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宽阔的黄河河道、滩地水面和壮阔的黄河大堤,九曲黄河的胜景展现于此。

3.3.2. 建设基础

3.3.2.1 区内独特的生态系统

桃花峪—东坝头园区属于黄河下游河道湿地,是河道行洪通道的一部分,随河道变迁而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原生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湿地生态环境复杂,适于如甲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及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亚洲候鸟迁徙的中线下游。河道湿地的主要作用表现为蓄水滞洪、净化水体和调节气候,对下游防洪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3.3.2.2 黄河自然景观特色

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属于黄河下游河段,为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而成,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在此转弯,奔腾入海。该河段水势凶猛、浪花翻卷。站在东岸西望,李白诗句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情画意立刻展现眼前,该景区为黄河下游标志性景观之一。

3.3.2.3 人文特色

东坝头园区人文景观丰富,毛泽东主席曾于1952年、1958年两次到此视察,习近平主席也曾在2014年到此考察。该区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建有焦裕禄红色教育基地。开封顺天门遗址、古马道遗址、城墙遗址和古州桥遗址可再现千年前宋代御道的街景风光。

3.3.2.4 古大湖的地质遗迹

2018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地质遗迹与地质背景调查评价”工作,证实了郑州市区发育的“荥泽万年古大湖”地质遗迹(图2)。该遗迹展示了距今3000~11000年的湖相沉积地层发育特征,完整记录了华夏文明形成发展过程的“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信息,系统诠释了连续演进的黄河文化。荥泽古大湖见证了110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段的形成、黄土高原和黄淮平原的演变,见证了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具有见证华夏文明传承和记录环境演变的双重特性,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图2 桃花峪—东坝头园区内郑州荥泽古大湖范围、地质遗迹与重要历史遗迹

4 建设效益分析与展望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价值的有效保护,以及科普教育、游憩休闲、可持续发展等功能。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以黄河、黄土、黄淮平原和黄河文化为主题,以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为主线,把若干已有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及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整合起来,设置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对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干支流和左右岸统筹谋划、综合治理,可有效提高沿线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4.1 社会效益

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将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有机融合,有利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通过旅游业传播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科学普及和宣传展示,提升沿线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生态产业多元化发展并举,可增加就业机会,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整体生态功能品质。

4.2 经济效益

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在发挥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作用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了沿线旅游资源,通过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可以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生态旅游、完善碳汇市场、水权交易等使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一方民众。

4.3 生态效益

建设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是紧密围绕黄河生态带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科学、长期的生态恢复举措,打造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黄河中下游过渡段河湖、森林、湿地、农田等流域生态系统品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生态恢复效果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栖息地和物种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升级、生态农业品质提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利于提高生态产品的调节服务价值,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气候调节、调蓄洪水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总之,黄河中下游过渡段国家文化公园的构建,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可使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得到深入挖掘,促进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推动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使黄河流域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黄河园区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黄河』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