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8-30 06:23张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4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张姝

近些年,我国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加之老龄化问题加重,使得急性脑梗死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因这种疾病发病速度较快,病情危急,患者静息状态下伴以眩晕、偏瘫症状,2 h 内便可进入昏迷状态,所以临床需要加强重视,积极治疗[1,2]。目前,临床常用溶栓的方式改善患者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流现象,再通血管,降低脑部组织损伤程度,但是并发症较多,故而不少临床学者提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方式[3]。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特选出2020 年1~12月本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59~80 岁,平均年龄(72.12±4.38)岁;病程2~5 年,平均病程(3.05±0.78)年。观察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61~82 岁,平均年龄(72.16±3.72)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09±0.9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滴注100~200 ml 生理盐水与0.9 mg/kg 阿普替酶,时间30 min,溶栓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经CT 诊断患者颅内有无出血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头痛、恶心或高血压,需立刻停止用药。

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介入治疗:1~2 mm穿刺针穿刺患者浅表动静脉,经血管造影机引导,把导管送至患者栓塞部位,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栓塞程度,6F 动脉鞘缓慢置入栓塞血管,采用同轴导管技术把微导管穿过患者血管栓塞部位,远心端推注1 mg 阿替普酶,拉回导管,推注18 mg 阿普替酶至血管栓塞部位,推注1 mg 阿普替酶,如果患者血管通过率低,需经导丝挤压或者捅碎栓子后,再进行去栓处理,经CT 检查观察患者颅内有无出血症状,未见出血需口服100 g/d 阿司匹林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轻,功能越好。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脑出血、颅内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在于两个角度:①机体局部血管病变或者血液中存在异物流动,使得血管狭窄部位出现阻塞现象,影响整体血流供应,最终造成的急性血栓;②人体心脏中的栓子脱落致脑部血管内,诱发的脑血管堵塞现象[4]。一经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会伴有神志不清、偏瘫以及昏迷等临床症状,对此,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静脉溶栓,虽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可以充分把药物经血液循环作用在血栓部位,再通闭塞血管,但是药物很容易稀释至血液内部,降低血药浓度,加上治疗时间的限制,极其容易造成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现象,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威胁生命[5]。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介入治疗出现在人们视野,这是一种介于内科和外科治疗之间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便可直接在患者血管内建立微小型通道,并在影像学设备的辅助引导下,有效治疗患者病灶,不会严重损伤患者血管,便于患者后期改善,促进病情好转[6-8]。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期间,可以充分把阿替普酶直接作用在患者病变部位或者栓塞部位,经导管取栓亦可降低栓子脱落的发生几率,确保栓子不会经血液流动而进入其他血管形成新的血栓,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正常情况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再通患者栓塞血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确保患者颈动脉血管和其他血管血液处于正常的循环状态,加快机体脑部血液的微循环速度,提升脑部血管循环功能,改善血液供应不足现象,促进患者病情尽早好转,提高其生活质量[9,10]。除此之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仅仅通过调整剂量注入静脉,使药物沿着患者血液进行流动,尽可能的溶解栓子,而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联合应用,可以确保药物直接作用在患者梗死部位,最大程度的增加机体栓塞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临床实际用药剂量,避免患者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11,12]。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9.48±0.40)分低于对照组的(12.98±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说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单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佳,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联合治疗的方式并不会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接近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理想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