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华英字典》俗词语研究

2022-08-30 00:56徐小波
关键词:熟语俗语字典

徐小波

(烟台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代表19世纪新教传教士双语词典编纂的成就。尽管它是马礼逊参照中国的《康熙字典》和《艺文备览》编撰而成,但却不同于中国传统字书仅从经史文献中收集“雅言”的传统,增加了大量的谚语、成语等熟语以及当时老百姓口中流传的方言俗语。“开创了在词典中记录‘村语俗言’的先河,因而对中国从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过渡也有先导之功。”(1)李伟芳:《马礼逊〈华英字典〉日常用语和俗语收译研究》,《跨语言文化研究》(第八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91页。本文将重点考察《华英字典》在词语收录和阐释以及例证选择方面所体现出的俗语意识。

一、马礼逊对雅俗关系的认识

在封建文化的价值观里,语言是有雅俗贵贱之分的。中国传统语言学主要致力于古代经传及诸子材料为代表的雅言词语的考释。与“雅言”相对的“俗语”,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被视为村言野语,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俗语的收集、考释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涌现出许多具有辞书性质的俗语类工具书。与此同时,域外汉语学者包括来华传教士也对当时的方言俗语产生了兴趣。“明末至清中叶,中国本土学者撰写出版了一系列词语专书,无独有偶,西方来华传教士也撰写出版了包括字典、语法书和汉语教材在内的一系列关涉汉语词汇的著作。”(2)王铭宇、周荐:《明末及清中叶中西文献所见汉语熟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1819年马礼逊给传教会委员会的一封信中提到:“一向被中国文人所忽略的俗语,并不意味是‘低级趣味的措词’,只是对那种仅仅适合读书人的髙雅、古典、佶屈聱牙的形式而言,是一种大众化的语言。就像欧洲的知识分子在黑暗时代认为每一本正统的书都应该使用拉丁文而不是俗语那样,中国的文人也一样。”(3)马礼逊夫人整理:《马礼逊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这是马礼逊就语言的雅俗问题发表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文人就像欧洲的知识分子一样,俗语一向被他们所忽略,同时马礼逊还指出“没有比简单的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新思想的了”。

《华英字典》的第一部《字典》是参照中国的《康熙字典》编撰而成,《康熙字典》的编纂方法是:“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4)张玉书:《御制〈康熙字典〉序》,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6页。但是在《字典》的序言中马礼逊提到“Though the Compilers were instructed by His Majesty, that no meaning should be left unexplained, as well as no sound omitted, they have almost entirely overlooked the Colloquial Dialect.”他明确指出《康熙字典》“几乎完全忽略了口语”。

我们对比相同的字头下,马礼逊的《字典》和中国的《康熙字典》所收语例的异同,便可以看出马礼逊“雅俗”兼收的标准,特别是对俗语的重视。

表1 《康熙字典》和《华英字典》“上”字释义及用例对比

续表1 《康熙字典》和《华英字典》“上”字释义及用例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马礼逊在《字典》中的用例除参考《康熙字典》以外,还补充了很多口语中使用的俚语俗言,比如“北上、上山砍柴、上下、上下有三千人、上不上下不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上去、上午”等。

再比如“到”,《华英字典》除了借鉴《康熙字典》中的基本义项及例证“自远而至也;靡国不到(《诗经》)”外,还补充了“无所不到、到处、周到、到地、到底、到低、不到处(Deficiency,defect,failure in one’s duty)、不得到手(unable to obtain)、攀不到、办不到”等日常词语和“恕我不到处;你到过西藏没有?未有到过;他几时到?他昨天才到;有船到了;你到哪里去?我到家去”等口语例句。

可见,马礼逊在编纂《字典》时虽然借鉴了《康熙字典》的释义和部分例证,但并不是完全依赖《康熙字典》,而是在自己汉语学习以及中国老师的帮助下,补充了很多《康熙字典》所没有的日常用词以及口语俗语等。马礼逊并没有完全“依赖《康熙字典》,而是建立在广泛的中文阅读、自己学习的积累、中国日常生活体验、对比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二、《华英字典》中的俗词语类型

此处的“俗词语”强调的是与“雅”相对的“俗”的特性,《华英字典》中俗词语从收录对象来看包括俗词以及成语、惯用语、谚语等各类熟语,还有一些自由短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 汉语熟语

马礼逊《华英字典》中收录的熟语无论从数量还是类型来说都非常丰富,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字典、字书不重视甚至忽略的部分。

《英华字典》第一部《字典》共分三卷,我们调查统计第一卷共发现成语194个,第三部《英汉字典》成语58个,如“不即不离、天长地久、一面之交、无可奈何、对牛弹琴、依依不舍、不值一钱、语无伦次、傍人门户、狡兔三穴、首鼠两端、四面八方、不共戴天、兵荒马乱、冠冕堂皇、半途而废、口是心非、大同小异、吹毛求疵、一团和气、逢场作戏、一尘不染、多多益善、出其不意、祸从口出、惟利是图、列鼎而食、一本万利、尽心竭力、年富力强、自食其力、雪上加霜、唾面自干、天花乱坠、大器晚成、家喻户晓、周而复始、无所不知、好大喜功、不毛之地、一举两得、风平浪静、 心领神会、瞻前顾后、礼尚往来、心满意足、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死而后已、防微杜渐、求全责备、喜出望外、水落石出、万无一失、肝胆相照、愁眉不展、半途而废、不可思议”,等等。

俗语谚语在第一部《字典》中共81条,第三部《英汉字典》中共86条,比如“牡丹虽好终需绿叶扶持;事久见人心;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放下屠刀便成仙佛;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黍熟头低,麦熟头昂;千里不同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不管旁人说短长;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冤有头债有主;不看僧面看佛面;胜负乃兵家之常;有一利必有一弊;顾前不顾后;创业容易守业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纸包不得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力贱得人敬口贱得人憎;话不投机半句多;尊客之前不斥狗;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人死留名虎死留皮;酒后吐真言;命里有来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谚云行商不如坐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丑媳妇也要见公婆面”。

歇后语相对较少,但是也有收录,比如“借书原比借荆州(民间流传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哑子吃黄连——苦在心里、老鼠拖秤砣——自塞门洞、灯草拐棒儿——原拄(主)不定”等。

此外还收录了一些惯用语,如“马上找马(骑马找马)、不干不净、酒不醉人人自醉、左耳进右耳出、跳火坑、二五眼子、露出马脚、天花乱坠”,等等。

(二)方言词语

到方言地区传教的西士,不但要会官话,还得通晓方言,才能保障其传教的顺利进行,所以来华传教士也热衷于收集方言俗语甚至编纂方言词典。游汝杰统计了西方来华传教士汉语方言著作的种类与数量,其中方言词典竟有111部之多,高居各类著作之首。(5)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马礼逊的《英华字典》也收录阐释了各个地方的方言词,比如:

【俺】Used by the peopl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mpire, for the Pronoun “I” .北人称我曰俺。“Northern people expressing I or Me, say Gan.”

【侬】 阿侬 渠侬 in the dialect of 吴 is used for Man. 侬人 A certain tribe of people in 云南 ;they are otherwise called 僰人 and 沙人.

【咱】 北音呼我曰“咱”。in the northern dialect, calling out I or me, is expressed by “Tsǎ”.The word is confined to the northern people.

【哥】 in the dialect of 颍川,小曰哥。Juniors, or small children are called “Ko”.

【冷】 in the dialect of 吴,冷凙denote ice.

【圃】 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圃田。 Ho-nan juě Yu-chow, k lietsǐh sow yuě Poo-tёen, (The Province) of Ho-nan is called Vu-chow j the marshes or fens are called Poo-tёen.

这些方言词我们在清代学者的俗语辞书里也同样可以见到,比如清代郝懿行的《证俗文》卷十七里就有“颍川语小曰哥”“吴人谓冰曰冷凙”的记载。

此外,马礼逊除了在《华英字典》里收录方言词语以外,他还编撰了西方传教士的第一部汉语方言词典——《广东省土话字汇》(AVocabularyoftheCantonDialect)。全书由英汉字汇、汉英字汇和成语词组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也收录了大量粤语里的方言词,比如“听日(明天)、差唔多、帮补、一底、隔肋底(腋下)、醒起黎、剃头佬(barber)、飞鼠(蝙蝠)、洗身(洗澡)、洗身房(bathing room)、係(be)、容恕、约单(bond)、细蚊仔(小孩儿)、大佬、细佬、亚哥、亚弟、起屋、拜帖(card)、嫩仔、姑娘仔、鸡公、着衣服、耳仔、食饭、困手(embarrassed)”等。

因为不解决语言沟通问题,想在中国这个方言众多的国家传教或经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编纂各地方言词典收录方言词语,也是来华传教士“投入最多、用力最勤之头等大事”。(6)陈小明:《传教士所编方言词典的收词特点与原则——以马礼逊〈广东省土话字汇〉为例》,《人文丛刊》(第1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年。

(三) 民俗文化词语

马礼逊的《英华字典》还被视为一部百科全书,因为这部辞书中收录了众多的民俗文化词语,“民俗语汇是指那些以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民俗事象的概念、性质、源流、特征乃至名称等为语义内容,或与民俗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语词”。(7)曲彦斌:《民俗语言学新论》,《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关于民俗节日、婚育习俗、日常服饰饮食等的民俗语汇,马礼逊都将其记录下来。《华英字典》收录的民俗文化词语有以下几类。

1. 传统节日、婚育丧葬以及其他民间风俗类俗词语

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腊八节等,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风俗、活动、饮食等词汇,如:

【端午】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A Chinese holiday, on which they run long narrow boats, called 龙船 Dragon boats.

【七夕】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a Chinese holiday. It is said that Chih-neu (织女)the seamstress was the grandchild of teen-te(天帝)the Emperor of heaven,and he promised her in marriage to New-lang(牛郎)a star in the constellation of Capricorn. ……About A. D. 745, the ladies of the palace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worship of the seamstress, and tried to thread a needle behind their backs; she who was successful, obtained the happy influences of the star, and increased in skill in needle work. Now, on the 7th evening, 家家穿乞巧之针 the females of every house (in China) thus thread the needle, and pray for skill in sewing.

《华英字典》不但记录了“端午”“七夕”两个中国传统节日,而且记载了相关的风俗如划龙船、乞巧,特别是详细描述了关于“七夕”的传说。

再比如“打灰堆”也是古代中国民间风俗之一。

【打灰堆】 To beat the heap of ashes or rubbish,~ swept together by servants on the evening of the 24th of the 12th moon, which is called除夕,and is observed by the Chinese as the close of the year;or the 小年夜,The evening of the lesser year. On this ceremony they 词祈利市,Pray audibly (but indistinctly) for a profitable market, which last expression denotes general prosperity.

马礼逊通过例证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类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信息,使人们对这些词语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解释某个带有一定民俗色彩的词语的同时,常常会把与之相关的诸多的风俗以及词语也同时进行介绍,学习者从中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比如马礼逊在阐释词条“姻”时,便详细介绍了与“结婚”相关的“六礼”:问名、纳吉、纳采、纳币、请期、亲迎。

马礼逊深知语言学习与文化密不可分。他在《中国大观》(AViewofChinaforPhilologicalPurposes,1817)中明确指出:“一本外国语字典,应该附加有关那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政治和社会习俗等的内容。”(8)马礼逊:《中国大观》,转引自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这一编写理念被充分应用于《华英字典》对中国文化俗词语的解释。

2.游戏娱乐及民间艺术类俗词语

《华英字典》里还有许多反映清代及前代社会各阶层游戏娱乐活动以及民间表演的俗词语,比如:

【击壤】an ancient play.The jang was a piece of wood like a shoe,a cubit and four tenths long,and three tenths wide.One end was wide and the other pointed.The boys who played at it in the close of the year,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wo parties,and laying one Jong on the ground,he who inserted the one within the other,won the game.

马礼逊详细描写了民间游戏“击壤”所用工具的形状、长度、宽度以及具体的玩法。清人编纂的《谈征》 《通俗编》里也同样收录了“击壤”一词:

【击壤】击壤是汉族民间一项古老的投掷游艺,……不过,宋代的击壤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明人杨慎《丹铅余录》卷九有这样的记载:“宋世寒食有抛堶(音驼,砖)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

再比如:

【放风筝】to fly paper kites.

【木偶戏】在“傀”字下收录“傀儡”一词,并解释:Certain ludicrous ,but ingenious moving figures,made of wood,first invented about B.C.3000. at present called “木偶戏”“Comic performance by wooden figures”a mock drama,or puppet show.

3.衣、食、住、行、用类俗词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生事物日益增多,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领域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马礼逊在《华英字典》中也对衣、食、住、行、用类俗词语进行了记录和阐释。如:

【奴】竹奴or青奴 a sort of bamboo pillow,used by Chinese to lounge upon in the hot weather,otherwise culled竹夫人.

锡奴a sort of warming pan for the feet; heated by enclosing init boiling water.

【几】茶几 A small stand or table on which to place tea.

【夏】夏布 summer cloth, a species of white linen cloth worn by the Chinese in summer.

【佥】连枷亦曰佥,佥打谷具也。The Lёen-kea, is also called Ts’hёen, an instrument with which to thrash grain.

《华英字典》里收录的日常事物词语非常多,比如“冰糖、凳、板凳、长凳、切菜刀、剪刀、刷箒、鞋刷、漏勺、对子、笊篱、笤帚、蚊帐、手暖、耳挖”,现在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常用品。

三、《华英字典》俗词语收录特点

通过与同时期清代学者俗语类工具书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马礼逊《华英字典》在俗词语的收录和阐释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更加注重口语化的日常用语

马礼逊对雅俗关系的理解和同时期的清代学者具有一致性,认识到雅言和俗语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意识到俗语的重要性。但是清代学者编纂的工具书所收俗语还是以古代典籍中所能见到的为主,具有“俗中求雅”的观念,他们解释俗语的目的之一是为其寻找雅证。而马礼逊《华英字典》中收录的俗词语则是偏重于口语中实际所使用的日常用语,更加口语化。这种极具口语化的例子在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中随处可见,而且很多是彻彻底底的市井俚语。

日常习惯用语:“不中用、了不得、二五眼子、来得及、不像样、再三再四、露出马脚、露出猫爪、刁钻古怪、咬牙切齿、初来乍到、办不到、有心无力、动不动、光天化日、做来做去、说来说去、口头交、争口气、七言八句、可口不可口、半吞半吐、跳火坑、埋头埋脑、不大不小、好不热闹、学得来、学不来、大前日、大后日”等。

传统辞书中不可能出现的“粗言秽语”:“王八、王八头、乌龟王八、王八蛋、滚、放屁、糊涂夯子”等。

极其口语化的句子:“难道把我劈八瓣子不成?/我出去逛逛。/这些菜饭他吃不了拿去喂你的猫。/我包管他们好么。/他又懒又笨性子又不好又没用……”此外,在对熟语的关注类型方面,马礼逊和清代学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据我们统计,清代学者编纂的俗语工具书所录词语,以双音词为主,其次就是四音节的成语。(9)具体见徐小波:《基于俗语辞书的清人熟语观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而马礼逊《华英字典》关注的熟语更多的则是俚俗的谚语、俗语等。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差异首先是因为两者编纂目的不同。中国清代的本土学者编纂俗语工具书的目的更多的是受清代考据之风的影响,对所收集的俗词语进行考证,探明其来源,其收录原则也是重点收录那些能够从古籍中找到出处的词语。而马礼逊把收集的重点放到口语化的日常用语以及同样在民间流传、人们口头使用的谚语俗语等熟语上,则是因为其编纂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汉语学习者更需要学习这些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活语言,来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另外也“可能与帮助西人学习汉语的汉人有关。这些汉人并非达官显贵,往往出身下层,熟悉街谈巷语,甚至鄙俗的俚语”。(10)王铭宇、周荐:《明末及清中叶中西文献所见汉语熟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二)注重俗语意义的阐释及使用

清代学者阐释俗语以考证来源为主,对其意义以及日常使用关注不多,清代俗语工具书的编纂者们都是本着“常语无一字无来历”“汲古注茲” 等原则,来对所辑录的俗语常言进行考释的,考源工作是他们编纂工具书的重要目的之一。甚至有的俗语著作中某些条目只列起源书证,而不加其他解释;有的俗语辞书在诠释条目时,在词条下仅附该词条所来自的文献名称,连原文内容都省略,不多加任何字句来说明,比如《常语搜》中的例子:

【独往独来】 《庄子》

【嗤点】 干宝《晋纪总论》

【废然而返】 《庄子》

【因利乘便】 贾谊《过秦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清代学者对俗词语的考释以探求语源为主,在解释过程中注重引经据典,竭尽全力在经典古籍中寻找他们的影子。这也正是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学术思想对清代学者俗语研究影响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清人“俗中求雅”观念的表现。蒋绍愚也指出:“这是古人研究近代词汇著作的一个共同的毛病。这和当时人们对口语词汇的看法有关:总觉得‘俗语’‘鄙俗’,而要是能在古书中找到出处,就说明这些俗语‘古已有之’,似乎身份可以提高一点。”(1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53页。

同时期马礼逊编纂《华英字典》,俗语研究以解释意义以及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为主,因为汉语学习者更需要学习这些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活语言。在《华英字典》“序言”中,马礼逊明确提到:“Hence, a mere translation of Kang-he’s Dictionary, would be far from answering the purposes of the European Student; the Imperial Dictionary was intended for Natives, not for Foreigners.”(因此,仅仅翻译一下《康熙字典》,远远不能满足欧洲学生的需要;《康熙字典》是为本国人编的,不是为外国人编的。)

所以马礼逊的《华英字典》除了从经史文献中收集的“雅言”外,还注重口语、方言以及各类熟语的收录。此外,在对俗语进行解释时,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将其表达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例如:

【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Though the Mow tan flower be good, still it must have green leaves to support it. They express by this allusion, that, however excellent a man may be, he cannot stand alone.

【纸包不得火】 “Paper can not wrap up fire” intimates, that a person or thing is unfit for the purpose intended.

【暗里藏刀】“To have a sword clandestinely concealed”;is understood figuratively , as well as literally: to conceal malicious purposes under specious language and a fair exterior.

【一片冰心在玉壶】 “a heart of ice in a vessel of transparent stone.”Like the preceding sentence, does not denote a person cold and hard-hearted; but a person pure, simple, and upright.

由于域外各种汉语词典以及著作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所以对学习者来说,知道俗语的意义及使用比单纯了解它们的来源更为重要。

(三) 俗词语例证来源突破“馆阁体”限制

《华英字典》所收俗词语,有的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文献,比如“居上不骄,为下不悖”来自《中庸》;“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来自《礼记·曲礼上》;“巧言令色,鲜矣仁”来自《论语·学而》等。但是,“事实上,综观《华英字典》三部六册的用例情况,马礼逊的用例来源除了其所参考的《康熙字典》等古代辞书和古汉语典籍中的‘馆阁体’语料之外,还有基于自身见闻的‘村语俗言’等民间白话语料”。(12)耿云冬:《马礼逊辞典编纂理念及其当代意义》,《长江学术》2020年第1期。《华英字典》所收俗语大部分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俗谚,如“酒不醉人人自醉”“左耳进右耳出”“男有心女有心,不怕山高水又深”“黍熟头低,麦熟头昂”,等等。

此外,《华英字典》还从小说、戏曲等被当时的中国文人视为非正统的书籍中收集了许多俗语或俗句。比如在解释“丫头”一词时,便引用了《红楼梦》里的例句“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在解释“傻”时,引用了《红楼梦》里“宝玉不似往常直是一个傻子似的”;引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里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里的“打牙犯嘴”等。

正如钟少华所说,“打破中国传统文人所玩味的馆阁体文风,而将中国宋、元、明朝已经进行的白话文风和例句大量引进到工具书中,大大方便了普通读者的利用”。(13)钟少华:《中国近代新词语谈薮》,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四、结 语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字典,首位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华英字典》虽然参照中国的《康熙字典》和《艺文备览》编撰而成,但是除了收录经史子集中的“雅言”以外,还辑录了大量在当时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俗词语。马礼逊对雅俗关系的理解和同时期的清代本土学者具有一致性,他们都认识到雅言和俗语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都认识到了俗语的重要性,但是清代学者编纂的俗语类工具书所收俗语还是以古代典籍中所能见到的为主,具有“俗中求雅”的观念,他们解释俗语的目的之一是为其寻找雅证。而马礼逊《华英字典》中收录的俗语词则是偏重于口语中实际所使用的日常词语,更加口语化。因为这些著作编纂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注重的是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所以更加注重使用鲜活的生活用语。而且在俗词语的阐释方面也是以解释意义以及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为主。因为汉语学习者更需要学习这些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活语言,来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在俗语语料的选择上,马礼逊也突破了“馆阁体”的限制,除了被尊奉在庙堂之上的经史子集,一些稗官野史以及通俗戏曲、小说中的例句也进入《华英字典》。

猜你喜欢
熟语俗语字典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看图猜熟语
字典的由来
客家俗语巧诵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研究
大头熊的字典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正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