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堂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产业集群对产业发展有非常大的优势因素,它将一群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相关法人机构联结起来,在空间上形成集聚。随着物流产业的衍生和发展,人们发现在物流业中也存在着集群现象。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是具有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在某一地区和空间聚集在一起,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物流产业集群链,发挥物流集群优势[1]。现代物流被誉为是继资源、人力之后又一个利润源泉,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物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业的发展及物流空间集聚现象的产生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控制企业投资风险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物流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平衡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至关重要。物流业的集群化发展是以这个地区物流骨干企业为核心,各物流企业之间保持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一个良性发展过程。将关联的物流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等行为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多维空间网络链条的组织形式。
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造就了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演变,迫使企业不得不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包装、存储、运输等边缘工作自然就会从企业的核心产业中分离出。市场的瞬息万变及产品的快速迭代更新,迫使企业对市场的产品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同时要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更加依赖于专业化、集成化的物流模式,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如图1所示。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使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消费者满意度提高,使企业的经济利润增加,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会产生有效的产业空间聚集。对物流的需求增加,有助于通过竞争机制,促进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也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政府自然会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量,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个更大、更完善的耦合联动关系[2]。
图1 物流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新空间经济学家就产业集群演化的原因提出产业集群由集聚到扩散的演化主要是与集聚力和扩散力相关,是这两个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地区在最初出现了产业集聚的现象,就会出现一定的产业集聚的吸引力,使得集聚呼唤集聚,更多的相关产业就会集聚在这个区域,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产业集聚力[3]。一批最早发展成产业集聚的地区例如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优势会更加突出。但是,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也会产生一系列产业集聚所带来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集聚会带来集聚成本的增加。例如,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土地使用成本增加及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增及产业成本的增加就会造成产业外流,向其他区域扩散的现象发生,这就形成产业扩散力。两种力量相互牵制,当产业集聚力较强时,产业集群就会呈空间集聚状态,而当产业扩散力较强时,产业集群就会出现从空间集聚到空间扩散的转变。
在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中(如图2 所示),K代表制造商在中心外建立工厂所获得的收益。若K>1,则表示在产业中心之外也可以获得利润。若K=1,表示制造商在任何的地理位置对利润没有影响。若K<1,表示企业离开集聚中心就没有利润可图,也必然形成产业在该区域的集聚现象。在该模型中,用 表示产品经过运输之后剩余的部分利润,1 /表示运输成本。
图2 中心—外围模型中 K 关于 的函数曲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最终获利较低,很难形成产业集聚,产品运输到其他地区的可能性也较低,产品只能自产自销,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收入。运输的便捷和市场的作用,使得很多的企业都集中在区域里面,市场需求量较大,形成一个产业聚集的现象,即运输成本的降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企业利润的提升,促进了产业的聚集。
当产业出现空间集聚和快速发展之后,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就会快速发展,从而为集聚性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4]。物流业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制造商和商业企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空间选址也会聚集在服务率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和其他产业配套服务业共同发展,既能满足各个产业对物流的专业化、集成化的服务需求,保证产业集群的顺利运营,又能避免出现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
当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地价攀升等现象就会成为减弱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产业空间出现扩散现象;而物流行业的发展加速推动了产业的空间扩散。区域内日益完善的交通设施和不断发展的综合运输模式,使物流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使区域经济逐步向外围空间扩散。同时,物流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物流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物流网络化布局的不断完善,使企业的设厂地址不受地域限制,从而加速产业的空间扩散。
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经济优势突出,空间集聚程度高,产业分工合理。制造业的高度集聚进一步拉动了长三角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该区域内的制造业集聚效应。物流科技需加强赋能,以满足产业园的产品物流需求,物流产业园提供更绿色、更智能、更专业的服务。例如,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为主的专业园区,功能定位是各类危化品生产、储运和信息服务等,园区物流园的物流企业及配套的高质量发展迸发出新的吸引力。
产业空间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带来资源的使用紧张问题,长三角不断攀升的人工、土地等要素的成本价格,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长三角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制造业集群逐渐由集聚向周边进行扩散[5],例如江、浙、沪、皖的都市圈,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空间扩散需求。城市之间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得周边城市可以利用发达的物流服务带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物流的基础设施影响物流的速度和成本。政府应高质量地开展物流基础性建设,引导仓配资源聚集发展。根据集群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为企业建设更为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综合力更强的物流设施及物流园区,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当产业集聚区逐渐向外扩散的过程中,企业的首要选择是物流发展比较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周边地区政府若要吸引企业向本地区转移,则应加强对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物流的效率和成本受到政策壁垒的影响很大。随着产业集聚的扩散,各个区域都将分布物流基础设施,若每个区域在管理物流方面的政策有所区别,各区域对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政策支持差距过大,将极大地影响物流效率,制约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应降低政策壁垒,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市场环境,创新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构建协同物流圈层,加快推进政府、行业和企业三者之间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升物流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健全绿色物流体系,鼓励绿色运输和新能源货车应用,推广绿色可回收包装,为物流业提供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6]。
物流行业的发展规模会受到服务地域限制,同时会受到市场层次和其辐射范围的影响。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做一些超前的物流产业规划,充分考虑到周边的物流需求和市场的发展需要,规划落实产业集聚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承接区域间中转联运的物流需求能力,使物流资源跨区域流动更加便捷和顺畅。一般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都较大,投入时间较久,因此在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之前一定要科学地规划,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物流设施联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物流联系着产业,也保障着民生。健全应急物流的运输和配送机制,提升大规模物资的紧急组织和调运水平,强化应对疫情突发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依托重点物流企业,建立联保联供机制,加快物流技术装备升级,运用多种运输体系全方位覆盖干线、支线和终端网络,深入发展安全有效、快速通达的高质量应急物流,确保重要物资的有效调度和畅通,全面提升应急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长三角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制造业进行跨境电商提供了国际物流支撑,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的背景下,开拓国际物流新通道、新网络,发展“中欧班列海外云仓”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建立海外云仓,助力长三角制造业外贸开拓覆盖全球的国际业务。与航运企业组建合作联盟,创新多式联运组织形式,提升通关效率。精准把握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重构发展战略新机遇,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引领精益化管理,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产业经济与物流业发展处于相互促进的正向耦合发展模式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但伴随着产业集聚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会出现产业集聚向外扩散的趋势。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交通网络的便捷化,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扩散。为了更好地促进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的扩散进程,周边政府要对物流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扶持和政策保障,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及深度融合,建立高质量的物流体系,助力长三角制造业和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