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斌,王凤伟
骨质疏松症属于与年龄相关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的骨疾病[1],能引发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损伤,增加骨脆性和骨折概率[2]。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进展,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呈逐年升高趋势[3],已逐渐变为危及老年人群健康的一种重要因素,最为常见骨折是股骨粗隆间骨折[4]。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为其治疗常用术式[5],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但术后恢复较慢,甚至少数病人需要长期卧床,引发压疮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生理负担,进而引起不良心理状况,降低术后治疗依从性,导致预后欠佳[6]。研究表明,良好心理弹性有助于减轻不良心理状况,改善生活质量[7]。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术后心理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审核。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予以治疗,其中男45例,女91例;年龄49~71(59.76±5.13)岁;有配偶106例,无配偶30例;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65例,专科及以上33例。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定量CT、定量超声、骨密度等检测确认是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者;符合手术指证,且行手术治疗者;具备外伤史、外旋畸形、压痛、疼痛等临床体征与症状者;术前具有良好髋关节功能者;全身状况好可耐受手术治疗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同意书者;无凝血功能或凝血系统障碍而无法手术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位置骨折者;伴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无法准确描述主诉者;无法独立完成问卷填写者;伴恶性肿瘤;伴重症疾病或者终末期疾病者;中途自愿退出者。
1.3 方法 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即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婚姻状况、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等。其中社会支持水平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估[8],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等方面评估,总分是40分,分值越低则社会支持度越低;<20分是低社会支持水平、20~30分为中等社会支持水平、>30分为高社会支持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是0.864。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9],从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总体健康、生理职能与生理机能等方面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差。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是0.798;以平均数50分作为分界值,即≤50分为生活质量欠佳,>50分为生活质量良好。
质量控制:调查开展之前对调查人员开展统一培训,通过考核之后发放问卷,注意问卷发放之前需告知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结果经双人核对无误之后录入系统。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心理弹性现况。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10],从自强、坚韧、乐观等方面评估,共分为2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0~96分,分值越低,心理弹性越差。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是0.871。②统计对比不同临床资料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C评分。③分析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2.1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现况 本研究共发放136例调查问卷,全部收回,无无效问卷。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A评分(66.63±3.25)分,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现况 单位:分
2.2 不同临床资料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C评分比较 不同年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C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资料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C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自变量赋值 将CD-RISC评分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等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见表3。
表3 自变量赋值
2.4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现况 随着医疗理念转变,医护人员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度逐渐增加[11],尤其是创伤性骨折病人,通过手术治疗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由于机体机能减弱、骨质疏松等多个因素干扰,致使术后康复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病人,需要家属时刻照顾,导致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提高负性情绪发生率[12-13]。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重要保护因素之一,其对于生活质量与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可调控心理状况,有助于病人能更快、更好适应病情,进而改善预后[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CD-RISA评分(66.63±3.25)分,略高于CD-RISC总分值50%,说明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仍需进一步改善。
3.2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提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受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等因素影响,临床可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心理弹性。①女性病人心理弹性现况要低于男性病人,分析原因可能是由女性病人心思更加细腻,遇到应激事件更加敏感,尤其是骨折之后,更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从而心理弹性现况相对欠佳[16]。②合并并发症病人心理弹性要弱于无并发症病人,可能是由于伴并发症者生理负担更重,进而加剧心理负担,最终减弱心理弹性[17]。③高社会支持水平者、有配偶者心理弹性更佳,其原因可能是有配偶者可获取来自配偶鼓励、陪伴,使病人更容易获取充足幸福感,进而降低负性心理发生风险,同时还有助于病人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18],此外,社会支持水平高者可获取来自外界,如朋友、医护人员等关注,可更好释放、减轻压力,进而缓解因心理负担较重引发负性情绪,因此增强心理弹性[19]。④生活质量良好者心理弹性更佳,其原因可能是生活质量良好者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均可得到满足,从而规避因生理、心理方面产生负性情绪,故心理弹性更佳[20-21]。
3.3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的干预措施 ①增强健康宣教有效性,即利用宣传手册、演示文稿(PPT)等多个途径通过简单易懂方式宣讲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因、治疗措施、手术方案、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防治等内容,以保障病人能正确认知疾病,注意在编制宣传手册可结合适当动漫图片作插图做进一步描述,且在讲述期间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术语,采用通俗易懂语言予以宣讲,以确保学历水平较低者能理解宣教内容。②术后密切关注心理状况,由医护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在了解病人恢复效果同时,注意病人心理状况,指导病人掌握放松训练、音乐放松等方式缓解不良心理状态,若有必要可邀请心理医生予以专业化心理疏解。③告知家属多陪伴、多鼓励病人,尤其是告知家属对于病人在术后康复期间良好表现予以及时鼓励,以确保病人积极应对术后康复锻炼。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心理弹性处在中等水平,性别、并发症状况、婚姻状况、学历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为影响心理弹性的独立因素,临床可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以改善心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