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思考

2022-08-26 08:19尹西明苏雅欣李飞王远
科技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范式科技成果

尹西明,苏雅欣,李飞,王远

(1.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2.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3.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4.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

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为我国加快创新发展目标从提高创新能力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大场景。如何更好发挥创新的强大动力,在为社会财富增长、做大“蛋糕”提供高质量创新成果的同时,为区域和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对此,亟须瞄准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使命与多元场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单一经济利益驱动向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的范式转型。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和财富创造的根本驱动力,为一次分配提供更多财富增量。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建设,通过对创新成果的二次分配,精准赋能相对落后产业、地区和社会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共创共益共享的价值创造。最终形成创新活动由人民参与、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范式,更好增进人民福祉,使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更加富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为新时代我国更好建设并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用提出了最新、最重要的目标。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无疑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为我国加快创新发展目标从提高创新能力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大场景。如何更好发挥创新的强大动力,在为社会财富增长、做大“蛋糕”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为区域和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对此,亟须瞄准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使命与多元场景,把握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跃迁机遇,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动因从单一经济利益驱动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驱动转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技术导向向共同富裕场景牵引转型,重构和完善由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治理体系,真正做到创新为了人民、创新依靠人民、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有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存在的突出瓶颈

(一)过度重视短期经济效益驱动,忽视负责任的长期多元价值共创

现有关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理论探讨和管理实践,大多聚焦于如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提高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的商业化成效,本身是受到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技术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技术至上主义左右,甚至被短期经济效益驱动的经济逻辑主导,在缺乏科学论证、缺少实质性伦理审查,甚至缺少对社会环境重大潜在威胁评估的前提下,被少数人的利益或声誉追求所驱使,对未经充分验证和规范治理的新兴颠覆性技术进行转化或应用。这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极易对人文、社会伦理、自然环境乃至全体人民的长期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的螺旋互促,共同构成推动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一经济逻辑唯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默认前提之上,才能真正实现其推动人类进步的使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全球不平等、全球变暖、极端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国内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重大挑战日益凸显,以负责任的理念创造长期多元整合价值,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趋势。

(二)过度重视富裕地区、产业和群体,“虹吸效应”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由于本身具有的周期长、复杂性、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等特征,使得创新成为少数富裕群体、富裕地区和中高端产业的优势乃至“特权”;科技成果转化也往往遵循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而侧重向能够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和经济回报的群体、地区、产业进行转移转化和市场化应用。正因此,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呈现典型的集聚效应和马太效应:虽然短期内能够带动“先富”,但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和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富裕人群、地区和产业则对相对落后的人群、地区和产业形成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虹吸效应”,甚至产生了“逆向补贴”的不良影响,非但不能够有效实现“先富带后富”的目标,还容易对后发地区、产业和金字塔底层人群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损害全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强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对此,国家、组织和个人都首先必须从共同富裕的更高战略视野来审视和引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视成果转化中的责任担当和整合价值创造,从单一的经济逻辑主导思维,向哲学、人文、科技、经济和生态价值整合发展思维转型。

(三)成果转化遵循技术驱动的线性逻辑,缺少面向场景的体系化设计

我国的科技创新长期关注特定技术领域或学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也遵循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市场化应用的传统路径。其本质在于技术驱动,仍局限于链式创新模式,面临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慢等问题,且缺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组织韧性发展需求的精细化任务设计,极易造成科技创新与应用脱节,不但难以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也容易陷入技术轨道锁定和“创新者的悖论”,制约从创新追赶向创新引领的转型步伐。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面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社会民生领域的重大战略性目标,仅采用瞄准单一技术领域或需求的科技创新模式,难以满足国家、区域、产业和组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综合性战略需求,需要重视和把握场景驱动的创新,充分发挥场景与技术双轮驱动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范式升级,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场景驱动型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一)场景驱动型创新范式的内涵

场景驱动型创新(Context-Driven Innovation)是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变革的重要方向。这一新兴范式突破并超越传统创新理论与范式的局限性,强调整体观和系统观,顺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包括科技强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双碳”目标等多元场景对科技创新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场景驱动型创新的核心内涵包括场景、战略、技术、需求四大要素,即依托场景,坚持使命引领和战略导向,推动技术、市场和创新要素的协同整合共融和多元化应用。这既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等特定领域或场景,进而实现更大价值的过程,也是基于共同富裕等社会民生发展未来趋势与愿景需求,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创造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新模式乃至开辟新市场、新领域的过程。

(二)场景驱动型创新的突出特征

场景驱动型创新是传统创新范式在新发展阶段的深化和升华,突出强调战略牵引、场景建构与场景任务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出引领性、战略性、多样性、精准性、整合性、强韧性等特征。

引领性,即不再简单聚焦于新技术的转移转化与应用和市场需求的挖掘刺激与创造,转而致力于通过洞见趋势,把握和创造未来,实现对科技创新体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的重构。尤其是老龄化、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等事关共同富裕的重大趋势,不但对创新提出多元挑战,也为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引领性机遇。

战略性,即瞄准重要核心场景和重大关键性需求,明确重点任务和关键抓手,构建解决方案,打造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场景往往会引发重大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创新技术成果应用模式,催生全新的技术和产业赛道,乃至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例如,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场景和重大需求,为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应用、数字金融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短视频技术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中创造了新的场景。

多样性,体现为不同时期、区域、维度的场景在着眼点、核心需求、瓶颈问题、参与主体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强调场景构建、任务设计、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放大优势,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持续性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精准性,指场景驱动创新模式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范式变革。其底层逻辑在于,海量数据构成场景,数字技术支撑场景分析、问题识别和任务设计,以此实现对场景中多元主体复杂需求的精确定位和生动模拟,促使场景匹配和成果转化更加精准高效,能够极大地降低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更精准的为后发地区、产业和社会群体赋能。

整合性,体现为创新要素的集成、主体的汇聚、动因的融合和领域的融合,是传统创新范式中整合思维和生态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延续与发展。

强韧性,强调在使命、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下,迎难而上、直面冲击、抢抓机遇的动态能力,更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复杂多变、模糊不定的创新情境特征,也更符合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实现的现实要求。

三、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逻辑

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内核不同于以往技术驱动的范式,首先要符合使命驱动的创新理念。使命驱动的创新强调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为牵引,而共同富裕场景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要求瞄准重大社会发展民生领域的重大复杂性、综合性场景,加强场景建设和多元细分场景的创新任务设计,从而实现对现有技术成果的组合性、创新性应用;或者围绕场景的特定需求,对现有成果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乃至降维处理,实现“够用”和“好用”的效果。而对于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的场景需求,则需要根据场景中涌现的痛点难点,提炼科学问题,进而引导科学研究和创新突破,最终再针对性地应用于特定场景,实现技术、场景和创新成果的深度融合,精准赋能场景中的主体创新能力提升和内生发展成效提升。

此外,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范式嵌入了负责任创新和包容性创新的理念。负责任创新和包容性创新理念均强调创新不但要解决经济问题和创造财富总量,更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负责任应用,为金字塔底层人群(BOP)带来更多的福祉,实现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创新资源禀赋薄弱、创新生态尚未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机制失灵、科技成果应用风险预警治理能力不足的欠发达地区、落后产业和金字塔底层人群,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更需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多元社会资本支持、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模式,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有效防范科技成果应用失范和潜在的社会、生态环境风险。

此外,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实现多元主体、多元技术和多元市场的整合式创新,不但能够有效实现“先富带后富”的社会目标,还能够发挥“木桶效应”对反向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提供积极价值。也即后发地区、落后产业和金字塔底层人群(BOP)在满足自身内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超大规模新增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为企业和公共部门完善创新与治理体系提供新引擎,从而反哺和加速发达地区、高端产业和富裕人群的创新速度。甚至乡村振兴、BOP市场涌现出的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会在某些领域和场景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持久的生命力,倒逼城市、高端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创新与成果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向着“促进美好生活、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方向发展。

四、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思考

场景驱动创新的过程一般包括场景构建、问题识别、场景任务设计和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这一范式超越传统的先创造后转化的线性逻辑,能够以场景为载体,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在创新全过程的高度融合,以及吸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和人才链多元主体和全要素协同高效参与场景问题解决,因而能够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价值,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多元重大场景的驱动作用,实现战略、人才、技术、需求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以及“沿途下蛋”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应用,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和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建设,为更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一次分配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更多财富增量

科技创新不仅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掌握科技命脉、增强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财富创造的最重要源泉,是助力我国加快经济强国建设、实现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最根本的保障。富裕以及共同富裕,其核心和基础性动力在于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强化创新与创富的互联互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价值变现、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和创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这也将是未来我国统筹推进创新驱动科技强国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深层次议题。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目标也应从追求个体、企业和产业、区域、国家自身的能力提升,转为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强国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一是要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对一次分配中社会财富增量的创造价值,发挥共同富裕场景下尚未开发的金字塔底层消费市场和尚未开发的人才资本红利。二是要注重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产业形成良性互促的新发展模式。三是需要制定不同于发达地区、高端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创新政策,出台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系列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为共同富裕提供持久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二)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通过科技成果二次分配精准赋能后发地区、中低端产业和金字塔底层群体内生发展能力

共同富裕场景驱动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范式变革要直面传统范式下所产生的对后发地区、中低端产业和金字塔底层人群创新发展的“虹吸效应”问题,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移支付体系建设。参考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举国体制探索经验,依托现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区域中心,建设面向共同富裕的全国统一、区域差异化协同的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平台和体系,引导支持市场化力量和中介机构开发共同富裕场景下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发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化平台对识别共同富裕多元场景中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精准匹配科技成果和创新需求的价值。同时在原有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科技人才对口支援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更加重视面向共同富裕场景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职业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将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统一于共同富裕的重大场景中。如此一来,通过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一方面为存量科技成果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加海量的应用市场。另一方面精准赋能后发地区、中低端产业和金字塔底层群体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背后的创新能力不均衡问题提供新的突破口,促进跨区域、跨产业和跨社群的协同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公平、短期和长期价值创造的整合。

(三)探索多元社会主体和全体人民参与、创新成果全民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科技成果转化如果仅仅由企业家、科学家和政府推动,以市场和效率为驱动力量,很难摆脱短期逐利驱动和技术至上主义的困扰,也难以扭转后发地区、弱势群体的科技成果共享权益被蚕食乃至挤出的趋势,更难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创新的积极性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

未来,国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继续以惠民、全民共享为根本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引导支持多元社会主体和资本参与,培育公益性与商业性并重的共益企业家和共益性数字平台,建设和完善面向共同富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地”。通过共益企业、共益平台、共益中介等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新模式,探索多元社会主体和全体人民参与、创新成果全民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形成创新为了人民、创新活动依靠人民参与、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科技创新范式,最大程度地释放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

图为“乌镇之光”超算中心。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供图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范式科技成果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