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少东
(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重庆 401120)
落实未成年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本研究以新时代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为基础,从劳动教育的思想渊源出发,结合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对一到九年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性的构建,探索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评价实施措施,以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
教育部2020年7月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对劳动意识的内在自觉、劳动情感的自主生发和对劳动价值的自主构建[2]。结合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面向一到九年级学生开展的,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优秀劳动精神品质、掌握一定劳动能力的育人活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思路,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总体目标,体现着劳动的知情意行各个要素的辩证有机统一,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切实加强推进劳动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指明了正确方向与科学路径。
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被认为是评价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具体生活实践在日常活动中的客观反映。赵雨佳等人认为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会成为劳动教育发展的“方向盘”[3]。刘金松认为评价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其服务于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即评价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结合学者对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从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角度确立标准认为,劳动的“知、情、意、行”是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
因此,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由劳动观念、劳动品格、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创新创造5个方面组成。其释义为:第一方面指学生思想上对于劳动的感官,内心对劳动本质的看法和认知;第二个方面指学生在生活化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与素养,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和实践特性[5];第三个方面指学生通过长期劳动形成的身体本能、意识本能和自主化行动方式;第四个方面指不同潜质的学生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生活生产活动的总和;第五个方面指学生在其他4个维度的支配下,在现实与未来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创新创造性的劳动。此评价标准适用于学校、家庭、社会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当中的劳动教育整体水平。
通过Nvivo12软件对浏览文献资料中的模糊概念进行编码形成节点,然后针对已有的清晰概念形成节点后编码建立由劳动教育评价初始模型中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等5个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初始结构模型(见表1),此评价模型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表1 三级指标编码统计表
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和具体性等原则,依据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在问卷编制以及整体完善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此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咨询法,形成了初步的指标认可度(见表2、表3)。结合专家的反馈意见和提出的建议,经过多次修改指标,使二级和三级指标得到了很好的认可。在此前提下对专家进行第三轮的调查,所有指标均与专家达成一致,并最终拟定了涵盖5个潜在变量指标、25个观测变量指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与此同时,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分析,将相关指标进行一定的处理。
表2 第一轮指标认可度统计(N=14)
表3 第二轮指标认可度统计(N=14)
表4 三级指标体系(初拟)
本研究通过SPSS23.0软件,主要采用内在信度中的Cronbach’sα系数和CITC值两种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验证。经测得CITC值和Cronbach’sα系数(见表5)。参考吴明隆[6]的研究结果:认为信度系数只有不小于0.7时可靠性良好,所以目前得出问卷中各数据的信度较佳,而且每个指标所得到的CITC值都大于0.5,变量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8,表明当前数据总体的信度水平较高,问卷具有基本的可行性。因此,收集到的数据与检测得出的结论比较契合,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表5 CITC值和Cronbach’s α系数表
采用发展性评价、生长型评价、形成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对道德观念、精神品格等指标进行质性评价;采用整体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对习惯态度指标进行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能力技能、自我实现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劳动教育的发展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将劳动清单目标任务分为知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相对应的清单内容可以从劳动自理、劳动自立、劳动自觉、劳动自强等方面展开。在评价指标结构上,劳动教育作为核心一级指标,以道德观念、精神品格、习惯态度、能力技能、自我实现五个二级指标“一根红线穿到底,各个学段写春秋”贯穿不同年龄阶段,体现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相关内容,形成九年一贯的有机衔接,高段以低段目标和内容要求为基础。
经过Nvivo12质性研究、专家调查和实证分析,构建了包括5个潜在变量、25个观测变量以及包括劳动清单在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不仅能够将劳动教育评价理论应用于新时代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而且能够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奠定坚实的路径基础。
在实际操作运用中要定性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在具体形式上要灵活、多样、科学;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坚持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对主观指标的评价,也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使用评价工具、量表等手段,以实现提高主观评价准确性的目标;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监测要体现动态过程,从而有效考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1.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了解初中学生劳动倾向
国内一些家长对孩子未来职业认识具有单一性,导致社会行业劳动力不均衡。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却不愿意从事技术类工作,例如,机械修理、挖掘机操作。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关注和引导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针对学生进行本土化、适龄化改造,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帮助中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和专业目标,并提早规划和准备,从而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获得未来职业成功与生涯幸福。
2.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劳动价值水平
学生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搭建起心智模式指导劳动实践的“脚手架”,大人应帮助孩子认识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潜力,学习与实践的任务逐渐由大人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撤去支架。通过目标引导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能使自己从事更高劳动认知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予以积极反馈,使学生劳动综合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得到发展。
3.有针对性地制定“劳动处方”解决突出问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文化水平等差异,对于同一种评价指标在学生中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塑造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时间段,针对当下社会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攀比炫富、嫌贫爱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蔑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梦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不健康的突出问题,要为少年儿童劳动教育“把好脉”。有针对性地“开处方”,即针对个人情况确定评价目标,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劳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度,使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性劳动教育方案。
4.评价应体现包容性、注重增值性
应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导向,根据该阶段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和家庭、学校具体环境,体现评价标准的包容性,采取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从综合性、整体性的角度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适当淡化评价的技术性倾向,简化评价指标,评价机制应贴近生活化,让多方主体参与劳动教育评价,采用多元多维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把好劳动教育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