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介助老人的包容性座椅设计研究*

2022-08-26 09:58张婉玉
林产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包容性座椅能力

张婉玉 陈 宇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介助老人是指身体由于生病或者生理性自然老化,需要依靠拐杖、扶手、轮椅及其他升降设计或设备完善生活需求的老人[1]。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与深度老龄化相叠加的阶段[2],介助老人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3]。受到身体、心理等情况影响,介助老人对座椅具有独特的需求,但在心理上又抗拒特殊化设计。因此,针对介助老人对于座椅的差异化需求与市场的现存短板,如何在满足介助老人使用需求的同时保护其自尊成为设计重点[4-9],而包容性设计可为介助老人座椅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10-15]。

本研究以包容性设计为指导理念,在深入分析介助老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意识特性等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挖掘介助老人的座椅需求,建立介助老人座椅使用干预模型,进行介助老人座椅的包容性设计赋能,提出针对介助老人座椅的包容性设计策略,为座椅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满足介助老人的美好生活需求。

1 介助老人座椅需求分析

不同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场所,介助老人行为持续的时长与行为中的家具使用频率成正比。通过整理调研信息可知,介助老人主要活动为吃饭、锻炼、睡觉、玩耍等[16],主要集中在饭厅、客厅、卧室等场所,可视为介助老人的主要活动空间。在此空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家具为介助老人床、座椅、沙发,而座椅的使用频率最高,因此选择座椅为设计对象,进行包容性设计探索。

1.1 安全需求

安全是所有设计的前提,特别是对于介助老人而言,安全应贯穿于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其多样化的生理条件。介助老人对座椅安全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对身体的安全保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呵护。

在身体安全方面,介助老人的知觉和感觉通常在60~65岁退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听觉和视觉[17]。随着介助老人年龄的增长,听觉和视觉不断退化,其他重要感官也逐渐出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介助老人对周边环境的物理接触和对社会信息的反应能力,如图1所示。由于介助老人对信号的接收反应变缓,因此应在座椅设计中注意加强危险信号的表达,以居家生活的物理环境为设计场域,以色彩符号或者其他简洁易懂的设计方式来帮助介助老人注意识别信息,进行感官提示设计。

图1 介助老人感知觉特征Fig.1 Mediating sensory and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eople

在精神安全层面,由于行动不便,介助老人的日常出行及其与外界的沟通链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其生活半径以家庭、社区为中心,辐射范围小、距离短,导致其社交圈子以家庭、社区社团为主要形式,无法参与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易产生守旧、惧老等多种心理情绪,如图2所示。因此,介助老人非常希望获得亲情和友情,渴望情感交流和沟通。

图2 介助老人心理情感分析Fig.2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analysis of the device-aided elderly

1.2 适体需求

尺度是衡量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介助老人的身心素质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退化,身体器官生理性衰退、身体抗病能力减弱[18],并且呈现出与年龄变化正相关的趋势,即年龄越大的介助老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更快[19]。但不同于一般老年群体的是受限于身体情况影响,介助老人的坐立时间较长,日常生活需要依靠升降设计或设备加以辅助,其主要生活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力影响,坐立与起身的微小动作对于介助老人而言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座椅的尺寸是否合身、体验是否舒适,对介助老人生活幸福感会产生重要影响。

如图3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介助老人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合理尺寸与介助老人使用座椅有着直接的关系,要适合介助老人逐渐弱化的身体机能与动态变化的身体状况,尤其应考虑介助老人脊椎、腰部不灵活的因素,座椅的高度不能过低,否则易造成坐起困难,增加使用风险。

图3 人体尺寸变化图Fig.3 Diagram of body size variation

1.3 创新性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市场上大部分座椅仍主要以普通大众为目标客群,缺乏针对介助老人的相关座椅。由于介助老人座椅的生产成本较高,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价也相对偏高,市场销售中仍以大销量、低成本的大众座椅为主要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介助老人座椅品类少、迭代慢、创意不足等产业问题。

除此之外,市场上大部分座椅都是通过功能的叠加与材质的变化来满足介助老人的基本需求,强化了介助老人弱小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产品的美观性,并且影响其他人群使用,降低了座椅的包容性。很多座椅在材质方面也未能结合介助老人使用特点,如使用寿命较短的塑料材质、操作方式不符合人体工学、存在容易滋生细菌的卫生问题等,不利于介助老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应从造型、功能、交互、类型等方面实现对介助老人座椅的创新设计。

1.4 智能化需求

受经济情况与家庭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介助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分为专人辅助型与自由活动型两类。专人辅助型即由保姆、护工等专业的介护人员进行长时期的陪护[20-21],又分为居家陪护与日间陪护,适用于家庭成员无法照护且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专人辅助能及时、专业、高效地满足介助老人的实时需要,并且可以辅助介助老人进行专业的肌体康复锻炼,实现养护结合;而可以自主对介助老人进行照护的家庭则无需另请专人辅助,更加贴心亲切。

由于介助老人行动不便以及护工人员的照护需求,需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来使用座椅。为提高生活便利程度,在介助老人座椅中融入智能特性,通过手机、智能遥控器、智能按钮等设备,将座椅与控制器、执行装置、传动装置、传感器相结合,融入整个家居环境的智能系统,可改变座椅的单一功能,增加座椅的交互性,提高座椅的智能化水平。

2 介助老人座椅包容性干预模型

为充分满足介助老人的座椅使用需求、提升介助老人座椅的包容性,应结合居家康养这一产品使用场域,识别介助老人的能力退化程度,模拟出座椅与介助老人、使用场景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介助老人座椅的包容性干预模型。通过提升介助老人对于座椅能力的供给,降低座椅的使用能力需求,重塑介助老人与座椅的关系,最终实现介助老人形象的更新,从产品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实现座椅的包容性创新。

图4 介助老人座椅使用干预模型Fig.4 Furniture use intervention model for the deviceaided elderly

2.1 提升介助老人能力供给

提升介助老人的能力供给是通过提升和聚合介助老人的能力来匹配设计的能力需求,强化介助老人的认知训练来提升和保持其认知能力,实现产能协作来提升介助老人解决问题的合力。

由于介助老人和其他正常老人相比较脆弱,在使用座椅时受阻几率较大,但是过分特殊化设计的座椅容易伤害介助老人的心理情感,为提升产品的包容性,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提升座椅空间供给能力,由于介助老人的生活场域主要集中在客厅和卧室,客厅的面积较大而卧室的空间相对较小,为避免压缩生活区域,座椅不宜过大;二是提升座椅技术供给能力,除传统的承重功能之外,介助老人的座椅可以结合智能能力;三是提升座椅产业供给能力,综合产业发展资源,保持介助老人座椅行业的发展张力。

2.2 降低座椅使用能力需求

降低设计能力需求可有效提升产品的包容性,通过设计改变、触发、适配更加广泛的用户能力。 就介助老人座椅而言,设计人员在进行座椅设计时应确定设计要包容的群体,了解介助老人的能力特征,发现其潜在的能力差距和意识差距,甚至动机差距,更深入地研究流程、系统和产品,研究处于弱势地位的介助老人人群的能力供给, 进而基于人机工程学将产品的能力、需求设定在最低能力供给之下。

在增加智能化系统时,应深入探究介助老人对于现代化座椅的操作灵活程度与需求的延伸程度,操作口令或者产品交互的底层逻辑应围绕介助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在弱化产品使用能力限制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的使用效力,在满足介助老人座椅使用需求的同时不影响、不改变其他人群的正常使用,从而提升座椅的包容性。

2.3 重建座椅与人交互关系

包容性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要和能力,从身体、认知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充分学习、了解并考虑使用者的行为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承认个体差异、个体缺陷、个人偏见的同时,体现设计的个人与社会特征,充分彰显设计的人本思想。

家具是影响空间的重要因素。座椅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介助老人而言意义更甚。人性化的座椅设计能带给使用者贴心的感受,介助老人的座椅应从色彩、材质、交互上充分尊重介助老人的使用需求,提升座椅的使用体验。

2.4 创新介助老人身份认同

从“人与物”——即“介助老人与座椅”关系这一策略聚焦于打破设计对介助老人能动性的限制,重置设计服务介助老人用户和设计规训介助老人行为这两种单向的影响关系,在设计和用户之间建立协作和对抗的双向关系[22]。

在传统概念上,介助老人容易被贴上“因循守旧”等标签。人们对于介助老人的固有刻板印象会导致介助老人被过分特殊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其正常生活。由于关注度低、相关研究较少,介助老人成为被新媒体浪潮边缘化的数字弱势群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助老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由于居家养老模式与日常生活场域影响[23],介助老人尝试通过互联网连结自己的社会网络,增加与外界的链接。提升座椅的包容性,创设一种相对平和、平等的社会氛围, 重塑介助老人的社会形象,创新介助老人的身份认同,能帮助介助老人增强自信心,提升生活幸福感。

3 介助老人座椅的模块化包容性设计方法

为满足介助老人的座椅使用需求,结合包容性干预模型,从安全模块化、适体模块化、创新模块化、智能模块化等四个部分探索提高介助老人座椅包容性的介助老人模块化包容性设计方法。

3.1 安全模块化

以座椅的安全性为设计基础,在保障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对座椅的结构进行阶梯性组合,构件通过橡皮套固定,从坐落起居、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环状考量,深入满足介助老人的座椅需求。

由于介助老人的身体状况差异,不同的介助程度对于座椅的包容性需求有所变化,因此包容性座椅模块化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从模块化设计的角度进行座椅的创新设计。在进行面向介助老人的座椅模块化设计时,可从分析和设计多功能或者多形式的产品出发,通过模块可拆卸、模块轻量化、模块通用化等方式,将座椅通过一定的规律与规则进行以功能或者样板模块为区分点的分割,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可单独或分组合对这些模块进行使用,即可以构成不同的全新座椅,可实现通过单件座椅的投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一物多用”[24]。

3.2 适体模块化

以人机工程学为理论支撑,从座椅扶手、座椅靠背、座椅椅面、座椅支撑腿等多个部分进行结构调节设计,通过建立介助老人站姿、坐姿、卧姿等不同身形数据库,模拟介助老人在不同动态下的数据尺度变化,通过组合容易移动所有的部件,便于设计尺寸更好地贴合其使用需求。

由于介助老人核心肌群力量薄弱,为避免介助老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情况,座椅应避免需要折叠、不便调节等情况。若有必要,调节装置应设计到介助老人成功落座后能轻松触摸的位置以及方便调节的方式,尽可能避免介助老人在坐下与起身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降低对于介助老人的产品使用能力需求。

3.3 创新模块化

在创新产品设计上,对座椅的传统功能进行反思和提升,从3D打印、智能化制造技术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充分考量。

与此同时,在造型设计、颜色选择、材料供应等多个方面实现对介助老人座椅的创意设计,改变老旧保守的座椅形象。

3.4 智能模块化

介助老人座椅的多功能设计除了具备介助老人生活环境这一基本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还应具备一定的时间延展性与空间的可转换性,以便更好地增加介助老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增加室内空间的舒适感[25-27]。通过座椅连接APP、座椅通电等功能设计,提高座椅使用的便利程度,提升座椅的智能化程度。

4 介助老人座椅包容性设计实践

4.1 介助老人座椅需求聚焦

通过统计、分析调研样本,筛选出介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座椅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

表1 座椅痛点调研结果Tab. 1 Research results of seat pain points

4.2 介助老人座椅设计构思

为满足介助老人对于座椅的使用需求,运用模块化包容性设计方法从包容性设计的四个方面提升介助老人座椅的包容性。

由于介助老人对于情感交流与沟通的渴望,以及对于危险信号的接受速度变化,在座椅细节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结构、材质与色彩等因素,以柔软舒适的材质、温柔大气的颜色来增强介助老人对于座椅的信任感、依赖感,从而提升介助老人的幸福感,重建介助老人与座椅的存续关系。

座椅不仅是介助老人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传递其生活细节、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如融入科学技术的方式,能让介助老人充分感受到个人对于全新时代的参与度,能激励介助老人以更加积极的面貌走出家门,迎接美好生活。

根据以上介助老人座椅的座椅能力干预模型对介助老人的需求层次分析,确定需求的优先层级顺序,得到介助老人座椅最终需求表(表2),从而指导介助老人座椅的设计过程。

表2 介助老人座椅最终需求Tab.2 Final demands of seat for the device-aided elderly

4.3 设计过程

4.3.1 草图设计

根据对于介助老人座椅需求的总结,通过对座椅设计元素的提取与推演变形,设计了一款具有较高包容性的座椅产品,对面向介助老人座椅的类型进行了一定创新,设计草图如图5所示。

图5 设计草图Fig.5 Design sketch

由于介助老人腿脚不便,下半身腿部力量由于肢体劳损、感应力低等情况处于休养状态,整体力量较低,核心肌群力量较弱;而手臂由于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其力量较强。针对这一身体特性,座椅在满足承重的基本功能之外,应能辅助介助老人下半身腿部力量的使用,尤其是在长期久坐之后的起身困难问题,成为影响其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一环。

针对介助老人腿部不便的问题,为避免对座椅的外部造型和结构进行大幅改动,通过对凳面进行细节设计,帮助介助老人更加便利、轻松地起身,使得座椅既符合介助老人的实际使用需求,又能满足其他正常人群的入座需求,增强座椅的包容性。

为减少介助老人坐下后起身的频率,可在座椅旁边增加多功能布袋,并可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更换为可以放下平板电脑大小的可折叠支撑面板,帮助收纳老人的必要用品,在增加座椅功能的同时降低风险。

4.3.2 产品细节展示

以介助老人生理要素和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为设计出发点,为避免其不愿使用的情况发生,介助老人座椅的产品外部细节设计应实现功能性、美观性、情感性、理性等多元一体。除必要的功能以及简易的操作方式,还应符合介助老人的内在审美认同,让他们愿意使用、舒适享用,形成内部驱动力。

在提升介助老人能力供给方面,座椅凳面的起落功能可以很好地贴合介助老人腿部力量薄弱的特性,通过按钮来调节凳面高度,方便久坐的老人轻松起身,贴合其使用需求。

在降低座椅使用能力需求方面,由于座椅凳面可以升降,降低了介助老人在起身过程中的难度,并且只需操作按钮即可实现,而无需复杂操作,实用便捷;旁边设置的置物袋可在量产过程中与桌面相置换,在增加了桌面置物功能的同时又减少了介助老人频繁起身的需求,提高安全系数。

在重建座椅与人交互关系层面,在为介助老人设计座椅时应追求美观大方、朴实得体,以简洁性、实用性为原则,注重座椅的亲和程度。应尽量避免给介助老人带来惯性抵触情绪,避免过于冷漠与疏离,应了解介助老人由于信息识别能力下降和视觉退化、腿部力量减弱等多种特殊情况,更好地适应多种用户人群的使用需求。

考虑到不同色彩带来的审美感知差异,在进行色彩选择时应避免过于深灰、深层的颜色带来的距离感,应选择高明度、低饱和度、高纯度的色彩进行搭配,同时可以设计多个色彩方案,更大范围地满足不同介助老人的需求,符合介助老人的审美认知。

图6 座凳面升降对比Fig.6 Bench surface lifting contrast

图7 座椅使用场景Fig.7 Seat usage scenarios

在创新介助老人身份认同层面,在传统座椅基本架构的基础之上进行部分细节创新,应避免过于特殊化的设计,其外观、色彩等设计应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群,这可以提升产品的受众包容程度;按钮的设计有效融合了科技元素,但又避免了过度科技化带来的冷酷感,能提升介助老人的生活掌控感与幸福感。

5 结语

以座椅的包容性设计理念为指导,进行介助老人需求分析与包容性设计方法探索,实现针对介助老人的包容性座椅创新设计,符合设计“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介助老人座椅设计流程,提高了座椅设计效率,从寿命的长度、精神的厚度、生活的丰度来提高生活的质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介助老人座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主要针对介助老人进行用户调研,后续研究将扩大范围,针对更广泛的老年人群,探索适应老年人群的家具设计方法。

猜你喜欢
包容性座椅能力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