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奥 秦光远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林业发展的新兴业态,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战略背景下,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大胆实践探索、学界关注研究,形成了森林康养发展的良好氛围。森林康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学术研究日渐丰富[1-4],不仅总结了已有研究的积极进展,也为今后研究指明了方向。森林康养是集林业、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有助于增强森林多种功能、激发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转型升级,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3]。
虽然我国森林康养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各地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超前于理论研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难以跳出既有经验的藩篱,导致森林康养产业在发展规划、商业模式、市场定位、产品供给等方面面临挑战[5]。从数量看,森林康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周毅嵘等[1]利用知识图谱法,选择2015—2021年发表的与森林康养相关的69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康养服务提升、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与开发潜力等角度对森林康养相关研究做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国内森林康养产业规模偏小、服务内容和项目单一,不少研究仍停留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前沿性研究仍显匮乏。高玉娟等[6]以知网数据库中471篇森林康养相关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虽然相关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研究的空间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同时专业作者数量仍显不足[6]。
森林康养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李享等[2]以携程旅行网2016—2020年45家森林康养基地的13 952条评价作为数据源,采用P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基地各方面建设的关注度有差异,围绕森林、爬山、空气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其他方面则较少评论[2]。侯英慧等[7]系统梳理了日本森林康养在1951—2021年间的25项森林康养相关政策,并指出政策变化表现出因应时代和公众需要的即时性和对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政策演变呈现“被动促进森林旅游发展-主动建立森林旅游相关体系-积极推动森林浴探索和推广-重视森林康养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变化规律。对于我国政府从政策角度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邓三龙[8]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森林康养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森林康养发展的“一个中心、四种途径”模式,并对森林康养发展未来方向做出讨论。李济任等[9]利用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刘拓等[10]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森林康养发展思路和方向进行了研究。李梓雯等[11]对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产品及其发展思路进行分析。谢一帆等[3-4]详细分析了森林康养基地的供给产品特征,发现康养基地所供给的产品存在地区、规模及运营主体的显著异质性,不同类型产品组合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有助于提升基地的经营绩效。同时,从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和基地的角度,系统考察了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金融素养特征。
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对于为什么发展森林康养及如何发展森林康养仍存在较多的争论[12-15],发展森林康养的载体也拓展的更为广泛[16-18]。宋维明[12]系统论证了发展森林康养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张洋等[14]系统分析了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供需前景,刘雁琪等[15]分析了国家公园开展森林康养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夏邵刚等[17]以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例,研究了森林公园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宋维明等[18]以七里坪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分析了森林康养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逻辑。不仅如此,森林康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更多使命,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背景下,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19-23]。席月[22]从森林康养的意义、起源和现状切入,讨论了生态文化嵌入森林康养的可行思路,并针对当前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张林顺[23]指出,森林康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业态。从研究方法看,量化研究方法日渐增多,白翠玲等[24]采用SWOT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太行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沈文等[25]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讨论了森林康养基地游客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对进一步提高森林康养基地游客消费意愿提出对策建议。
目前,由于数据缺乏,鲜有文献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绩效进行量化分析,特别是从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的视角,研究企业家风险认知对康养基地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森林康养基地经营发展的调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风险认知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提供一定支撑,丰富关于森林康养基地的量化研究。
如表1所示,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呈现明显的分化特征,仅有1名受访企业家为风险中性,有15名受访企业家为风险偏好型,占比为19.5%,而61名受访企业家为风险厌恶型,占比高达79.2%。可见,近八成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为风险厌恶型。企业家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至关重要,对风险的厌恶虽然会带来稳健的行为,但同时也会阻碍创新和开拓。相比之下,后者对整个康养产业的发展可能更为重要。从性别看,康养基地企业家以男性为主,占比高达76.6%。在男性企业家内部,有76.3%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厌恶型,有22.0%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偏好型。在女性企业家内部,有88.9%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厌恶型,11.1%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偏好型。
表1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和工作经历的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认知Tab.1 Risk perception of entrepreneurs in health care base with different gender, marital status and work experience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企业家占比较大,未婚企业家全部为风险厌恶型。虽然没有家庭关系的约束,但这些企业家仍然厌恶风险,反映了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从经营的角度,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高不确定性导致多数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偏向于厌恶型。从工作经历看,有林业、旅游或医疗保健相关从业经历的基地企业家占比较小,仅占22.1%,说明近八成的基地企业家没有相关工作经历。
表2 不同教育水平的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认知Tab.2 Risk perception of entrepreneurs in health care base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从基地企业家教育水平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占据多数,约占84.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高教育水平的企业家对于森林康养新业态的认同感更强,即便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也更愿意尝试和探索,也从侧面反映了基地企业家对森林康养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
使用康养基地收入作为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依据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进行区分,绘制其核密度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与风险偏好型企业家的经营绩效相比,风险厌恶型企业家的经营绩效更分散,而处在中间水平的占据多数。从核密度图的形状来看,风险偏好型企业家经营康养基地的收入相对集中,且呈现右偏特征,反映了风险偏好型企业家经营康养基地获得较高收入水平的概率更大。
图1 不同风险类型康养基地企业家经营康养基地的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密度图Fig.1 Kdensity char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s in health care bases with different risk types
基于前述分析,本部分将对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与康养基地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本次调查获得数据为截面数据,被解释变量为康养基地的经营绩效,是连续变量,故使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将模型设定为式(1)。
式中:被解释变量Perfi为基地经营绩效;解释变量Riski为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Xi表示控制变量;εi为误差项,用来控制遗漏变量,下标i代表基地。如果β1显著,说明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确实会对康养基地的绩效产生影响。
对模型(1)涉及的关键变量进行说明如下。
被解释变量:经营绩效Perf。本文定义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经营收入(performance)。调查问卷有“2019年,本基地实现总收入为多少万元”“其中,康养项目收入为多少万元”的问题,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因此,本文定义企业经营绩效为基地的营业收入(Inco)、康养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Prop)。
解释变量:康养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Risk。本文定义核心解释变量为风险态度(Risk),对于康养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分为风险偏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三类。
控制变量X。为了估计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考虑,选择一系列有可能影响康养基地经营绩效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康养基地企业家特征变量和森林康养基地特征变量。其中,前者包括康养基地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历;后者包括基地规模(从员工数量衡量)、投资额、运营主体、客房住宿价格和拥有产品数量。变量定义详见表3。
表3 变量定义及说明Tab.3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自对森林康养基地经营发展情况的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4月至8月,调查对象涉及全国范围内77家森林康养基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地的基本情况、基地的产品类型、基地2018年和2019年的经营状况、企业家特征等。本文选取这77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以相关数据作为本研究的基准数据。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4。
表4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ain variables
分别以康养基地收入和康养收入占比作为因变量,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列(1)、(2)、(3)是以康养基地收入的对数值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分别是仅对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进行回归、对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及其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全部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列(4)、(5)、(6)是以康养收入占基地收入的比重为因变量进行三组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对基地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考虑更多控制因素之后的实证结果发现,当前样本无法有效证明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其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而在不控制康养基地特征变量时的回归结果发现,基地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其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与风险中性的企业家相比,不论是厌恶风险还是偏好风险,对其经营绩效均具有消极影响。
表5 实证结果(1)Tab.5 Empirical results (1)
(续表5)
由于本研究使用的康养基地样本仅有77个,持风险中性的企业家仅有1家,作为参照组来进行实证分析可能导致结果失准。为了尽可能得到准确的估计结果,考虑将持风险中性态度的企业家样本删除,以风险厌恶型企业家样本为参照组进行再次回归,回归的基本逻辑保持不变,结果如表6所示。与风险厌恶型基地企业家相比,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对基地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影响,无论是以基地收入衡量经营绩效,还是以康养收入占基地收入的比例衡量经营绩效,这一结果均具有稳健性,且与前文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具有风险偏好的态度,能够更好地激发其作为企业家的企业家才能,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利用新颖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康养收入和基地总收入的同步增长。
表6 实证结果(2)Tab.6 Empirical results (2)
(续表6)
对前述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包括以下方面:
1)在开展调查期间全国范围内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并不多,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及部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会等启动审批并认定了一部分森林康养基地,数量非常有限,调查难度较大。受限于样本数量偏少,本文实证结果的可靠性缺乏丰富的稳健性检验支撑,而且风险中性的基地企业家样本仅有一个,作为参照组的基本条件和科学性并不充分,导致使用77家样本进行估计的结果并不理想。剔除这一样本之后,再进行回归的结果相对更稳健,显示了使用风险厌恶型的企业家群体作为参照组,更具有参照性和比较差异性。
2)实证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型基地企业家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经营绩效。但调查样本却发现持风险偏好态度的基地企业家占比不足两成。对于森林康养而言,产品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风险偏好型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意识更强,通过提供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改善绩效。然而,由于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业态引入中国并不久,如何开发森林康养产品来构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对多数康养基地企业家而言,理念、思考、知识和行动的准备似乎并不充足,不少基地是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下被动上马,这种情况下的基地企业家往往偏于保守,相对厌恶风险,创新既可能带来收益的增长也可能带来损失的增加。加之研究的滞后,不少基地企业家选择了偏保守的经营策略。从这个角度看,本研究对基地企业家的经营具有一定启发性,积极开发新产品对康养基地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3)关于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的相关研究仍显匮乏,不论是从基地企业家的角度,还是从基地经营发展本身,以及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设计等,都亟需加强研究,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知识积累、理论指引和决策支持。
基于全国77家森林康养基地经营发展的调研数据,本文分析了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风险态度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总体呈现风险厌恶的特点,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占比不足两成。森林康养基地企业家中,男性占比高达76.6%,其中有76.3%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厌恶型。在女性企业家内部,有88.9%的企业家属于风险厌恶型。未婚的企业家全部为风险厌恶型。有林业、旅游或医疗保健相关从业经历的基地企业家并不多,仅占22.1%。与风险厌恶型企业家相比,风险偏好型企业家所经营的森林康养基地绩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