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秀军 樊义红 董纪民
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先后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6个,其中到户项目52个、单村实施项目137个、联村实施项目6个、镇统筹实施项目38个、县统筹实施项目3个,涵盖种植、养殖、旅游、光伏等行业,实现收益5690万元,成为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贫困村增收的强力保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让这些项目获得持续稳定收益?沂源县牢牢抓住成为全省扶贫资产管理试点县的有利契机,主动探索创新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明确三类项目资产归属、建立四化运营管理机制、强化三把关监管体系”的扶贫资产“343”运营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压实监督权,建立一体化运营长效机制,让扶贫资产长期见效益、脱贫群众持续有收益。
明确三类资产,坚持分类施策。沂源县立足实际,把236个产业扶贫项目细化为三种类型,明确扶贫资产的产权归属。一是到户项目“三权”归户,保障项目运营收益性、灵活性。此类资产所有权、收益权、经营权归贫困户所有,按照“户受益、户所有、户管护”的原则,由贫困户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原则上不得变卖、赠送,但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客观因素影响,在保证产业项目正常发挥效益的前提下,可以自行转产。目前,全县52个到户的种养项目,大多运行良好,极个别项目因自然条件等原因,进行了转产。二是单村项目确权到村,落实扶贫资产监管主体责任。此类资产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固定资产登记在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上。在经营方式上,灵活采用村集体自营、农户承包、对外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对村集体自营的,明确年度经营目标;对承包、出租、委托经营的,双方签订规范合同,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三是统筹项目分类确权,明确扶贫项目资产产权归属。对联村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明确相关村所拥有的扶贫资产,并确权到村;对镇统筹的产业扶贫项目,根据覆盖村数量,按各村扶贫资金投资金额,分别确权登记到村;对县统筹实施的光伏项目,根据各村扶贫资金投资金额,分别确权登记到390个村。目前,全县联村实施、镇统筹、县统筹的47个项目,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534万元,全部进行了资产移交,逐项目建立了资产管理台账,全部确权到村,并全部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
创新“四化运营”,专业规范管理。一是运营管理市场化。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运营的新路子,通过委托第三方公司——山东鲁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重点对联村实施、镇统筹、县统筹的47个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二是经营决策灵活化。第三方公司在确保扶贫资产安全的基础上,有权对扶贫资产重新投资、置换、重组,有权对回收的扶贫资金重新确立新的投资方向,将扶贫资产融入市场。经营方式、投资方向更加灵活,有利于实现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风险防控系统化。坚持底线思维,分类施策,结合资产类别规模、经营合作方式、收益分配形式等因素,针对性签订“四方协议”(即相关村、第三方公司以及镇政府、县乡村振兴局),叠加防控措施,系统防范合作企业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合作经营“零风险”。四是收益分配精准化。扶贫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帮扶老弱病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差异化”分配,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收益分配重点向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倾斜。科学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分配方案由村民代表大会充分酝酿、评议、确立、表决,报所在乡镇政府审批后实施。收益按照“一村一账”“一户一卡”,统一分拨到村集体财政账户和贫困户“惠民一卡通”。
严把三关监管,确保资产安全。一是严把投资建设关。坚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因地制宜,因镇因村施策,精选经营主体,优化经营方式,狠抓项目建设管理,确保资产收益长久发挥效益。二是严把登记核算关。以扶贫资金从始至终运行轨迹为主线,明确资产归属,分类登记造册,横向界定资产管理范围,纵向摸清真实家底,建立健全资产动态管理台账。建立扶贫资产处置、核销等环节“审核报批备案制”,积极做好资产登记和核销登记,完善相关手续。三是严把绩效目标关。积极践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不断健全“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目标审核与监控。
分类实施、分类管理,做到了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明确了各类项目的资产权属、管理模式、收益分配及监管责任,建立了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监督有力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了扶贫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脱贫群众的权益,实现了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收益。
委托专业公司经营,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了扶贫资产的管理水平。联村项目、镇级统筹项目及县级统筹项目由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管理,实现了专业人干专业事,提升了运管水平,有效避免了扶贫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目前,全县236个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实现正收益,累计收益5690万元。其中,委托第三方公司经营管理的47个项目,年收益653万元,收益率达到7%以上。
实时监管、绩效评价,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财政资金年收益率达到7%以上,有的项目当年就能实现收益,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收益扶贫还撬动其他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了资金的支持效果。
推行“343”管理运营模式,委托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是探索扶贫资产管理的新模式,能有效将分散的扶贫资产集中管理、集中运营,充分发挥专业公司的技术优势和经营水平,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扶贫资产的效益。在实践过程中,有三点启示。
决策过程要民主。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动,要坚持民主决策,坚持扶贫资产谁所有、谁决策、谁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公示,广泛接受监督。
防控风险是关键。要全程防控风险,资产收益类项目实行保险全覆盖,投资收益类项目实行镇领导担保与企业评估的资产担保双保险方式,确保安全有序。
绩效达标是根本。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扶贫资产经营进行年度绩效评估,对绩效不达标的及时预警、责令整改,确保绩效达标、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