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 王晓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04)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且行PTA的下肢ASO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对麻醉药物进行选择,并据此分为瑞倍宁组和丙泊酚组,每组50例。入组标准:(1)老年下肢ASO患者,下肢血管CT造影显示其狭窄程度≥50%;(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3)充分了解本研究内容及意义并完全同意者。排除标准:(1)已知合并有恶性肿瘤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3)伴有精神类疾病或无法正常交流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麻醉方案 瑞倍宁组:入室监测生命体征,鼻导管给氧3 L/min,静脉滴注瑞倍宁0.1~0.2 mg/(kg·min)诱导、1 mg/(kg·h)维持,剂量根据麻醉目标调整〔10〕。丙泊酚组:入室监测生命体征,鼻导管给氧3 L/min,静脉滴注丙泊酚2.0~2.5 mg/kg行麻醉诱导,滴注速度约40 mg/10 s,以4~10 mg/(kg·h)维持,剂量根据麻醉目标调整。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一般资料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年龄、基础体温、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一般情况。
1.4麻醉效果判定 麻醉效果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情况判定为麻醉效果显著和麻醉效果欠佳两类。其中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疼痛感或仅出现轻微痛感,手术可以顺利进行为麻醉效果显著;患者疼痛感非常明显,影响手术进程或无法顺利进行手术为麻醉效果欠佳。
1.5麻醉时间记录 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从麻醉药物注射完成至患者出现感觉阻滞这段时间记为麻醉起效时间。从手术完成麻醉药物停止开始至患者感觉阻滞消失这段时间记为苏醒时间。
1.6麻醉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其中患者注射部位无疼痛感或其他不适感为无疼痛;疼痛感轻微,可以忍受,不需要予以药物对症处理为轻度疼痛;疼痛感明显,需要予以药物对症处理,且效果显著为中度疼痛;疼痛剧烈,患者难以忍受,使用药物无明显效果为重度疼痛。
1.7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1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瑞倍宁组〔效果显著42例(84.0%)〕和丙泊酚组麻醉效果〔效果显著43例(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8)。
2.2两组麻醉时间比较 丙泊酚组麻醉起效时间〔(68.6±26.4)s〕较瑞倍宁组〔(86.1±23.2)s〕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0);丙泊酚组平均麻醉苏醒时间〔(13.41±2.36)min〕较瑞倍宁组〔(17.16±8.02)min〕短,但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6)。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瑞倍宁组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瑞倍宁对于肝肾负担小于丙泊酚,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50〕
下肢ASO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肢体缺血性疾病,是造成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极大占用了社会医疗资源。ASO治疗的目标是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以减少未来的心血管事件,改善跛行症状和预防截肢。ASO患者除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明显受损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也增加。ASO的治疗策略包括针对危险因素的保守治疗、戒烟、运动、药物治疗、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及治疗性血管生成。此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也很重要。
对于老年ASO患者,PTA进行血管扩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放置或不放置支架,是一种血管重建方法,可以代替通过手术构建血管旁路。与手术相比,其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PTA被建议作为一线治疗方法〔7~10〕。
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伴有消瘦或肥胖等情况,身体耐受力差,镇静镇痛药物对患者各器官功能的影响是临床医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于心脑血管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更需要评估肝肾功能,谨慎给药,尽量选择对肝肾负担较轻、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较少的麻醉镇痛类药物。但经典的麻醉药物丙泊酚对于心脏储备较差、低血容量的患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且其代谢依赖肝肾,容易引起蓄积,延长药物半衰期,此外,还容易引发高三酰甘油症、急性胰腺炎和横纹肌损伤〔11,12〕。
本研究结果提示,瑞倍宁兼具咪达唑仑的安全性和丙泊酚的有效性两种优点,对于老年下肢ASO PTA的麻醉具有良好前景,但其远期影响还有待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