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义,支 全,闫清清,卢 俊,刘 磊
(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PET/CT检查科,2.病理科,3.药学部,山东 东营 257034)
患者男,66岁,腰痛伴右下肢疼痛、麻木2周,自腰部向臀部及右股后方放射;既往体健。查体:竖脊肌紧张,腰椎过伸过屈位活动受限,L2~L4水平棘突压痛,叩击疼痛剧烈并向臀部放射。腰椎CT/MRI:L2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不除外骨转移癌。18F-FDG PET/CT:L2椎体右后部及附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见37.6 mm×35.5 mm×43.8 mm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界模糊,伴FDG代谢异常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为12.1,平均CT值约40.6 HU,其内见略低密度(10.4 HU)伴FDG摄取缺损区,未见明显钙化、骨化及骨膜反应,邻近椎管、右侧侧隐窝及椎间孔变窄,考虑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左侧颌下区略增大淋巴结、右侧髂骨类圆形略高密度伴FDG代谢异常增高(图1A~1C),不排除转移。行CT引导下L2肿块穿刺活检术。病理:灰白色组织2条,质软;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异型性明显,可见血管腔隙(图1D);免疫组织化学:CKpan(-)、Vim(+)、CD31(+)、 CD34(+)、ERG(+)、Factor Ⅷ(+)。病理诊断:血管肉瘤。临床诊断:腰椎血管肉瘤。
讨论血管肉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是由内衬单层或复层内皮细胞互相吻合的血管腔组成的恶性肿瘤;原发于骨者极罕见,患者多为中老年,病变多位于长骨,脊柱血管肉瘤仅占骨血管肉瘤的约10%,常发生于一侧椎体及附件,可单发,也可呈多中心性,常累及同一解剖区域的多个部位。脊柱血管肉瘤的18F-FDG PET/CT表现鲜见报道,本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伴FDG代谢异常增高,局部FDG摄取缺损,可能为坏死表现。骨原发血管肉瘤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和髓质均可受累,边界多不清,可伴或不伴硬化边,肿瘤突破骨皮质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少见瘤骨及骨膜反应。脊柱血管肉瘤易发生病理性压缩骨折,少见血管瘤特征性“栅栏”样改变,18F-FDG PET/CT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可与脊柱溶骨性转移癌鉴别;单发脊柱淋巴瘤则骨质破坏相对较轻而软组织肿块更明显,可沿硬膜外环形生长、上下发展而呈“袖套状”浸润,有助于鉴别。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