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云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务处, 江苏 南京 210023)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为了应对疫情,教育部于2020年2月4日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大高校在春季学期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N校基于对疫情的判断,于2020年春节后即开始着手准备疫情防控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工作方案的制定和监管,属于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
作为一项突发应急工作,在线教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总结和反思了N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本科在线教学的规划、实施与保障中的若干举措和经验,以便为后期持续推进在线教学提供抓手,并对疫情缓解期学生返校后教学从线上过渡到线下阶段提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案,为高校在线教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疫情的暴发使得线下课堂教学短期内无法开展,面对师生教学时空、教学行为完全物理隔离的现实,在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疫情时期维持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唯一应急手段。疫情将在线教学推向了前台,重新塑造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结构,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变革:在线教学从线下教育的辅助角色(非正式学习),跃升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正式学习)[2]。然而,作为一种重大应急措施,不应简单沿用过去的在线教学计划和经验,而需要根据应急需要做好在线教学的顶层设计,然后借此开展各项具体措施的筹划和落实。
从大规模组织实施的角度看,如何将线下课堂搬到线上是疫情防控期间组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教育应急,不能苛求在线教育的效果完全达到过往师生们熟悉的线下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全力保障在线课程的正常开展是首要任务,其次应该鼓励师生在统一的框架之下选择自己习惯或易于上手的教学资源和交流手段。
为应对不同条件和需求的在线教学,N校形成了在线教学的整体框架,设计了5种方案供任课教师选择。
方案一: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
方案一采用线上课程进行异步在线教学,适用于线上资源丰富的课程。该方案利用校内教学平台、QQ群或微信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观看教师录制、编制的教学视频,浏览相关教学资源,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并借助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强化在线教学管理与学习交流。本方案强调个性化,允许学生自定步调开展线上学习。
方案二: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MOOC和SPOC+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
方案二主要依托校外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开展异步在线教学。同时,要求依托校内教学平台发布在线教学的相关导学信息,尤其是首节课开课前需在校内平台发布通知,通过校内平台给学生提供统一的在线教学信息获取渠道,实现在线教学的统一入口。
方案三: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MOOC和SPOC+直播+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
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增加实时同步授课,根据课程需要,以直播教学为补充,实现立体化的在线教学。
方案四: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微课+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
方案四要求教师录制微课以完善原有线上教学资源,从而满足线上异步教学的需要,适用于线上资源不足的课程开展在线教学。
方案五: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直播+班级群或课程教学群。
方案五适用于没有线上资源的课程,通过直播便利地实现线下课堂转移到线上,并通过平台开展其他在线教学活动,如作业、测试、讨论等,同时鼓励教师在在线教学阶段逐步完成线上课程的建设。
5种方案覆盖了教师在准备在线教学时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形成了完整的在线教学方案体系,并提供了线下课堂转移到线上的方式与途径。
在线教学平台主要涉及在线学习平台、直播工具等教学网络通信平台。一方面,稳定的教学平台是确保疫情时期学校能够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的根本保障,因此稳定性是最重要的选择原则。另一方面,平台选择还特别需要换位思考,管理者要有师生视角,教师要有生本立场,因此需要遵循“适度性、精准性、简单性原则”[3],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师生的学习负担和认知负荷。
从教学管理部门的角度,做好在线教学的工作保障是教育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N校重点做好了如下4个方面的保障工作,全程为在线教学保驾护航。
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师生都在校园之外而教学平台资源都在校内的特殊情况,结合网络状况,学校需要进一步增加网络资源才能保障在线教学的正常开展。
在直播平台的选择上,N校结合学校授课班级人数不超过300人的情况,基于对平台技术能力及网络保障能力的评估,推荐使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进行直播教学,并根据直播工具使用难易程度、功能差异等的比较引导教师选择合适的直播工具,如师生互动性比较高的课程推荐使用腾讯会议。同时,根据学校在线教学的运行情况以及其他高校在线教学的经验,做好相关提醒,确保线上直播教学顺利开展。
教师在线教学的能力保障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工作,需要做好点线面的结合。其一,做好全员培训,尤其需要针对教师缺少经验的直播教学开展重点培训。其二,做好个性化的指导。除了开展前置性的教师线上培训,根据在线教学试运行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或重要问题追加了针对性的增强培训。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对大多数老师是个巨大的挑战,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N校及时组建了QQ、微信服务群,在线解答老师们在线教学遇到的各种问题,包含在线教学的要求、平台的使用、直播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课程的设计与建设等。
2.4.1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在线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关系到在线教学的质量。在线教学的交流与反馈有实时与非实时之分。实时反馈主要发生在线上直播教学过程中以及班级、课程微信群、QQ群中,通过实时互动首先能确认教与学的状态,保持教与学的注意力,营造在线教学的在场感;其次,课堂内的互动有助于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非实时的交流与反馈主要发生在教学平台中,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进行精确诊断,找出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善师生互动,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4]。
2.4.2 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在线教学期间,N校加大教学督促力度,通过校、院两级的在线教学检查,主动发现和总结教师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本人,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在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此外,还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N校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2020年2月17日平稳地渡过了开学第一天。校内教学平台承受住了以往最高峰的10倍数据访问量。学校推荐选用的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在教学直播过程中基本稳定,避免了高校集中开学第一天受全国爆发式、集中性学习用户登录出现平台崩溃而导致直播授课失败的情况[5]。
N校开学后前8周的在线教学质量报告[6-7]显示,教师在此次在线教学中选用的方式主要是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微信或QQ群、腾讯会议,其中75.60%的教师采用了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72.20%的教师采用了微信或QQ群授课,66.90%的教师采用了腾讯会议。教师基本依照学校推荐的在线教学方案、推荐的教学工具开展在线教学。教师对学校在线教学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比较高(见图1),总体满意度达99.7%,只有0.3%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学生对班级任课教师在线教学的满意度比较高(见图2),认为优秀和良好的占比分别为72.4%和24.3%。在开学前2周进行校级教学检查729人次,检查结果表明,教师在线教学授课优良率达97.81%。实验课开展线上教学比例相对较低,开展线上教学的实验实训课主要以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形式开展,认为线上实验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占54.14%,效果一般和较差的占比分别为28.98%和11.36%。
图1 教师对学校在线教学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图2 学生对任课教师在线教学的满意度
疫情下高校大规模在线教学,是由于疫情导致学校师生无法返校开展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应急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虽然面临诸多的挑战,但在线教学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工具,在线教育的方法、策略,在线教育的经验、案例得到了广泛推广。通过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线教学得到了很大推进。
从疫情防控期间应急教学的效果来看,N校的有效措施保障了教学的正常运行,短期效果明显;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手段,也为大范围普及在线教学,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积累了长期资本(如设备、资源、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能力、在线教学的自信、意识和习惯养成等)。
N校2019—2020年春学期的在线教学稳定运行,从教学运行的角度来看,N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对得当,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2020年8月1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要闻《奏响在线教育变革序曲》的报道中,也肯定了N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工作,但N校在线教学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通过直播教学很容易将教室内的课堂讲授形式“搬家”至线上,老师们易于接受与掌握这种搬家形式的直播教学。虽然直播教学也可以带来与课堂教学相近的临场感,有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但用直播技术来支持在线教学,应该考虑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选择直播教学更合适[8],而非不加选择、一成不变的直播教学。另外,线上课程异步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按照课表刷时间的情况,缺少弹性和人文关怀。
毋庸置疑,居家的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学习环境、师生关系、教学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地位等都有所改变[9],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和建构教育应急背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在线教育的各种理论。“在线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方式’,其代表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支持服务和创新要素,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变革现有教育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而构建智能时代新型教育生态”[10]。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亟需补足在线教学相关理论,只有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与服务在线教学管理。教师也需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化能力,以理论为指导、能力为支撑,提升在线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尤为重要的是,教育应急背景下的在线教育不但异于传统课堂教育,而且也不同于常态化的在线教育,两者既有诸多共性,也有极大的差异性。例如,如何增强在线课堂的空间感、在场感是需要更多理论与技术(如5G+VR)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又如,任何一次重大的疫情都有初起、扩散、暴发、平缓、下降、结束等发展周期,而作为应急措施的在线教育应该在何时介入和退出以减少不良影响,如何建立分级分类的应急介入和退出机制,能否建立相应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模型,相信这将成为学界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于疫情初期缺少应急经验,各地高校在组织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不少高校还存在着没有在线教学平台的情况,有教学平台的学校之间、学校内学院之间在线教学开展情况也参差不齐;仓促上线使用多种平台、多种教学工具给师生带来极大技术负担和认知负荷,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学信息化相关技术、产品、理念引进工作缺位;教学需要的数据(如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无法及时对接以方便师生使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数据无法得到整合、挖掘与利用。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追根溯源,依然需要追溯到在线教学的顶层设计不足。一方面,“互联网+教育”需要学校对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实现教学数据畅通,从而服务好教学、管理好教学。另一方面,作为应急手段,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与常态环境中的在线教学组织明显有较大差异,需要做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疫情终究会过去,应急状态下所积累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经验,如何与后疫情防控时期的教学有机衔接、顺利过渡,或者说如何真正做到线下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有机融合,这“不仅需要以互联网教育思维为指导,还要转变传统的在线教育系统观,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在线教育系统”[11]。
随着疫情的缓解,各高校学生陆续返校,同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或多或少存在学生不能如期返校或返校后需要进行隔离等情况,如何兼顾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各高校都将面临的问题。N校基于教室条件借鉴前期线上教学的经验提出了线上线下课堂融合的方案,应对学生返校后的课堂教学,通过在线教学的延续保障疫情后期的教学。
线上线下课堂融合方案,旨在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同步开展,本质是线上直播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双向延伸。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线下课堂教学时课堂外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加入课堂,获取课堂内的授课内容,并与课堂内的师生实时交流,从而将线下课堂的教学空间延伸至课堂外,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虚实结合的课堂。
线上线下课堂融合方案的实现需要教学硬件及软件双方面的支撑,因此,相关教学环境建设是重要基础。
首先是以线上直播环境为核心的硬件环境建设,其主要功能在于实现授课内容与直播设备——授课电脑的无缝衔接。
其次是直播软件的选择,教师可以沿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直播过程中采用的软件,如N校推荐使用的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板书画面、课件画面、课堂内师生的声音可通过直播软件呈现、传递给云端的学生,达到实时听课并与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授课模式。
在恢复线下课堂授课的同时,又要兼顾不能返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学习需要,如不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案或不具备实施该方案的实施条件,也可采用如下模式作为替代方案,以确保疫情后期在线教学的开展。
模式1:课堂授课+教室实况直播/录播。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诸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或多或少具备录播功能,如N校所有教室配备了直播/录播系统。通过对教室配备的直播/录播系统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直播与录播。通过直播可实现课堂内外学生的同步听课;通过录播系统将录制的课堂录像放到学习平台共享,则可以实现异步的在线学习。
模式2:课堂授课+在线学习/课后补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能够返回教室上课的学生进行课堂授课,对不能返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延续前期的在线教学,或待学生能返回课堂后进行补课。当然,这种模式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会造成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步的问题,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国内疫情有所缓解,但局部疫情时有发生,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呈常态化趋势。虽然N校出台的在线教学应对方案经受住了教学应急的考验,被证明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措施,出台的线上线下融合方案也将满足疫情缓解阶段的教学需要,接受了教学检验,但是问题和挑战依然明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把疫情防控期间的权宜之策与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化危为机,主动求变,让在线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效融合混合,保质保量地完成常态教学,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当然,迫切希望和全国高校一起,进一步总结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形成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技术、分享中国经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