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蓉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510275
数字引领、媒介融合丰富了出版产品的形态,科技期刊的出版正在向视频、音频、报道等内容拓展和延伸。著名科技期刊和研究机构正在社交媒介开设频道进行视听内容的传播。例如: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在其YouTube 官方频道上传了数百个测试视频;2017年,《协和医学杂志》先后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并与其他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直播优质内容[1];“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增加了视频直播平台的固定入口,形成了热点推荐、金粉讲堂、会展和企业4个直播频道[2];2020年10月,《自然》发布了短视频《人眼看不见的机器人——微米级机器人》,观看量在3个月内就超过了25万次[3]。对学术观点、数据处理等进行视听化展示或补充,迎合了媒体发展的趋势、增强了用户的体验,对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读者的黏合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开展了视听内容建设,聚集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但是,科技期刊的视听内容普遍存在系统性策划不足,如内容多、散、广,缺乏有效整合和深度;无法产生有效标记和推荐,难以被有效识别,没有产生稳定和持续的影响等问题[4-6]。对读者而言,不仅希望看到论文的容量扩大和学术内容的丰富呈现,还希望能够从中筛选出实用、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科研再创新。根据论文的主题生产内容结构独立完整、层次丰富、逻辑严谨的视听内容,并将其与社交媒体链接,提高科学研究的可发现性、可评论性和可引用性等仍是视听内容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科技期刊视听内容在生产、发掘和传播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2期的“天琴计划”专题为例,探讨视听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特征及其功能和作用等,以期为同类期刊视听内容的全面性、内涵性、专业性发展,以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Web of Science 中查询Springer Nature、PLoS、Elsevier、Wiley旗下的科技期刊,筛选发布图文摘要、视频和播客等视听内容的期刊。以Springer Nature旗下的Nature、PLoS 旗下的PLoSGenetics、Elsevier旗下的Cell为代表,分析视听内容的基本情况、类型及其在期刊平台、出版集团平台以及第三方平台的传播效果。如表1所示,相关期刊视听内容的主要形式为“News”“Videos”“Review”“Viewpoints”“Collection”“Pictures”“Graphical Abstract”等。按照年均发布视频量大于15 个、每月更新视频多于1 个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的期刊来开展案例分析。
表1 3种代表性期刊2015—2018年的视听内容发布和传播情况
在对代表性期刊的视听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研究国际期刊和出版集团视听内容的生产、发掘和传播实践。除特别标注外,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截至2022年4月22日。采用上述文献查询、网络调研等方法,分析视听内容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对其他期刊的启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科技期刊在视听内容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关注以下几点[7-11]。
(1) 以科学价值为首要宗旨,具象表达先进的原创内容。数字时代信息获取便利,对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扩充变得容易。但是,刻意追求趣味性、可读性、即时性,会导致感官化的内容较多,大量关于研究背景、方法、数据等的片段化、细节性的低价值素材通过直播、视频等形式感性传播。同时,对内容的考虑欠周详——部分视听内容没有深耕原创内容,只是照本宣科地复述论文。若不能承载具象、生动的信息,视听内容的学术价值将会丧失。因此,具象表达先进的原创内容应是视听内容的首要宗旨。
(2) 以全面性和内涵性为基础,合理关联和扩充视听素材。视听内容可以借助各类媒体的表现力打通论文脉络。不同的生产主体、不同的学者会对同一主题、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理解和视听表达。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视听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生产主体可以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视听内容,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则使得视听内容的形态以及与读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若无有效整合和系统策划,大量重复、价值比例小或观点偏颇的视听内容必将带来失范或质量水平危机。按照全面性和内涵性的输出原则,保证视听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提升视听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实现视听内容的精品化、系统化仍然是视听内容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3) 通过关系匹配兴趣耦合,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视听内容在提高期刊对受众的吸引力和黏合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视听内容因难以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逐渐向科普内容靠拢,缺乏权威性,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从传播有效性原则来看,视听内容必须能有针对性地辅助阅读、理解、重用数据,能通过精准推送提高论文的可发现性。此外,视听内容必须能有效地引出互动性话题,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受众的关系匹配与认同,促进分享、交流,从而利用分众传播、精准推送提高视听内容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视听内容的最大优势是时效性和伴随性[12]。以论文为抓手,第一时间发声,通过自主发掘、提炼特色内容,并与共享平台深度合作,多方位、多层次地将论文与视听内容结合起来,协同完成科技成果的传播是把握视听内容建设关键点的主要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1) 坚持科学价值,传承先进性、创新性和专业性。视听内容应兼具专业性、开放性、多元性、真实性和互动性。但是,仅考虑开放性、互动性和用户群体的扩大,摒弃先进性、独创性和权威性,把严谨、复杂的内容排除在外,将会导致视听内容失去应有的学术价值。作为科学知识与技术推广的一部分,视听内容不能没有方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创新,因此其生产、发掘和传播既要灵活多样,又要严谨实证,必须遵循先进性理念。
(2) 搭建知识结构,引导内容多元化层次化。由于视听内容可充当资讯、访谈、对话等的载体,形式更多元、形态更灵活。体裁丰富、载体多样的视听内容满足了不同背景受众群体的需求;同时,出版形态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媒体的交叉互补扩大了视听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已有学者对视听内容的表现形式、实现流程、出版技术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多种媒体协同传播有利于读者理解视听内容,促进了内容的二次传播[7,13-16]。但依靠一定的知识结构,增强视听内容的全面性、内涵性;引导内容多元化,提升信息的清晰度、表现力和可发现性;策划内容层次化,挖掘隐性知识,提高信息的曝光度、扩张力、可评论性和可引用性等满足专业需求、强化科技交流的举措尚未得到有效实践,理应得到足够重视。
(3) 优化共享平台,促进学术生态的圈层化。从ResearchGate、Academia.edu等学术交流和文献分享网站,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YouTube、Bilibili等综合视频平台,到Zoom、Teams等多人即时视频通讯平台,视听内容传播的双向性和即时性不断增强。在各种平台中,视听内容帮助拥有共同语境的受众群体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集体的形式交流,实现知识的生产、发掘、开放和共享。创建一个用户具有共同经验和共通意愿的共享平台,可如实记录交流和沟通过程、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地,学术资源在立体化的共享平台上可看、可评、可议、可再生,能构建良性、稳定的学术生态圈,促进学术交流。因此,开展共享平台的优化、促进学术圈层化,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通过生产主体多元化、内容层次化、共享平台立体化、学术圈层化等途径,实现视听内容的全面性、内涵性、可持续性,能达到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传播质量赋能的目的。
视听内容本质上是在一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物(读者等)针对某一问题(研究内容等)、事件(实验、活动与观察数据等)、成果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表达。2020年7月,得益于我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启动了“天琴计划”专题的出版。与此同时,编辑部进行了视听内容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了增强全面性和内涵性,视听内容由人物、问题、事件、成果4个要素组成,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视听内容的知识结构
利用现有的第三方平台的资源,编辑部自主生产、发掘了包括图片、短视频、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等在内的几十条视听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整合素材,可推动视听内容逐步走向全面、连续、系统。围绕特色人物、特定问题、特别事件、特质成果形成的受众群体和关系认同与专业认同,使得视听内容能够实现垂直化生产、专业化发展。同时,通过科研社群引导受众的参与、研讨,以即时更新的共享机制激发内容的活力。下面,探讨依据知识结构生产的视听内容的特征、功能和作用。
3.2.1 以特色人物引入的视听内容
以特色人物引入的视听内容一般由专职编辑、作者或权威专家等采用播报、访谈等形式,对期刊当期内容、单篇论文、热点问题、学术资讯等进行介绍或讨论。“天琴计划”专题利用《大湾区会客厅》的直播《对话|天琴计划》和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公开课“问天于琴”对首篇论文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图、进展进行了视听化的展示与补充。领域内顶尖专家不仅能针对各种问题,给予细致、具体的讲解和答复,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预期。专题中的首篇论文、专题同类论文和期刊其他论文的Web即年下载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如图2所示。首篇论文的Web即年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分别为1461次和4次,展现了其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领域内自带流量的专家亲自阐述论文的思想、问题、成果能提升学术信息的清晰度,对其他学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图2 网络传播指标对比
3.2.2 以特定问题引入的视听内容
研究人员对特定问题的思考、评议等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UGC/PGC),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数据库、不同社群中。以特定问题为聚合点,有利于碎片化信息的集合、发现、共享和保存。本研究利用归档系统ReadCube自动加载文献,收集文献的被引频次以及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分享情况,对已有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推荐和筛选,统计出了“天琴计划”专题各细分领域的热词,部分领域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天琴计划”专题的相关热词统计
根据推荐热词,将长视频《引力波探测器:过去和未来》、短视频《中子星相撞产生的基洛诺娃爆炸》等分享到科研社群,并鼓励科研人员提供引力波探测器、黑洞与中子相撞引力波等问题的有声幻灯片和讲解视频用于二次传播。以特定问题引入的视听内容与推荐热词高度契合,在学术生态圈中拥有更高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在共享平台中,科研人员就特定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在提出的问题上进行二次创新[16],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生态圈。
3.2.3 以特别事件引入的视听内容
密切关注科研圈的热点话题,对现实题材快速反应,精准把握用户阅读兴趣是以特别事件引入视听内容的前提。2021年4月,通过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这一事件引入“天琴计划”空间站实验的视听内容,包括:天和核心舱搭载的簧片空间加速度计、空间惯性传感器,天琴一号搭载的高精度静电悬浮空间加速度计等6次空间实验的图片、视频等。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这一事件为纽带分享知识,迎合了受众的生活社交需求。期刊通过转发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的新闻,突出了“快”;找准出击点,用视频等形式展示论文,突出了“巧”。表3为相关视听内容的参与行为统计表(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11月25日)。以特别事件引入视听内容,通过不同媒介和社交平台,在不同时间节点深化和拓展同一主题,可以有效完成科技知识的拓展、传播和分享,使得论文的影响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扩散。
表3 视听内容的参与行为统计表
3.2.4 以特质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
“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成功测得了月球表面上5组反射镜的回波信号,测出国内最准的地月距离,且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同期,《中山大学月球激光测距研究与实验》一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琴计划”专题上。在提炼其他月球激光测距站的研究成果,如激光测距望远镜、探测器图片以及系统的激光能量、激光重复频率、激光波长参数等后,嵌入数个用户生产的内容,如图3所示,并利用自媒体进行视听内容的传播。
由特质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一方面因对视听内容进行了标记和推荐,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识别,提高了视听内容的利用效率。以特质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无论是清晰度、准确度还是垂直度,都高于普通的视听内容。这样,进入各类共享平台的视听内容将是一个个精细化标注的个体,容易获得用户的关注。另一方面,以视听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亦是向学术生态圈中的其他主体寻求肯定、旁证、认同的过程。拥有或输出同样观点的主体会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自我成果的视听表达与呈现,从而产生新的意见或成果。在立体化的共享平台或学术圈层中,由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会带出不同的成果,会产生一定规模的持续效应,增强由特质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的生命力。
图3 用户生成的内容
视听内容以其更加直观、丰富的呈现形式,即时而又有伴随性的更新以及线上的互动活动,让知识和成果以更多元、多样的形式贴近受众群体,体现了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通过对案例分析,发现注重视听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善用新媒体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播;保持内容的全面、连续、系统的更新;充分整合和发挥共享平台的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生态圈,以提升视听内容的传播效率和质量是目前视听内容建设的关键。本文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琴计划”专题为例,建立了由特色人物、特定问题、特别事件、特质成果4个要素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由特色人物、特定问题、特别事件、特质成果引入的视听内容,能提升学术信息的清晰度、曝光度、准确度和垂直度。知识的结构化、内容的层次化,带动了关系认同、专业认同和学术圈层化,使得专题的视听内容垂直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以特色人物、特定问题、特别事件、特质成果推荐的视听内容能被有效识别,并能依靠共享平台的即时更新产生稳定的持续效应,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尽管如此,视听内容这一新的出版传播形式尚有待科技期刊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