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杰 孔晔晗 王应宽 薛春璐*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家新闻出版署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100081 2)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100125
学术影响力表征了某一段时期内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在政策引导和需求驱动下,国内掀起了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热潮;同时,在主办单位的主导下,诸如《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等发文量大、影响力有待提升的期刊为了顺应学科发展,通过转变办刊宗旨、调整刊物定位,向学科一流期刊发展。但新办刊和改办刊(本文统称为“新刊”)如何快速提升影响力成为这些期刊面临的主要难题。
已有学者从审稿人学术表现、发文类型、开放获取转型等角度对于如何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探讨。雷燕[1]探讨了英文医学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水平及审稿表现的关系,发现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审稿人学术水平及审稿表现呈正相关;包旖旎和王晴[2]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为例,研究了论著与综述的发文量占比,发现高质量的论著能为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作出贡献;徐书令等[3]以7种转型前被SCI收录不少于5年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刊在开放获取转型前后较长时期的影响因子趋势变化,发现开放获取模式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潘静等[4]以地质学科技期刊《岩矿测试》为例,结合近年来办刊改革举措,探索了如何提升地质学专业性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初景利等[5]通过调研发现,超过六成的科研人员、图书馆员、期刊编辑认为期刊论文应该开放,超过半数的期刊编辑认为开放出版模式可显著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此外,还有学者结合自身实践对《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等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6-8]。以上研究为新刊发展提供了大量经验,但这些经验大部分依托被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的老牌期刊总结而来,新刊难以进行复制,参考意义不大。国内期刊受体制机制影响,办刊主体比较分散,集群化发展还未深入[9],多数科技期刊以编辑部为核心运营,“老带新”发展模式也尚未推广开来,导致新刊仍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
调研发现,部分新刊由于办刊定位明确、办刊特色鲜明、办刊理念新颖,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办刊成效。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和线上调研等方式,结合文献资料,调研新刊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困难,总结这些期刊克服困难所采取的特色举措,为我国新刊争取优质稿件、发挥编委专家办刊能动性、提高内容传播力,进而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供数据支持和可操作性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和线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
(1) 问卷调查。通过查阅文献、咨询办刊专家,并结合研究目的拟定调查问卷初稿,并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预调查,考察问卷设置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初步调查对象反馈的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既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保证被调研对象愿意参与调查。最终调查问卷共设计5道题,包括期刊所在学科、创刊时间、出版语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建议等。其中1道题目为矩阵量表题,包含9道小题,该题对新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进行分级,包括最困难、非常困难、一般困难、困难较小、几乎无困难以及无困难6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赋分,分别对应于10分、8分、6分、4分、2分和0分。调查结束后对该小问题得分进行累积计算,并将该小题的平均分作为其最终得分。
(2) 座谈。座谈对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和来院交流期刊从业人员,座谈内容主要为期刊基本建设情况、创刊期面临的困难、所采取的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等。
(3) 线上调研。主要通过查阅期刊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获取所需资料,包括专题/专刊出版、青年编委会组建、微信公众号建设、开放获取出版等情况。
针对新刊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期刊的编辑部人员,包括主编、副主编以及编辑等。入职时期刊已被SCI、CSCD、CSSCI、E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中文核心》)等收录的办刊人员不在调查范围内。
通过问卷星在线发布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5份。调查对象来自北京、江苏、湖北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考虑到新刊学科分布,选择园艺学、生物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农业综合、农业工程等学科共计7种期刊的编辑部人员为座谈对象。这7种期刊为HorticultureResearch、HorticulturalPlantJournal、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IJABE)、aBIOTECH、《智慧农业(中英文)》《农业图书情报学报》《农业大数据学报》。7种期刊各具特色,发展速度均很快,如:HorticultureResearch、HorticulturalPlantJournal和IJABE均在创刊4年内就被SCI数据库收录,aBIOTECH出刊2年即被CSCD核心库收录;《农业图书情报学报》预计改刊后第一个影响因子是改刊前的3倍,另外2种期刊的预估影响因子也将位居所在学科前列。线上调研对象为2020年和2021年入选SCI和SSCI数据库的中国英文期刊,共计25种[10-11],包括PropulsionandPowerResearch、Opto-ElectronicAdvances、PlantCommunications等。座谈和线上调研的32种期刊均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经验,具有研究价值。
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此次调查涉及的期刊共计95种,包括77种中文期刊、10种英文期刊和8种中英文期刊。95种期刊涵盖了农业、工程、医学等55个学科,覆盖了我国的主流学科。期刊创刊时间分布也较广,既有近几年刚创办的新刊,也有创刊多年进行改刊的期刊。参与调研的期刊满足调研对象多样性要求,符合本问卷的答卷要求。
座谈和线上调研的32种期刊中:有16种期刊已经出版专题/专刊,占比为50%,说明专题/专刊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重视;仅有4种期刊未开通微信公众号,说明期刊已经意识到采用新媒体进行内容传播的重要性;仅有8种期刊组建了青年编委会或类似组织(如Early Career Editorial Board),说明启用青年科学家参与期刊建设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28种期刊采用完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开放获取出版已经成为新刊的重要办刊理念。
问题4“请对您所在期刊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评分”是本次调查的关键问题,首先对问题4的信度进行检验。经检验,其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 为0.809,表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在效度检验中,问卷的KMO值为0.844(以大于0.6为标准),问卷效度较高。综上,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调查结果可靠。
调查结果显示,新刊发展面临的困难基本一致,主要是由缺乏学术影响力和没有被重要数据库收录引起的。表1所示为新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经计算得到每项困难的平均分后,得出困难程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1)难以组约到匹配期刊发展定位要求的优质稿件(7.33分);(2)难以调动编委主动参与办刊的积极性(7.16分);(3)论文发表后关注度低,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不理想(6.53分)。由此可见,组约高质量稿件、专家参与办刊和提高文章关注度是新刊面临的共性难题。此外,编辑发展空间受限,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是新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6.40分)。
表1 新刊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结合座谈成果和本研究团队的办刊经验,本研究针对新刊发展面临的3个主要困难提出破解难题的特色路径与举措。
新刊最明显的特点也是新刊的痛点是没有被知名数据库收录,却要求稿件内容匹配同等定位期刊,因此经常会出现无法组约到匹配期刊发展定位要求的稿件。为此,面向领域研究热点,多措并举是新刊拓展优质稿源的重要途径。
(1) 面向学科热点,利用专题主编影响力组稿。学科研究热点通常在国家重要政策中体现,即国家需求带动研究热点。新刊编辑应保持对研究热点的敏感度,及时关注国家新发布的相关政策、立项的重大课题等,面向国家需求,找准组稿方向。在具体组稿时,应注重邀约本方向领军专家团队稿件,从而保证出版内容质量和发表内容的关注度。但是,专家团队更愿意投稿到高影响因子期刊,为此,选定该方向领军专家后,由期刊主编邀请其担任专题/专刊主编并负责向领域内其他专家约稿,由编辑部负责和专家具体沟通并给予其一定的期刊发展预期,是实现快速组约热点稿源的途径。aBIOTECH采用专题形式出版植物响应温度胁迫、植物基因编辑等学科研究热点,并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担任专题主编,出版后专题的关注度远超普通刊期。此外,新刊还可以通过打造特色栏目、特色专刊等类似方式提高内容影响力[12]。
(2) 与专家保持良好互动,在适当时机提出组稿需求。一种好的期刊应在领域内保持活跃度,尤其和领域内专家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期刊应通过思考和梳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一方面利用新媒体优势主动帮助专家推广最新成果、发布招聘广告、对接行业企业等,通过为专家主动服务提高专家对期刊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发挥专业和语言优势,通过免费为专家团队提供文章润色、内容修改、投稿推荐等服务来获得专家的信任和优质稿件。
(3) 找准期刊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组稿。找准期刊发展定位,是指明确期刊的办刊宗旨、主要出版内容和服务学科等,避免同质化竞争。调研发现,新刊常用的定位方法是根据期刊服务学科定位,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如《农业大数据学报》虽定位于农业基础学科,但其聚焦农业大数据前沿与热点,关注的是科学数据业务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是我国唯一一种专业发表农业数据论文的期刊,定位优势非常明显。
(4) 注重引导作者主动投稿。主要举措为采取回馈机制,如评选年度优秀作者、优秀读者、优秀审稿人、微信公众号最佳粉丝等,以及在期刊发展的重要节点为读者和作者发放证书和定制礼物,让他们感受到期刊的重视[13],体现期刊关怀。在经费预算范围内,给作者发放高于本领域同行期刊的稿酬,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吸引作者的作用。
(5) 面向青年学者群体,培育后备作者。虽然青年学者出于业绩考核、职称晋升等客观原因暂不能向新刊投稿,但也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主要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可以关注期刊,为期刊带来被引频次;待其事业稳定后,可将他们发展成期刊的作者。目前,各刊均在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在由期刊组织的学术会议上,邀请青年学者做学术报告,给予其一定的曝光度,也可以逐渐建立良性互动。
(6) 给予作者足够的修改机会。根据笔者的经验,能够符合期刊发展定位要求一审即修改录用的稿件数量非常少。知名期刊由于稿源充足,在作者一两次修改达不到要求后即做退稿处理,但新刊则不能效仿此类做法。建议新刊只要作者配合修改,均给予其修改机会和修改时间,包括补做实验、修改算法、重新调研等,直至稿件修改至符合期刊出版要求。
一支优秀的办刊队伍能够带领期刊迅速打开局面,步入正轨。新刊面临的困难在于,专家尤其是院士等知名专家在接受邀请加入编委会后,却不能分出足够精力开展期刊工作。激发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主动挖掘和发挥主编影响力。主编是期刊的灵魂人物和代言人,可利用其影响力带动整个行业力量共同支持期刊发展。目前,新刊大多聘请本领域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甚至两院院士担任主编,但是主编尤其国内主编大多身兼数职,没有太多精力主动顾及期刊。因此,新刊更依赖编辑团队合理地挖掘和发挥主编影响力,如:在官方新媒体首发主编的学术报告、科研动态、获奖新闻、策划主编专访等,增加主编和期刊在业内同时曝光的频率;主编团队在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带动其他专家在期刊发表论文等。
(2) 实行编委团队考核制。专家办刊是期刊保持学术性的重要举措,专家办刊理念已被广为认可。但是,新刊对于顶级行业专家的吸引力有限,经常出现专家受主编邀请加入编委团队,发挥的作用却有限的现象。为此,新刊在组建编委会时,除保障专家作为编委的权利,更应向专家表明作为编委应承担的义务,如《智慧农业(中英文)》通过召开编委会,讨论并通过《编委会管理办法》,对编委实行组稿、审稿和宣传任务考核制度,并建立编委退出机制,以此提高专家参与办刊的积极性。此外,编辑部应和专家保持良好的互动,如召开编委会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在编委微信群定期汇报工作,增加专家对期刊的信心。创刊初期,编委团队是期刊优质稿件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遴选专家时应注意专家团队重要学术成果的产出情况,编委队伍应精而优。
(3) 合理发挥青年专家力量。编委团队去行政化、年轻化是提升编委会执行力的有效途径[14]。青年编委由于事业处于上升期,没有过多的政务工作,精力充沛,具有工作热情,可支配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启用青年编委执行期刊组约稿、审稿、撰稿等工作,是学术期刊提升编委会活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举措。调研的32种英文期刊中,有8种期刊已经组建了青年编委会或类似组织,而《纺织学报》《航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卓越期刊早已建立青年编委会,说明对新刊而言,启用青年科学家参与期刊建设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内容传播是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环节。期刊内容传播的特征主要有目标性(即针对读者)、互动交流性和连续性。新刊内容传播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3.3.1 支持开放获取、网络首发、预印本等新型出版模式
开放获取能够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和可获得性,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期刊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扩大读者群[15-16]。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已有十几个大型开放获取平台[17]。座谈和线上调研的32种期刊中有28种采用完全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开放获取出版已经成为新刊的重要办刊理念。因此,实现期刊开发获取出版,推动期刊被DOAJ、Socolar、OALib、GoOA、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开放获取平台收录,扩大期刊内容传播范围,是新刊提升内容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不论是网络首发还是预印本,都是在论文尚未正式出版前传播,不受刊期出版时间的限制,能够尽早产生影响力。以中国知网网络首发为例,首发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均会在论文正式发出后并入,因此首发论文的传播时间明显增加,从而使得下载量明显提高。
当前基于论文手稿的预印本交流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刊应积极支持预印本出版,将已投手稿和已发表的论文上传ChinaXiv等预印本平台,进一步积累稿件影响力,提升期刊的地位与学术影响力。
3.3.2 借助工具和鼓励作者精准推送已发表论文
精准推送为期刊精准传播内容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精准推送平台可以帮助期刊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如中国知网、AMiner、Kudos、TrendMD等。中国知网的推送特点为在某个领域内搜索论文时,在搜索页面和论文下载页面展示该领域期刊的广告,从而增加期刊的点击量。AMiner建立了全球学者画像,通过主题词自动匹配读者,完成邮件精准推送。以《生物技术通报》为例,其通过采用AMiner平台进行专题精准推送,论文的下载量有了明显的提升[18]。
目前大多数中文期刊的网站均已内嵌RSS和E-mail Alert服务:读者只要安装了RSS阅读器,就可以选择性订阅期刊,及时获取期刊的内容更新情况[19];期刊则可以通过E-mail Alert订阅用户的需求自动精准地发送信息。Researcher是创办于2017年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搜索软件,近年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及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其收录了海量的科研文献,可以根据关键词定向为读者推送最新文献。Researcher目前收录期刊尚无明显门槛,建议新刊积极申请加入。
期刊编辑还可以对作者的微信朋友圈功能进行挖掘,这是因为作者的朋友大多为同领域专家,鼓励作者传播论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无版权纠纷的前提下,期刊可以鼓励作者将已经正式发布的论文上传至微信朋友圈、微博、百度学术、360图书馆、ResearchGate、今日头条等个人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3.3.3 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和出版平台
媒体碎片化传播特点能加强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科技期刊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扩大受众人群,实现期刊与目标读者群体的全方位、零距离接触,进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及传播力。新刊更应该抓住机遇,广泛利用好微信、今日头条、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运营新媒体平台增强内容传播,还可以通过刊登软文广告等形式获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刊的经济压力。
(1)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对内容的主动传播。目前多数期刊均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来推送已发表论文和征稿启事。除保持定期更新外,新刊推文内容可注重与时事热点、国家政策等相结合,从而更快获得关注。如《智慧农业(中英文)》微信公众号“智慧农业期刊”在“HM宣布禁用新疆棉花”事件当天便推送了来自陈学庚院士曾在期刊发表的论文节选“中国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阅读量达到近4000次,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期刊还可以开通微刊,实现整期内容以电子刊的形式传播。此外,在传统图文专刊的基础上,期刊还可开展视频与学术内容的融合建设,如《遥感学报》《雷达学报》《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等均开通了微信视频号,用于发布与推广期刊出版的文章并开展直播,但受限于平台本身影响力,视频点击量并不高。
(2) 通过其他新媒体平台裂变式传播。研究发现,基于公共关系和裂变规律传播的今日头条和新浪微博的传播效果优于基于“熟人好友”传播的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20]。因此,新刊更应该重视利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的传播。其中,今日头条、360图书馆可以和微信公众号同步运营,西瓜视频可以和抖音同步运营,节省编辑部运营精力。此外,借助剪辑软件还可以方便地将内容转化为有声读物,如将喜马拉雅等音频传播嵌入微信公众号推文中。通过同时运维多个新媒体平台,实现文字、视频和音频立体式传播,极大地提高内容的传播力。
近年来,讲座直播成为学术交流的方式之一。新刊可通过举办讲座直播来交流前沿学术内容,从而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吸引读者关注期刊并将其发展为潜在作者。
此外,我国已经开展期刊集群化发展道路探索,目前已陆续建设了SciOpen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等集成平台,对新刊而言,积极加入集群平台,借助集群力量实现快速发展,也是迅速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可靠途径。
期刊在初创期都会面临优质稿源短缺、办刊团队建设“乏力”、影响力提升缓慢等困难,部分支持经费不足的期刊还面临着经济压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线上调研等方式,总结新刊在初创期面临的发展困难以及采取的应对举措,为新刊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困扰新刊发展的主要难题主要包括:难以组约到匹配期刊发展定位要求的优质稿件;难以调动编委主动参与办刊的积极性;论文发表后关注度低,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的发展举措包括:面向领域研究热点,多措并举组约优质稿件;考核与激励并重,激发编委队伍的办刊积极性;创新内容传播模式,依托多平台提高论文传播力。
本研究仅针对新刊展开调查并提出新刊发展的路径和举措,部分期刊的发展经验由于服务学科不同,并非所有期刊通用。新刊办刊人员应意识到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非一蹴而就,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期刊运营过程,并跟随出版趋势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办刊团队更应坚定信念,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期刊发展的高水平办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