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希来
近年来,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体育运动被认为是一种能提高和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手段。在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成为课程目标之一,国家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等的选择上都会有所不同,那么,体育运动是否因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运动量、运动项目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影响?具体是怎样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综合分析数据,进而探索体育运动对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
以兰州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90名。其中,男生106人,女生84人。
(1)调查研究法。学生学校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表:结合尹治国的《学生学校体育活动情况调查》[1]和梁德清等人修订《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2]两个量表,并稍加修订,加入篮球、足球、乒乓球三项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90份。
(2)心理测评法。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完成,是适合对研究对象进行施测的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发放量表190份,回收190份,有效174份。
(3)数据统计法。数理统计: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等,探究体育运动对不同性别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1 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运动情况
据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没有时间占36.32%,没有合适的运动项目占26.84%,缺乏成功体验占16.32%,有过不好的运动史14.74%。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因素中,身体素质占44.21%,自然环境影响占42.63%,兴趣及喜好占36.84%,缺乏场地器材占36.32%,学习压力影响占34.74%。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运动量上也出现了很大不同,如表1所示: 55.7%的男生,85.7%的女生属于低运动量;30.2%的男生,13.1%的女生属于中等运动量;14.2%的男生,1.2%的女生属于大运动量。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体育参与情况的性别差异,如表2所示,初中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篮球参与度、乒乓球参与度、足球参与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的运动情况均高于女生。
表2 初中生体育参与情况的性别差异
2.3.1 男生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男生运动量与MHT孤独倾向因子显著负相关,与恐怖倾向显著正相关;男生运动强度与MHT孤独倾向因子显著负相关,与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显著正相关;男生运动时间与MHT孤独倾向因子显著负相关;男生运动频率与MHT恐怖倾向显著正相关;男生乒乓球参与度与MHT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显著负相关;男生足球参与度与MHT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显著负相关。
通过调查发现:运动量较大的男生爱好社交,却对日常事物有较严重的恐惧感;运动强度较大的男生很喜欢和他人在一起却表现出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的现象,在极度焦虑的时候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明显症状;运动时间较长的男生他们爱好社交;运动频率较高的男生他们对日常事物有较严重的恐惧感;乒乓球参与度较高的男生,他们能较好地处理日常事物,基本没有身体异常表现,自制力很强,不易冲动;足球参与度较高的男生,他们能较好地处理日常事物,基本没有身体异常表现。
2.3.2 女生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相关分析
如表4所示: 女生运动频率与MHT过敏倾向显著负相关;女生足球参与度均与MHT孤独倾向显著正相关。
通过调查发现:运动频率较高的女生敏感性低,能较好地处理日常事物。足球参与度较高的女生常表现出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原因可能是进行这些运动的女生较少 。
根据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发现:由于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参与度不同,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就不同,体育运动对男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为了能让体育运动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笔者试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4.1 体能方面的差异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男女生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由于男生雄性激素分泌较多,女生雌性激素分泌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男生肌肉增长比女生的多,而女生的脂肪增长相对较多。并且在整个生长期中,男生的肺活量始终大于女生,差别也会越来越大。在13~18岁期间,男女生在反映运动能力的指标如50米跑、立定跳远等方面的差距会迅速扩大,但女孩在柔韧性等方面却比男生更具潜力。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50%的女生、39.62%的男生认为是身体素质影响的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我们发现由于体能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在体育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
2.4.2 体育意识方面的差异
体育意识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3]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对于体育运动的喜好程度,56.6%的男生、33.33%的女生选择了特别喜欢,而41.51%的男生、65.48的女生选择了一般;对于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的态度也有所不同,58.49%的男生、47.62的女生会选择积极参加各项比赛,27.36%的男生、35.71%的女生会选择只参加自己擅长的项目;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除了一些相似的选择之外,33.02%的男生选择的运动目的是加强人际关系,女生对于这一目的的选择之后17.86%。
2.4.3 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和时间上的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78.3%的男生、83.33%的女生选择的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为集体活动,5.66%的男生、3.57%的女生选择的是两个人活动,13.21%的男生、13.1%的女生选择了一个人活动,2.83%的男生愿意与家人一起活动,女生则没有。女生更偏向于集体活动,即使男生在集体运动项目上人员不齐,他们也能自发组织、大胆参与其中。[4]对于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除体育课外,无论是早晨上课前、午休时、放学后还是晚上,男生均明显高于女生。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男女生合班上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男女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学。一般来说,女生柔韧性强、节奏感好,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节奏轻快鲜明,形式新颖多样的运动项目,比如健美操、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而男生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运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竞赛跑等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根据男女生的生理发育特点,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安排好男女生的分组练习。[4]比如再上篮球课时,我们再给学生讲解示范完规范动作要领后,可安排学生分男女组别练习,对于男生组设置对抗性的活动,对于女生组则加入具有律动性元素的活动。
表3 男生运动情况与MHT之间的相关性
表4 女生运动情况与MHT之间的相关性
加大对学生“每日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宣传,增强初中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组织教学中,都应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设计组织新颖、有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此外,还应强化课外锻炼,中小学校应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让体育运动不止在校园内进行,还应走出校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关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中,除了没有时间和其他一些原因外,有13.21%的男生、16.67%的女生是因为有过不良运动史,14.15%的男生、19.05%的女生是因为缺乏成功体验。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根据男女生不同特点设置适应他们的活动与竞赛,以此来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如为女生设置踢毽子比赛、跳皮筋比赛、羽毛球比赛等,为男生设置篮球赛、足球赛等激烈对抗的比赛,并在比赛后积极肯定学生的参与度和良好表现,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有效鼓励和表扬。对于失利的学生积极关注、鼓励并分析失误问题,教给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让他们能重拾信心。当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成与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找到更适合初中男、女生体育运动的教育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让终身体育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