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超 段灵星 鲁雄兵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南昌 330000)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膀胱黏膜的化生性病变,好发于膀胱三角区,病变侵及输尿管口首选在内镜下放置双J管进行治疗,但此类患者置管成功率不高,因为病变组织的掩蔽常导致输尿管口观察不清,增加手术难度[1~3]。静脉应用有色试剂、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等方法可提高发现输尿管开口的成功率[4,5]。2019年6月~2021年9月我们对13例CG合并困难输尿管开口采用电切镜联合亚甲蓝放置双J管,报道如下。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71岁,平均46.6岁。膀胱刺激症状8例,血尿3例,腰部不适1例和排尿困难1例。初次诊断CG 11例,既往CG手术史2例。泌尿系彩超示9例无肾积水,4例肾积水(右侧3例,双侧1例)肾集合系统分离8~14 mm。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明确病变组织侵犯输尿管口是导致肾积水的唯一原因(图1)。膀胱镜检查见病变均位于膀胱三角区,且侵犯输尿管口(10例双侧,3例右侧),呈滤泡样改变11例,乳头状瘤样改变2例,均取活检,病理诊断CG(图2)。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良好。
病例选择标准:术前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CG,且CG病变组织遮挡、侵犯输尿管口导致窥视不清。排除标准:合并膀胱恶性肿瘤;合并泌尿系结核;合并膀胱纤维化;患有精神类疾病;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
静吸复合麻醉,截石位。电切从膀胱底部和三角区开始,直至肌层,最后处理输尿管口周围的病变。术中适当使用利尿剂,对目标输尿管开口区薄层电切,显露外翻的壁内段输尿管黏膜(图3)。缓慢排空膀胱,注射器经电切镜入口通道将0.01%亚甲蓝溶液150 ml灌注膀胱。在亚甲蓝染色视野中观察输尿管口喷尿情况,可见目标输尿管开口区肌肉呈脉冲式蠕动,初步确定喷尿清亮的部位为输尿管口(图4)。将亚甲蓝溶液保留5 min排出,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膀胱,直至引流液清亮。内镜下观察可明确电切后外翻的壁内段输尿管黏膜,与周围手术区膀胱黏膜分界清楚(图5)。确认目标输尿管口后,将电切镜更换为输尿管镜进行操作。在亲水导丝引导下留置F6双J管,另一侧以相同方式置入输尿管支架。
13例(23侧)采用亚甲蓝染色明确输尿管口,在导丝引导下成功置入双J管。手术时间(主刀开始电切操作至留置导尿管完成时间)37~178 min,中位时间72 min。术中出血量15~40 ml。术后1~2 d腹部平片示双J管位置良好,无异位、扭曲(图6)。术后4~6 d拔除尿管。术后2~3个月拔除双J管,复查泌尿系超声示4例肾积水肾集合系统分离<7 mm。13例术后3个月膀胱镜检查见术区瘢痕组织形成,输尿管开口喷尿正常(图7)。
CG是膀胱移行上皮的化生性病变,结缔组织的包裹和分离使增生上皮组织化生形成囊腔,腔内柱状上皮包绕进而引起病变[6]。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梗阻、长期炎症以及结石等异物的慢性刺激有关[7]。CG病变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形态多样[8]。由于术中无法确切观察输尿管开口位置,经尿道电切病变往往不彻底,全切容易损伤输尿管口,存在输尿管口瘢痕狭窄及肾功能损害的风险[9]。因此,积极显露和保护输尿管口对完整切除病变,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膀胱壁内段输尿管长约1.5 cm,由逼尿肌包绕的膀胱壁内段和膀胱黏膜下层的黏膜内段组成,与膀胱壁由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以利于其在膀胱壁内滑动[10]。输尿管平滑肌的电活动与输尿管内的压力密切相关,当给予输尿管壁一定的压力时,输尿管的长度和直径增加[11]。因此,术中适当使用利尿剂,随着尿流量的增加,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增加,使壁内段输尿管黏膜出现外翻,便于术者寻找目标输尿管口。
应用有色试剂帮助定位输尿管开口屡见报道,Luketic等[12]研究表明静脉使用靛胭脂,药物通过肾小管排泄会产生蓝色尿液,有利于指导输尿管开口寻找。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缺乏等因素,人们开始探索不同的基质和技术来替代靛胭脂。Espaillat-Rijo等[4]报道与口服非那吡啶相比,荧光素钠在术中能得到更清晰的尿流喷射。因此,在后靛胭脂时代,荧光素钠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尿流呈现高亮的黄绿色,有时会影响尿路上皮的镜下评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泌尿外科的使用。亚甲蓝在泌尿外科应用有悠久的历史,Gill等[13]研究显示膀胱内滴注亚甲蓝可选择性地对膀胱肿瘤表面进行染色,而不染色正常尿路上皮,增强活检和切除移行细胞癌的内镜定位。安全无害的亚甲蓝与活体组织的亲和力取决于细胞间的黏附力,正常组织由于细胞间的黏附力较强,不易被染色[14]。CG合并困难输尿管开口患者,术中采用适当浓度的亚甲蓝染色,靶输尿管口周围手术创面出现浅蓝色,外翻的壁内段输尿管黏膜上皮未着色,为快速找到输尿管口提供指引。
近年来,随着泌尿外科内镜技术的发展,激光广泛应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15]。然而激光治疗CG在大多数医疗中心尤其是基层医院并没有得到普及,经尿道等离子电切仍是治疗CG的常用术式,我们总结以下经验。①薄层逐步切除:为避免切除过深导致输尿管损伤,应薄层切除输尿管口周围坏死组织,尽可能暴露输尿管口形态;②适当浓度的亚甲蓝:合适浓度的亚甲蓝对于观察尿流喷射及术区染色极为重要,高浓度的亚甲蓝常导致视野不清,浓度过低,病变区组织着色不明显,不利于寻找输尿管口;③控制电凝:术中应尽量减少电凝,点状触发时应降低输出能量,防止凝固时输尿管痉挛或输尿管口意外损伤。此外,操作要轻柔,尤其对于反复试插目标输尿管开口不成功的患者,否则可导致黏膜出血影响视野,甚至形成假道[16]。
术后1~2 d复查腹部平片显示双J管位置良好,无异位、扭曲。本组13例均采用该方式成功找到输尿管开口,其中1例壁内段输尿管黏膜外翻不明显耗时较长,考虑该患者既往CG手术史,输尿管周围瘢痕形成。此外,膀胱纤维化患者以膀胱收缩、舒张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为特征[17],电切后壁内段输尿管黏膜外翻亦可能受影响,该研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我们认为应用亚甲蓝染色,指导术者识别CG患者的困难输尿管开口,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手术方式,可避免部分患者实施开放手术,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开口方法的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