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贺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为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攀升,随之与老年相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为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为依托。故了解及掌握老年人常见的社区急症如晕厥、呼吸困难、创伤、呕血、中毒、抽搐等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及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神经介导性、直立性低血压性和心源性疾病所致的意识不清是晕厥常见的原因,其中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生率较高。根据晕厥前病人的临床症状,又分为迷走神经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和不典型反射性晕厥。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患人群,晕厥发生率较高,骨折、颅内出血、内脏损伤等晕厥后并发症常危及老年人身体健康。故老年人预防晕厥尤为重要,应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宣教,督促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根据晕厥的原因给予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或心脏神经消融术等治疗。老年人一但发生晕厥,应及时就诊,明确晕厥的原因,减少并发症,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呼吸困难是老年人常见的不良主诉之一。研究表明,社区老年人群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可高达25%~3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和哮喘等肺部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均可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肺淤血、水肿,血氧交换能力下降,导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栓塞、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使病人出现通气、换气及弥散功能障碍,使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故社区老年人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时,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以提高救治效率,改善预后。
社区老年人发生骨折、挫伤、瘀伤、开放性损伤、内脏挫裂伤、颅脑外伤等各种创伤较为常见,其中死亡率最高的为颅脑损伤。同时,老年病人的创伤部位多为下肢和头部,对老年人的活动及生活均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功能性残疾等,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了解老年人社区创伤的临床特点,做好宣教及预防工作,减少老年人创伤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合理的院前分诊系统,积极救治创伤,对提高老年创伤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呕血是消化科的常见危急重症之一。老年人群常常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其呕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等特点。呕血可涉及多个系统疾病,老年病人呕血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呕血及静脉曲张性呕血,前者占呕血发病的80%~90%,其中消化道溃疡所致的呕血为老年病人非静脉曲张性呕血的主要原因。老年病人消化道黏膜防御和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血小板药物以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应用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溃疡。老年病人静脉曲张性呕血常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的胃黏膜血管破裂出血。非静脉曲张性呕血通常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在出血24 h内可采取内镜治疗。静脉曲张性呕血的病人则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质子泵抑制剂、非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联合内镜技术也大大改善了病人的预后。此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球囊阻断逆行经静脉闭塞术、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等多种止血手术为静脉曲张性呕血的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
抽搐指一块或一组肌肉非自主地快速收缩,可导致意识丧失、窒息等。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增加了抽搐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抽搐病因是癫痫,其发病率在65岁以后明显增加。老年病人是卒中高发人群,而累及大脑皮层的梗死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卒中更易导致癫痫发生。全身性疾病如代谢障碍性疾病、低钙血症、碱中毒、尿毒症和肝性脑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心因性非癫痫发作等均可导致抽搐。临床中应用的阿片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药物也增加了抽搐反复发作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药物性抽搐的认识。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发,目前除卡马西平等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外,新型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拉考沙胺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关注老年人抽搐时的发作特点,了解发病时的临床表现,针对社区老年人群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减少抽搐发作时并发症的发生,可以降低抽搐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由于衰老、机体功能减退,社区老年人群中晕厥、呼吸困难、呕血、创伤、中毒、抽搐等急症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关爱老年人群,全面认识上述急症的临床特点及救治要点,可提升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减少老年人社区相关急症的发生,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