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到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研究综述

2022-08-23 14:55侯冠宇谢建邦
江苏商论 2022年8期
关键词:驱动经济发展

虎 琳,侯冠宇,谢建邦

(1.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2.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3.中国政法大学 企业史研究所,北京 100088)

一、引言

从古至今,中国的创新能力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挫折。14世纪以前,我国不仅发明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水利工程、铁犁、肥料、手推车、兽医等技术,亦发明了纸张、炸药、医药、活字印刷、罗盘以及装有方向舵和动力帆的船只,曾盛极一时。14世纪前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开始逐渐变弱,慢慢落后于西方。将视角着眼于当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大背景,在外部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凸显、国际关系紧张等多重压力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当前道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已明确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要素投入的驱动力明显减弱,要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转换增长动力,让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实现经济转型,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经济学理论梳理相关学界的研究成果,以期从经济学角度厘清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经济学理论依据,并明晰经济转型的路径突破方向,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理论层面的意见。

二、理论探索:由要素向创新转变的理论基础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①。”追溯理论渊源,早在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观点做了精彩论断。他们的论断在经济社会的时代变迁中被充分证实,并为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视为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历史萌芽②。现代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1熊彼特指出: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就是“创新”。。他基于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角度阐明创新带来了产业变化、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和新材料等五种情况:(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2)创新是革命性的变化;(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4)创新必须要创造新的价值;(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③。从本质上来说,创新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宏观上包括管理、知识、技术、产品、制度、组织、政策等方面的创新;而微观上的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④。熊彼特强调的创新者,是那些首先把发明引入经济活动,并对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人。基于这个概念,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而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黄群慧、贺俊、杨超,2020)。

国外的创新理论主要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个分支,两者都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中,技术创新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促进作用;制度创新理论则认为,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创新方面,索罗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认为,技术创新需要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来保障。伊诺思则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指出:“技术创新是集中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障、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拓市场等”。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在《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他们认为制度创新是指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在诺思看来,真正决定经济增长的并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制度变革,正是由于制度变革的产生,才进一步激发了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傅家骥、仝允桓等人在《技术创新学》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将经济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使得价值链的各个断点均能从中获益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肯定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技术创新在商业模式和企业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新结构经济学派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做了诸多阐述。在发展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升级,进而推动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转型或改革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承认任何经济体在任何时间内,结构变迁不可能严格遵循最优结构变迁轨迹。在政府作用层面,新结构经济学指出政府应该在结构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⑤。

三、文本计量:运用Cite Space方法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对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在CNKI中检索CSSCI相关主题论文,导出Refworks格式数据并在Java中运行Cite Space文本计量软件,得到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Cite Space可视化网络图以及作者、发文单位网络图(图1)。其中,关键词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新发展理念”“新时代”“对外投资”“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经济协同发展”。此外,从近十年的发文单位来看,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核心文章,国内经济学界的众多学者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值得关注。

以“创新驱动”为关键词,在CNKI中检索相关论文,得到可视化网络图2,图2中显示2020年以“创新驱动”为中心,国内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疫情防控”“双循环”“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数字经济”“金融创新”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研究,以求探寻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基于宏观层面,任保平(2013)强调科技、产业、制度三者对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制度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辅之以制度激励,进一步大力构建创新主体,提升创新主体能力,进而推动产业体系的发展。其中政策导向的转变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作用不可忽视⑥。“糟糕的制度不仅可以使好人变坏,还会使经济体驶向畸形之路,终止经济繁荣的梦想。而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才能稳定”。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不只需要科技的创新,更需要公平有序的自由来保障。在现阶段,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以法律为基础的市场秩序。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经济社会的环境在变化,制度安排也需要随之改变。无论是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遵守契约精神⑦。政府应该提供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对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质量也至关重要(李吉民,2012)⑧。向松祚指出,中国经济要想突出重围,实现转型升级,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就只有一条路——真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他认为,必须要激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高度重视教育和基础科学,矢志建立一个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⑨。王一鸣(2018)认为,我国经济应转向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亦可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量。我国应在产业、市场、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开放方面合力推进⑩。贾根良(2020)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应该尽早提出战略规划,逐步实现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转型,需进一步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内部改善”,保护民族产业和国内市场⑪。

图1 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Citespace可视化图谱

图2 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Citespace可视化图谱

在中观层面,有学者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条件已经具备。在劳动成本上升的同时,适时增加人力资本,可以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需要更高人力资本的环节。基于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产业有条件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及其分工中的低端位置。因此,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用高人力资本优势改造低附加值领域⑫。叶恩华、马科恩(2016)在对中国创新型公司的发展进行研究时指出,中国创新的四个驱动要素可以总结为“4C”,分为两类,一 是 客 户(Customer)与 文 化(Culture);二 是 能 力(Capabilities)与现金(Cash)。前者主张外延型扩展,后者重视内涵性完善⑬。基于区域的角度,有学者对西部地区经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新基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⑭⑮⑯。

在微观层面,有学者进一步结合微观案例阐述提升科技实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如西部地区重要的直辖市重庆,在提升科技实力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加大科研投入,以助企业研发;提高科技含量,以助汽车行业;搭建融资平台,以助成果转化;完善法律保障,以助利益分配;创建公共平台,以助成果共享⑰。宁波的机器人自动化设计、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城市、云南广南的绿色农业、安徽休宁县的新型销售模式、四川马边县互联网+推广等,都是提升科技实力的具体体现。此外,刘焕明(2017)根据无锡建设“两型社会”的宝贵经验提出若干启示:抓改革、求创新;抓项目、打基础;抓创建、树典型;抓机制、强协调;抓宣传、营氛围;抓落实、重保障。

四、势在必行:由要素向创新转变的现实证据

自1978年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上述传统要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有数据表明我国自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1、2012、2013和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同比回落1.0、0.5、1.5和0.5个百分点。2011、2012、2013和2014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同比回落2.1、0.4、1.3和0.4个百分点。此外,农民工的年龄构成从2010年至2020年变化显著,16—20岁的比重由6.5逐渐下降至1.6,而50岁以上的比重由12.9上升至26.4,如表1。我国2012年共计9.3亿劳动人口,相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2005年以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000元;而2012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达到了2290元⑱;2014年我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同增加255元,增加9.8%。分行业看,各行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稳定增长,增长较快的是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业和其他服务业。通过对2019、2020年的数据对比发现,分行业的农民工人均收入及增幅逐渐放缓,制造业由2013—2014年的11.6%逐渐放缓至3.5%。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则由原来10.2%放缓至1.5%,详情见表2⑲。劳动力短缺且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我国人口红利优势即将消失⑳,刘易斯的第一拐点、第二拐点分别标志着我国劳动力无限量的供给即将结束㉑。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亦各不相同。在我国,当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时,选择要素驱动以助经济发展是较好的选择;而当经济进入了较高增长阶段,则需要转换经济增长的引擎,选择创新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来时期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充分论述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向松祚(2020)将其总结为三重压力:金融风险的压力,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压力。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水准存在脱节。科技和产业水平国际地位的差距说明我国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缺少衔接,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充分转化为新产业技术㉒。此外,资源短缺、污染严重、需求发生变化亦是重要原因。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带来经济的繁荣外,还带来了城市拥堵、江河污染、资源消耗和生态脆弱等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对“人”的终极关怀、突出人在经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位置,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坚持的首要原则㉓。姚洋(2020)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需的拉动。2008年以后我国告别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依靠国内的需求㉔。马伯钧(2020)指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应从几方面入手:(1)保障民生为出发点;(2)转变消费方式为支撑点;(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着力点;(4)以制度、科技为推动点,进一步形成并完善两只手并用的调控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㉕。

表1 农民工年龄构成 (单位:%)

表2 分行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幅 (单位:元、%)

五、余论

回顾国内外学者众多研究发现,以“创新驱动”为中心,基于不同视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无论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完善产权制度,抑或是缓解人地矛盾、提倡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城市等,凡此种种,都蕴含着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导向和未来前景的信心。

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正是其伟大发现的体现。二是需要经济主体勇于担当责任,尤其是弘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弘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㉖。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为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任务:一方面是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为这种变化产生的新矛盾提供智慧的解决方案。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与人的行为的学问,目的只有一个:探索、论证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创造、使用财富。不仅要正确审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还应该完善并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㉗。

注释:

①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

②李文军、齐建国.创新驱动发展理论、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8.

③熊金武、窦艳杰.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奠基者[J].金融博览,2021(1):68-69.

④李文军、齐建国.创新驱动发展理论、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9.

⑤林毅夫等.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0-22.

⑥任保平.以创新驱动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4):45-49.

⑦潘向东.真实繁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11.

⑧李民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J].新视野,2012(2):26-28.

⑨向松祚.经济新动能: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升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301.

⑩虎琳、董鹏飞、侯冠宇.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现实之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视角下的城乡关系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2(4).

⑪贾根良.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8.

⑫洪银兴、郑江淮等.创新驱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前言.

⑬(美)叶恩华、(澳)马科恩.创新驱动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⑭孙慧、原伟鹏.西部地区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5):23-35.

⑮陈耀、张可云、陈晓东、廖元和、宋丙涛、黄寰、王喜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20(1):8-22.

⑯虎琳,侯冠宇.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劳动,2022(1):15-31.

⑰黄奇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科技实力提升经济实力[J].中国科技产业,2014(1):10.

⑱国家行政学院编.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9.

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17.

⑳李民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J].新视野,2012(2):26-28.

㉑熊金武.刘易斯经济模型与两个拐点的顺序[J].开放导报,2017(1):23-24.

㉒洪银兴、郑江淮等.创新驱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1.

㉓侯冠宇.从书斋到现实: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现代交际,2022(4):16-23+121.

㉔姚洋.我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当前经济形式.载白重恩编.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机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3-35.

㉕马伯钧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

㉖向松祚.经济新动能: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升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286.

㉗侯冠宇.以科学哲学开创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境——《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研究:以民生经济学为例(1840—1949)》读后[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0-134.

猜你喜欢
驱动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