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晖
罗荣桓,人称“政工元帅”,十大元帅中唯一资深职高的野战军、大军区政治委员。
罗荣桓,1902年11月生于湖南衡山。说其“资深”,并不是年龄高于他人,相反,10位元帅,论年龄罗荣桓排在第9,林彪最小;也不是因其从军时间早,比起贺龙、刘伯承、叶剑英、朱德等,1927年参加革命的罗荣桓资历尚浅。不过,罗荣桓是最早跟随毛泽东的开国元勋之一,不仅于1927年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还参加了江西永新县的三湾改编,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特务连担任党代表,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7个红军连队党代表之一”,后相继担任营、纵队党代表,红4军军委书记、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代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政委。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接替刘少奇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后兼任新设立的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主管全军政治工作和干部工作。罗荣桓可以说整个军旅生涯都在政工岗位上历练,经历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由最基层的连党代表到全军最高政治机关首脑——总政治部主任,是“全军各级别主任中最高的一个”。
罗荣桓既有出色的政工履历,也有不俗的军事工作经验。抗战时期,在林彪负伤离开115师后,罗荣桓一度担任115师代师长兼政委;1943年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也是文武全才、军政一肩挑。山东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形成一支雄厚的抗日力量。山东,北可进军东北,南可兵下江南,“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据王力回忆,毛泽东曾说: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
抗战一结束,中共中央调集各地力量迅速出关,罗荣桓奉命率山东军区6万大军开赴东北,成为调至关外最强大的一支中共部队,这支部队亦成为东北战场我军一支战力强悍的部队。在此,罗荣桓又与比自己小5岁的林彪形成军政搭档。
从1930年红4军时期,林彪为军长、罗荣桓为政委,二人便开始搭档,“林罗配”可谓是渊源有自、相得益彰。
林彪个性独特,战争年代能与其配合默契的政委搭档实属不多。罗荣桓宽厚诚恳,应该是与林彪比较相融的一个。《罗荣桓传》如此形容二人的工作状态:“林彪仍同过去一样,专务作战。骑坐木椅,双肘伏在椅背上,面对满壁军用地图,一坐半天,是他每日的功课。他在作战上算度很精,而对别的事,却很少过问。罗荣桓深知他这一特点,称之为‘林总的重点主义’,对他充分谅解,于是便拖着病体频繁来往于哈尔滨和双城之间,将部队的政治工作、训练、动员、装备、后勤保障、军工建设等项的领导工作都担负起来……”
确实,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能一门心思指挥打仗,看着地图整天冥想,离不开罗荣桓这位“总管”。筹组二线100多个团,使得东野能在短时间发展到近百万之众,而且在兵力结构上,炮兵、骑兵、战车、铁道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力量比较齐全,还有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凡此种种离不开罗荣桓的苦心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组织领导了首次全军干部级别评定与军衔评定。这一时期,繁重的工作使重病在身的罗荣桓难以为继,1956年他一度辞去总政治部主任职务,1961年复任后,病情更为严重。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逝世,享年61岁,成为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者。林彪挽联:“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毛泽东称赞罗荣桓“原则性强,表里如一,对党忠诚”。罗荣桓追悼会,毛泽东不仅亲自参加,而且会后还作《吊罗荣桓同志》一诗,感叹“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以诗作来悼念老战友、老部下,罗荣桓实属特例。
在10位元帅中,还有两位在政工资历上是可以和罗荣桓相比拟的,甚至当年“政委”职务还更高些,那就是陈毅与聂荣臻两人。
1948年, 平津战役期间, 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前排左起) 与黄克诚、 谭政、萧华、 刘亚楼、 高岗(后排左起) 等在一起合影
陈毅,1901年8月生于四川乐至,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7年被中共中央军事部安排至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担任文书工作。1927年8月初,陈毅赶上南昌起义失败后南下途中的起义部队,被周恩来任命为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后与朱德一同带领革命军队走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军队会合一处,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军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三人并分别兼任第10师、11师、12师师长(林彪时任10师28团营长),红4军也就成为中央红军的基础与基石。军政治部主任兼第12师师长,这就是陈毅在井冈山的起点。此后,陈毅又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军委书记,后担任红6军、红3军政治委员。红军刚刚创建,作为红军创始人之一的陈毅不愧是职高资深的军政一把手。当年的“朱毛陈”名声在外,陈毅的地位远在林彪、罗荣桓之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负伤的陈毅留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异常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全国性抗战爆发直至解放战争,陈毅在叶挺之后成为新四军和华东军区领兵挂帅的人物,率部奋战在江南、苏北、山东、中原,及至强渡长江,陈粟、刘邓、林罗三军齐发,横扫江南、华南。
陈毅是江南苏北地区与新四军的标志性代表人物,是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主帅。三野猛将如云,陈毅知人善任,放手让粟裕靠前指挥,自己则居中协调、压台坐镇,展现独特的领导艺术。对于华东战场上的陈毅,毛泽东特别表扬,说:陈毅打仗有个好处,能听取他人意见;打孟良崮,他南边听粟裕的,北边听许世友的。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作为大军区(六大军区)司令员,于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兼外交部部长,继周恩来之后成为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直到1972年去世,长达14年之久。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逝世,享年71岁。
陈毅追悼会,79岁高龄的毛泽东不顾寒冷前往八宝山向跟随自己40多年的老战友告别,周恩来亲致悼词。毛泽东、周恩来到八宝山一同为老战友送行,这种境况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聂荣臻,1899年12月生于四川江津,不仅留学法国、比利时,还曾赴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严格来说,聂荣臻与黄埔一期生徐向前、四期生林彪还有师生关系。聂荣臻军旅生涯是亦政亦军,军政均有履任。早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前被周恩来指定为前敌军委书记。起义第二天,聂荣臻和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等率25师参加起义的部队(时任73团3营7连连长的林彪亦在内)赶到南昌,聂即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南昌起义失败后,聂荣臻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后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后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跟随周恩来从事秘密工作,担任过中央军委参谋长;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直至长征,主要从事政治工作,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先是毛泽东、后是王稼祥),不久即转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党代表和政委的起点颇高。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是红军时期一对著名的军政搭档,林聂罗执掌的红1军团(罗荣桓时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是中央红军的核心主力;八路军主力之115师组建初期,仍是林聂罗“三人组” (师长、政委、政治部主任)。就三人搭档来说,既有“林聂”(红1军团与全国性抗战初期),也有“林罗”(红4军与解放战争时期)。
聂荣臻同林彪相识日久。晚年在回忆录中,聂荣臻谈道:我认识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我同他没有多少接触,印象不深。对于红1军团时期的林彪,聂荣臻说:他性格基本上是内向的,平时不大讲话,与他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很困难。
1937年秋冬,聂荣臻率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和1个骑兵营在五台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从此扎根于晋察冀,直至新中国成立,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司令员,成为华北战略区域内中共最高军事首长。
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盛大阅兵式,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朱德总司令检阅受阅部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阅兵,受阅部队1.64万余人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全新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主持总参工作,在主持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直接领导下,卓有成效地处理抗美援朝、剿匪、军队建设等各种繁重紧迫的军务,用他自己话说,是最紧张忙碌的时期。此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在陈毅转到外交战线之后,接替陈毅主抓科技,兼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委主任,协助周恩来全面负责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研制和核潜艇工程、常规武器研究。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和国防工委主任贺龙,两位副总理、两位军委副主席,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个主抓国防科研,一个主抓军工生产,在国防重大装备研制与生产方面成为周恩来的左膀右臂,使新中国孱弱的国防实力得以迅猛提升。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逝世,享年93岁。聂荣臻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元帅。
1999年12月,在中央军委纪念聂荣臻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江泽民高度评价聂荣臻“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和政治工作领导人”,“长期担任或兼任我军高级政治工作领导者,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有很多建树,这些建树至今对我军思想政治建设仍有着指导意义”,“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私塾学习3年后入太原省立国民师范学校速成班学习,毕业后当小学教员,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投笔从戎献身军旅。1927年12月参加叶挺、张太雷、聂荣臻、叶剑英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一部改为红4师,任10团党代表。徐向前除短时间担任团党代表外,军旅生涯中基本都是在军事指挥岗位上:27岁开始历任红4师师长、红4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是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
和彭德怀、林彪等人一样,徐向前同样是能征惯战、多谋善断的红军战将。自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30岁的徐向前就担任总指挥。此后,在徐向前指挥下,红四方面军连续发起4次进攻战役,歼灭国民党军6万余人。其中苏家埠战役,徐向前运用围点打援,一战歼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是早期红军非同凡响之大捷。在鄂豫皖、在川陕,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多路“围剿”,特别是粉碎四川军阀六路围攻,仅俘敌就达2万余人。一时间,徐总指挥英名声震川陕。
弱小的红四方面军能够在强大的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中越战越勇、打出一片天地,并且独树一帜,鼎盛时期发展到8万多人,与徐向前总指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是分不开的。
1936年底,陈昌浩(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率西路军2.1万多人在河西走廊一带同青海马步青、马步芳的“马家军”陷入苦战,“青马”的骑兵在西北沙漠利用人熟、地熟、补给足、运动快的特点,给粮弹水都极为匮乏、靠两腿走路的西路军以极大杀伤,西路军将士只能挥舞大刀迎战马家军骑兵。1937年3月,西路军兵败祁连山,仅余千把人分散突围。从祁连山脉走出、一路东躲西藏的徐向前几乎是只身一人回到了陕北。河西走廊、祁连山、西路军,成为徐向前心中永远的痛。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师长刘伯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司令员贺龙)兼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校长林彪)。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刘伯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时,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后改为第18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初,徐向前为总参谋长,聂荣臻为第一副总参谋长,在徐生病休养期间为代总参谋长。在黄埔军校,聂是教官,徐为一期学生;在华北军区,聂徐为正副职;在总参谋部,则是徐聂为正副职。
1949年4月,华北野战军徐向前任司令员的第18兵团(徐因病未能前行,由周士第接任司令员)和19兵团一起转归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指挥,发起歼灭西北胡宗南集团和马家军战役。此时,无论是胡宗南部还是马家军已如惊弓之鸟,在彭德怀大军面前望风而逃,悉数被歼,再也没有当年挥舞马刀砍杀红军时的凶猛了。彭德怀也终于为老战友、为英勇悲壮的西路军报了一箭之仇。
解放战争后期,徐向前因病休养一段时间。随后,身体欠佳的徐向前还是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总参谋长,并随即被派往苏联,洽购了大批武器装备。
在1967年所谓的“二月逆流”中,徐向前受到冲击,家被连抄几次。徐向前和其他老帅一样,成了受打压的对象,纷纷“靠边站”。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选举中央委员时,1500名代表投票,徐向前仅得808票。会后,徐帅不无调侃地说:这次会议,我得票最少,得了“5个鸡蛋(808)”。
晚年的徐向前患有肋膜炎,肺功能不好,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使肝脏严重受损,多器官衰竭,1990年9月21日逝世,享年89岁。
红军时期徐向前的老部下李先念在《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帅》一文中,赞誉徐向前是“一个大智大勇、缜思断行、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刚毅木讷、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朱德等10位元帅,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者、战争年代军委总部或各大战略区主要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均成为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
10位元帅文字能力与旧学功底非同一般,书体亦各有特点。他们大多在私塾、学堂打下基础,旧学底蕴深厚,有的早期还当过学校教员(朱德、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陈毅、叶剑英诗才自不必说,林彪的研学也自有一套,其对曾国藩、胡林翼兵法就颇得要领。即便自谦文化水平低、理论基础差的彭德怀,年少时也深受家乡一旧学先生熏陶,加之自身刻苦努力,文化学识功底亦非一般人可比。彭德怀在党的七大发言稿有1.4万字;1962年为自己申述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又是长达8万字;晚年,在一无助手、二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还写下弥足珍贵的“自述”……
朱德等10人中,资历较深者早年均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经历,多由民国时期旧式讲武学堂毕业(朱德、叶剑英为云南讲武堂,彭德怀为湖南讲武堂,刘伯承为重庆陆军将校学堂)或黄埔军校毕业(徐向前、林彪),他们中的大部分参加过反袁护国、护法战争或北伐战争,在川军或滇军、湘军、粤军与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军长、师长、师参谋长、团长,还有在北伐时期就获有中将军衔者(有学者考证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均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中获得中将军衔)。也就是说,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朱德等几人已经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将级军官,军长贺龙还手握一支完整部队。
文有私塾学堂底蕴,武有讲武堂或军校历练,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还有国外留学、旅居经历。军事生涯中,他们有的参加过讨伐袁世凯的护国与护法战争,有的参加过平叛(陈炯明)或北伐,十人都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在建军时期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湘南暴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平江起义中,总能找到朱德等10人中一位或几位人们熟悉的身影,其中尤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者最多。在这些起义中,他们不仅是参加者,基本上也都是重要领导者。10位开国元帅不愧是创军元勋。
10位元帅都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于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中,走上反抗国民党压迫的武装斗争之路,即便是惨遭失败,即便是身临险境也无怨无悔。他们中,有的妻子被敌人割下头颅(朱德夫人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3岁,敌人将其头颅割下悬挂于赣州城头示众),有的亲属家人被追杀(如贺龙等),他们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有的中弹多次、伤痕累累(如刘伯承等),有的拖着病躯辗转各地指挥作战(如罗荣桓、徐向前等)。
10位元帅,战争年代在不同部门、多个岗位上多有交集,并肩战斗。南昌起义之前,贺龙、叶剑英、聂荣臻等人分别在不同场合秘密策划;南昌起义时,贺龙、刘伯承、朱德共同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包括林彪)冲破重重阻力奔向井冈山;广州起义,又将聂荣臻、叶剑英、徐向前聚拢一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上海中央军委机关和江西中央苏区,聂荣臻在上海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刘伯承在苏区红军总部担任参谋长,三人应该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参谋长。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朱彭、林聂、林罗、聂徐、刘叶、刘陈都曾是一个时期内相辅相成的正副职或携手并肩的军政搭档。
1953年, 毛泽东与徐向前等在一起
朱德等10人在红军长征前后,或是红军总部领导人,或是方面军或军团领导人(有红军总部任职的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等,有方面军或军团首长贺龙、徐向前、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陈毅则任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罗荣桓则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全国性抗战爆发后,朱德、彭德怀、叶剑英依然身处八路军(后改称第18集团军)总部中枢,担任正副总司令和参谋长,八路军3个师6个正、副师长中,走出林、聂、贺、刘、徐5位元帅(120师副师长萧克为开国上将),新四军中走出1位元帅——陈毅。解放战争后期,朱德等10人,总部两人(朱、叶),第一、二、三野战军各1人(彭、刘、陈),四野两人(林、罗),华北军区两人(聂、徐),西北军区1人(贺)。
在军事教育培育后生方面,朱德等10人也都是亲力亲为,多有建树。朱德(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刘伯承(红大校长、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红大校长、华北军政大学校长)、林彪(红大、抗大校长)、徐向前(抗大代校长)、罗荣桓(红大教员、政治学院院长)、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等均有从教或办学经历,培育了相当一批军中人才,许多开国将领都得到他们的教导与熏陶。特别是刘伯承创办红军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又倡议创办军事学院,林彪在红大与抗大,叶剑英在红大和华北军政大学,徐向前在抗大,罗荣桓创办政治学院等等,都在人民军队教育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1955年全军授衔时,元帅是以“国”相称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肩章为国徽;将校尉军官是以“军”相称的,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等,肩章是五角星。所有开国将帅中,朱德领衔元帅阵容,粟裕领衔大将阵容,萧克领衔上将阵容,徐立清领衔中将阵容。
作为将帅阵容第一人,在创军和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中,朱德是与毛泽东、周恩来排在一起的。无论是在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名单中,还是40卷《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囊括的373位高级将领中,朱德都是排在毛泽东、周恩来之后的第三人。他们三人都担任过中央军委最高领导职务(军委书记或军委主席)。和毛泽东、周恩来一样,朱德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来定位的;彭德怀及以下8位元帅则被定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担任过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则被定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彭德怀、 朱德、 叶剑英、 聂荣臻、 陈毅(左起) 等在一起
在40卷《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列入第一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列入第二卷,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列入第三卷,李先念、粟裕和几位大将分别列入第四、第五卷(林彪、黄永胜、谢富治等几人未列入)。
在1952年军队评定级别时,尉级以上军官为9等21级,第一等为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副总司令级;除毛泽东外,已是军委副主席的朱德、彭德怀(朱彭当时还分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副总司令)、林彪三人为第一等;第二等为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未参加军队评级外,担任或曾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的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七人为第二等(这里,贺龙、陈毅、聂荣臻分任西南、华东、华北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叶剑英分任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刘伯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担任过中原军区司令员、二野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先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5年9月授衔时,10位元帅中60岁以上者2人:69岁的朱德、63岁的刘伯承;50岁以下者1人:48岁的林彪;贺龙等7人均在55岁上下。元帅平均年龄57.1岁。
10位元帅,担任过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有3人:朱德、林彪、叶剑英;担任过中革军委主席的有1人:朱德。
朱德作为中革军委主席、人民军队总司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1954年以前重要会议场所,朱德像与毛泽东像并排悬挂,这种地位与评价在所有开国将帅中,只有朱德1人。
担任过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有1人:朱德;担任过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的有1人:彭德怀;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有6人: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聂荣臻、徐向前;担任过国防部部长的有4人:彭德怀、林彪、叶剑英、徐向前(新中国成立后前四任国防部长);担任过总参谋长的有5人:刘伯承、叶剑英、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代理);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有1人:罗荣桓。
10位元帅均当选过中央政治局委员,均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10位大将则无人进入中央政治局,亦无人担任过军委副主席)。
共和国的10位元帅,出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长于清末、民国时期,在反袁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边海防自卫作战等连绵不绝的战火硝烟中,他们领兵作战、指挥若定,以各自极具个性、极富创造力的军事禀赋与军事才华,为人民军队的创建、成长、发展、壮大奉献了自己的才智与心血。他们几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2年人民战争的全过程,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他们是一代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们的军事生涯,构成了一幅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