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大
——决定国共合作

2022-08-23 11:50胡湘君
党史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马林张国焘

■胡湘君

中共二大虽然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共产国际也建议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但党内在这个问题上曾存在不同意见,经过1922年8月的西湖特别会议和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失败,党内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刻。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作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决定。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

党内关于国共是否可以合作的争论

党的一大后不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几次建议中国共产党,“放弃对国民党的不介入态度,而在国民党内开展政治活动”,主张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当时,党刚刚成立,对面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形势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也缺少实际斗争的经验,况且许多人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印象也不佳,马林的建议遭到了党内多数人的反对。

1922年4月6日,陈独秀绕过马林,直接写信给党的一大前来过中国、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有过重要推动作用的维经斯基,力陈中共不能加入国民党组织的六条理由。

不久,受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的启发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示,中共中央和陈独秀对国民党的看法有了较大的改变,认识到与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在党的二大上,还正式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但是,不论是1922年6月陈独秀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还是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都只是一般地提出要与国民党等民主派合作,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合作并没有确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

1922年4月,由上海去广州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以苏俄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于4月下旬直接见到了孙中山,并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在会谈中,达林向孙中山提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共产党与国民党“结成反帝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但要以保持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为条件”,即共产党员不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是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保持共产党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可是,当时孙中山断然拒绝了达林的要求。陈独秀回忆说:“青年团国际代表达林来中国,向国民党提出民主革命派联合战线政策。国民党的总理孙中山严词拒绝了,他只许中共及青年团分子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而不承认党外联合。”

达林见到孙中山时,陈炯明还没有叛变,孙中山正在信心满满地准备北伐。虽然他有意发展与苏俄的关系,因为他自投身革命以来,一直努力办“外交”,希望列强能够支持他的事业,但各国列强表面上似乎对他有过很多承诺,可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支持他。现在苏俄主动宣布废除过去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向他伸出合作之手,这是西方国家从未有过的,因此他对与苏俄合作是有兴趣的。但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成立,党员人数和党的影响都很有限,而国民党不论是历史和影响都比共产党大得多,因而对国共合作,特别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对等的党与党之间的合作,孙中山并不热心。

这年4月,马林得知陈独秀背着自己给维经斯基写信反对与国民党合作后,为了取得共产国际的明确指示,使陈独秀放弃己见,于月底绕道新加坡、柏林等地,于7月到达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了中国的情况。

马林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维经斯基随即向中国共产党发出指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笺后,应根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的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力普同志(即马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维经斯基签发的这份指示,实际上也巧妙地给陈独秀4月来信作了答复。更有意思的是,这份指示还直接打印在马林的丝质衬衣上,由马林穿着带到中国。

7月下旬,马林从莫斯科动身,8月12日经北京抵达上海,带来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共产国际执委会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组织,保持着辛亥革命的性质并努力创建一个中华民国,共产党人应该支持国民党,特别是国民党内代表无产阶级分子和手工业工人的那一翼。共产党人应该在国民党内和工会内把拥护共产党的人组织成一些小组,靠这些小组形成一支大军去宣传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斗争思想,建立中华民国和组织反对中外剥削者的阶级斗争的思想。

这个指示,就是要马林立即着手让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工作,尽快落实国共合作事宜。

马林一到上海,就通过张太雷把这些内容透露给陈独秀,还让张太雷与陈独秀、邓中夏等人联系并商量,在近期内召开一次党的会议,郑重讨论国共合作的具体方法问题。

马林没有直接找陈独秀谈这个问题,也许是担心陈独秀不认他的账,甚至与他发生公开冲突。因此,马林还特别建议党的会议一定要请李大钊参加。在马林看来,李大钊远比陈独秀敦厚平和,且对孙中山也有好感。

其实,此时陈独秀对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态度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后,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中止了与陈炯明的关系,并站在孙中山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公开谴责。同时,陈独秀还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致电广东支部负责人谭平山,要求他们立即脱离与陈炯明的一切关系,转而采取支持孙中山的立场。然而,谭平山并没有按照中央的指示,让陈公博和谭植棠退出陈炯明支持的《广东群报》,相反,两人还继续写文章支持陈炯明。这使陈独秀十分尴尬也十分恼火,他再次致函广东支部,严重警告说,如不立即改变态度,将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可是,陈公博、谭植棠仍未执行中央的指示。结果,谭植棠被除名,陈公博受到留党察看处分,不久自动退出了共产党,谭平山也被调离广东支部书记的职位。

这对于陈独秀来说已经不容易了,但马林仍嫌不够,批评陈独秀的“联合战线”主张是“空洞而不能实行的左倾思想”。甚至说,这不仅孙中山不能接受,共产国际也不会同意这样做。

这时,李大钊到了上海。陈独秀等人认为,李大钊和马林都没有参加党的二大,现在马林又提出了不同意见,因此有必要开一次中央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风景如画的杭州西子湖畔举行,时间定在8月29日和8月30日。参加这次西湖特别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马林和张太雷共七人。

会议由陈独秀主持,首先由马林传达共产国际的“八月指示”。马林在讲话中没有直接批评中共二大的决议,只是强调在国共合作的方式上,只能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会上,张国焘、蔡和森明确表示反对马林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不能与西欧共产党加入社会民主党工会一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的国民党乃为一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党,故共产党员之加入,无异于将自身与资产阶级相混合,结果只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陈独秀也不赞同马林的意见。他在会上发言很多,主要一点就是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能因为国民党容纳了一点非资产阶级分子,便否认它的资产阶级性质。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旦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肯定会引起许多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反而会大大损害中国革命力量的团结。

鉴于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决定,党必须服从于共产国际的指示,说到最后,陈独秀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我们应当服从,至多只能申述我们不赞同的意见”。马林见此,急忙站起来说:“这当然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了的政策。”

见此情景,李大钊考虑到马林的意见从整体上是对党的事业有利的,于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此,张国焘回忆说:“李大钊先生却采取一个调和的立场。他虽同情我们的某些看法,也称许陈先生所提出的条件,但基本上是附和马林的。他认为国民党的组织非常松懈,无政府主义者加入国民党已经多年,挂着国民党党籍,依然进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并未受到任何约束。即单纯的国民党员也抱有各种不同的政见,单独从事政治活动的例子也不少,足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同样不会受到约束。他也判断联合战线不易实现,采取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是实现联合战线的易于行通的办法。”

由于李大钊的努力,会议以一种互相谅解的形式,确认只要国民党能够根据民主主义原则进行改组,并取消入党时打手模和向孙中山宣誓等效忠个人的形式,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的合作。

党决定召开三大解决以何种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召开西湖会议的时候,孙中山的确十分苦闷。他苦心经营多年,一手组建的国民党却成了一盘散沙,早年的革命朝气早已跑得无影无踪,除少数人还在追随他苦苦奋斗外,不少人热衷于一官半职,或者意志消沉,而国民党内部又混进了大量的官僚政客,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尤其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陈炯明,在此之前的6月在广州公然叛变,炮轰他的驻地,将他赶出广州,使他的北伐化为泡影。陈炯明的背叛给孙中山以沉重打击,几乎使他陷入绝望的境地。

陈炯明叛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断绝了同陈的联系,转而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抵沪后,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先后去拜访,表示慰问与支持。这使孙中山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好感,表示欢迎苏俄对他的帮助,欢迎共产党人同他合作。西湖会议后,马林和陈独秀、李大钊赶赴上海,与孙中山洽商国共两党具体合作事宜。孙中山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欣然表示同意,还应允取消打手模等原有入党形式,依照民主主义原则改组国民党组织。

按照西湖会议的决定,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党的领导干部,由张继介绍,率先加入国民党。接着,孙中山召集各省的国民党负责党员53人开会,座谈如何改进国民党的问题,又指定茅祖权、陈独秀、覃振、陈树人、丁惟汾、张秋白、吕志伊、田桐、管鹏等人组成“国民党改进方略”起草委员会,拟定国民党的党纲和总章草案。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加紧了实现国共合作的准备。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派出陈独秀、刘仁静等组成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刘仁静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大会上报告了中国最近的政治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并且宣布中国共产党已决定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其形式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其中指出:由于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且由于这个民族革命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应当是组织和教育工人群众,建立工会,以便为强大的群众性的共产党准备基础。

当共产国际指示传到中国时,正值发生了二七惨案。二七惨案的发生,使年轻的共产党人得到了血的教训,这就是无产阶级不能仅靠自己单枪匹马地同强大的敌人搏斗,要取得胜利,还必须有其他各阶级的援助,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一事件加深了广大党员对实现国共合作紧迫性的认识,赞同国共合作的人日渐增多。这时,大多数党员表示赞同共产国际的决议,但如何执行这一决议,加入国民党后共产党的独立性应保持到什么程度,为发展国民党而进行的合作要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在党内却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解决上述问题,统一全党认识。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召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决定会议在广州召开。

1923年5月,中共中央向北方区、西湖区、江浙区、广东区的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迅速选出代表于6月上旬到广州,准备参加三大。这次与前两次大会不同的是,代表不再是指定而是由各地选举产生的。

中共中央在通知中规定,代表人数按党员人数多寡选出,约10至20名党员中选一人,要求以产业工人为主体,其次是从事工农革命运动的主要负责人和区、省的书记。出席三大的总共有30多位代表(亦有人考证代表40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有发言权的10余人。不用说,参加这次大会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中共中央特地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租了一幢二层的小楼作为会场。这是一幢普通的砖木结构房子,整座楼似乎已很长时间没有人住,看起来又旧又脏。楼下南边的一间是会议室,北边的一间作为饭厅。楼上的两间是宿舍,一部分代表就住在这里。房间的设备很简陋,没有电灯、自来水、厨房、洗澡间,只有一个大水缸,装着洗脸水,晚上照明用煤油灯和蜡烛。会议室的中央,摆着一张西餐桌式的长方台子,两边是一些长条凳,前后两端各摆着几把小方凳。

中国共产党就在这幢简陋的房子里,召开了自己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开幕,历时8天,6月20日闭幕。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00多名党员。

大会正式开幕前,先举行了两天的预备会议,就一些主要议程和决议草案初步交换了意见。在讨论党的策略时,代表中出现了尖锐的分歧。

正式开会的第一天,由陈独秀代表上届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总结报告。讨论国共合作是这次大会的主题。对于这个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说:“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者,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后来我们开始更多地注意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参加现实的运动。”

这个报告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讲得不多,缺点却讲了不少。陈独秀在报告中这样说:“上海的同志为党做的工作太少。北京的同志由于不了解建党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湖北的同志没有能及时防止冲突,因而工人的力量未能增加。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很好。”“广州的同志对待陈炯明的问题犯了严重错误,最近他们正在纠正错误。”

陈独秀对自己和张国焘也提出了严厉批评:“陈独秀由于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他容易激动,犯了很多错误。”“张国焘同志毫无疑问对党是忠实的,但是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很多错误。他在党内组织小集团,是个重大错误。”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如此大讲工作缺点,并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大加批评,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并不多见。这说明,党在它的幼年时期,尽管组织上、思想上尚不成熟,但有着良好的批评风气。一味地歌功颂德唱赞歌固然不对,但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只讲缺点效果也不会好。陈独秀刚刚作完报告,就有代表发言,批评他的报告过于悲观,指出实际上党的工作还是有不少成绩的。

大会第二天,各地区的代表报告本地区的工作情况,刘仁静等报告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张国焘报告二七大罢工及其善后情况。

大会此后的日程是进行全体会议或分组讨论,中心议题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大会争论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加入国民党,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全党的共识。代表们所争论的,是共产党员要不要全体加入国民党,要不要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后一问题争论尤为激烈。

完全对立的两派争论

会上,围绕上述问题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一派以马林、陈独秀为代表,主张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国民党,在工人群众中也应该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另一派以张国焘为代表,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的组织。

马林认为,中国的劳动运动太软弱无力,实际上等于没有。中国共产党是人为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产生得过早。目前中国只能发展国民运动。国民党是代表国民运动的,但它必须进行改组。现在有了改组国民党的机会,也有了这种可能。共产国际认为国民运动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集中自己的力量改组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工作和发展国民党。全国的工人都必须参加国民党。只有参加国民党的工人的阶级觉悟提高之后,才能产生国民党左翼。只有到那个时候,一个真正的共产党才能形成,中国的革命运动只能这样发展。

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赞同马林的主张,认为目前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应当完全做国民党的工作,将来国民革命成功了,共产党的独立也就不成问题。而且共产党要进行工人运动,也只有加入国民党,集中力量于国民党。

马林等人的问题是对国民党估计过高,对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估计过低,但他们坚持共产党应积极参加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集中力量进行国民运动的意见则是正确的。当然,在改组国民党问题上,马林也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提出“所有共产党没有例外地都应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内积极工作,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必然不利于共产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张国焘不赞同马林的意见,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是反对在劳动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组织。张国焘的观点是工人应该在自己政党旗帜之下参加民族革命,若加入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组织,便不免有混乱无产阶级思想的危险。他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如果中共全体党员都加入国民党,而且都在国民党内担任实际工作,那就是说,陈独秀也要在国民党内担任实际工作,接受国民党的指导而忙得不可开交,并须以国民党的身份对外发言,那还有什么中共的独立呢?”“担任中共领导的中共党员,担任与国民党无关工作如职工运动等的中共党员,则不必加入国民党,或加入而不必在国民党内做实际工作。”

从表面上看来,张国焘的观点似乎有可取之处。不过,就其本意而言,是根本怀疑加入国民党的政策,只是碍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不便公开反对,就主要在工人群众应否加入国民党问题上做文章。后来,在会上赞同张国焘观点的蔡和森也认为,张国焘等人的意见有三方面的缺陷:一是怕加入国民党后削弱了自己的势力,没有积极去参加国民党;二是希望孙中山左倾后再加入国民党,而忘却了支配国民党的责任;三是不能加入国民党,去促进国民党改组,因而站在被动的地位。

毛泽东参加了三大,那么他在这场争论中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徐梅坤回忆说:“毛泽东在开会期间很活跃,多次发言,提出主张国共合作的种种理由。他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去‘简园’。当时湖南军阀谭延闿住在‘简园’。我曾问毛泽东去‘简园’干什么,他告诉我,主要是跟谭延闿谈国共合作问题,谭有兵权,耐心做谭的工作,想把他争取过来。”

陈独秀的“议决案” 战胜张国焘的“修正案”

对于如何参加国民党的问题,大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也未能获一致意见。最后,大会就陈独秀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进行表决。在此之前,张国焘反对这个议决案,并提出了一个修正案,大意是“工人中的中共党员,除一部分有必要者外,应全体加入国民党”,“不应当采取积极介绍大批工人加入国民党的政策”。这个修正案在表决时,以一票之差被否决。接着,以21票赞同,16票反对,通过了陈独秀起草的“议决案”。大会还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劳动运动议决案》 《农民问题决议案》 《关于党员入政界的决议案》 《青年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等文件。

党的三大强调,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自然也不能充分发展,由于中国各阶层人民皆受制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之下,因此,革命的第一步只能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这种革命自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但在这个革命中间,“无产阶级却是一种现实的最彻底的有力部分”;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无产阶级的责任,“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以革命的方法建立真正平民的民权,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

党的三大作出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重大决策。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强调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因此,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议决案》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党的三大同时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党不能一刻遗之的,对于工人农民的宣传与组织,是党的特殊责任,引导工农参加国民革命,更是党的中心工作。

毫无疑问,党的三大作出的这个决议是正确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正是这个决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于是有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党的组织和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

事后看,党的三大虽然也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后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大会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努力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反而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由于对国民党内复杂情况和以后可能的变化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争取领导权的重要性,埋下了后来陈独秀右倾错误的最初种子。

大会最后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共选出中央委员9人,按得票多少排列如下:陈独秀(40)、李大钊(37)、蔡和森(37)、王荷波(34)、毛泽东(34)、朱少连(32)、谭平山(30)、项得隆(即项英) (27)、罗章龙(25)。大会还选出李汉俊、邓中夏、徐梅坤、邓培、张连光为中央候补委员(史学界亦有人认为中央候补委员中有瞿秋白、向警予,没有李汉俊、张连光)。由于张国焘在会上强烈反对国共合作,他在选举中央委员时只得了6票而落选。

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五人组成中央局,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并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

党的三大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朝气,全国范围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召开。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张国焘、瞿秋白等20余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合乎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会议还在事实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名共产党人在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马林张国焘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Two-phase SPH simulation of vertical water entry of a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
党中央在长征中同张国焘错误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