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国,王天尊,洪帅,李会娜
(1.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生存空间变小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经过经济长期中高速发展之后,资源枯竭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愈发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于是各国政府、学者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式将绿色发展这一重大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首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由此诞生[1]。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并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而推动可持续性发展。2021年3月份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决策。可见,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绿色发展是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2]。国内绿色发展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目前对于概念、内涵的界定较为混淆[3]。因此,梳理和回顾我国绿色发展领域的整体脉络,对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丰富相关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撑、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伟大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本文旨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绿色发展研究中文献数量、来源期刊、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文献关键词与阶段划分深入审视与挖掘研究主题、热点问题的演变过程,并进行相应概括总结,以期为更加深入开展我国绿色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以“绿色发展”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期刊高级检索,期刊来源设置为CSSCI(含扩展版),共检索出2008—2021年1088篇文献(检索日期截止到2021年11月17日)。为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人工核验方法手动剔除会议、论坛、工作纪实、特约评论、访谈和图书93篇,最终得到样本数量995篇,本文以995篇文献样本作为研究数据。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通过JAVA环境研发的一种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5],该文献计量软件可通过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共被引网络分析、科研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和主题分析等,并能够以图谱形式定量、可视地梳理文献,展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基础知识、研究前沿与热点,探测研究特征与趋势。为此,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绿色发展研究的现状、关键热点和主要前沿进行定量式可视化分析,进而尝试性地预测未来研究趋势,以期能较为客观且宏观地把握我国绿色发展领域总体研究情况,并为此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统计与分析我国学者关于绿色发展领域的文献数量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现状。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领域大致呈以下3个发展态势:低速发展期(2008—2011年),中速发展期(2012—2015年)和快速发展期(2016年至今)。
图1 绿色发展领域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具体来看,在低速发展时期,年平均发文量为12.5篇,最高仅为20篇,说明该阶段我国绿色发展的研究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文献发文数量较少。中速发展时期的年平均发文量维持在34.5篇,虽比前一时期数量明显上升,但增速较为缓慢,且该时期最低发文量仅有27篇,远不及平均水平,说明该时期我国绿色发展的研究正处于波动上升期,相关领域的研究正逐步加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绿色发展”理念正式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方针。通过图1文献变化趋势图可以明显看出2015—2016年发文量短时间内激增,文献数量由每年37篇增加到154篇,大约增加了4.2倍。在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发文量维持在150篇,分别是低速发展期、中速发展期的12倍和4.3倍之多,发文量飞速提升,表明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2017年党的十九大全面召开,我国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部署规划,同时期文献数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对绿色发展领域文献数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发展的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紧密相关,属于政策导向性研究,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领域的文献数量还在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丰富我国绿色发展理论研究,提高绿色发展研究质量,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分析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核心区期刊分布状况,可以了解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布拉德福定律(又称文献分散规律)是文献计量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其思想是将相关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从而把期刊按照属性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通过公式:(R0为核心区文献数量,E为欧拉系数0.5722,Y为最大发文量期刊的刊文量[6])计算得出R0=2 ln(1 .7818×16)≈6.7,因此将刊文量不少于7篇的期刊处于核心区位置。
通过表1可以看出:核心区期刊发文量位居第一的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主办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6篇。进一步分析期刊所属学科性质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属于资源环境和经济范畴,与绿色发展主题相匹配。此外,目前核心区期刊发文量占总体样本数量不足二十分之一,表明核心区期刊还未形成空间集聚效应,仍有很大上升发展空间。
表1 绿色发展发文核心区期刊及发文量(文献量≥7)
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往往离不开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支持。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分析该研究领域基金项目支持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国家对绿色发展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微观上了解广大学者的知识产出结果分布情况。
由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公式可知:R0=2 ln(1 .7818×310)≈12.63,因此将发文量不少于13篇的默认为核心基金项目,见表2。
由表2可知,国内绿色发展研究的主要基金项目支持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310篇的发文量稳居榜首,充分说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绿色发展领域研究给予了极大的资金支持。此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总发文量423篇占据总样本的43%,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国家对绿色发展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之强,学者产出力度之大。
1.相关作者分析
通过运行CiteSpace5.7.R3软件,对已经进行格式转换的995篇文献进行作者共线分析,得到如表3和图2所示结果。
表3展示了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领域几位主要作者相关情况,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分别是秦书生、佟连军和刘耀彬,发文量均在6篇,于法稳和何爱平两位学者发文量为5篇,目前这5位学者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图2作者共线分析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图中字体越大,发文量越多。
图2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作者共线分析
表3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主要作者发文量
通过图3可知,核心作者之间形成了三大合作团体,分别以佟连军、宋涛和刘纪远为中心向外辐射。节点数量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连线粗细代表合作程度关系,其中以学者佟连军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规模最庞大,该团队成员主要有郭付友(3篇)、任嘉敏(3篇)和仇方道(2篇)等几位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以学者刘纪元(2篇)为核心的团队虽然连线较多,但只有其自己为核心学者,其他团队成员发文量均在两篇以下;以宋涛(3篇)为核心的团队连线较少,团队规模较小,核心学者成员只有两名。整体来看,广大学者之间多以点状或星状分布,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团队规模效应,学者间的合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图3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共线分析
2.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共线分析结果详见表4和图4。
由表4可知我国绿色发展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发文量均为8篇,其次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发文量为7篇。
表4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主要机构发文量
从图4机构共线分析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上4个机构在该研究领域发文数量最多。整体来看,主要研究机构基本均匀分布在我国南北方地区,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专家学者热衷于对绿色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图4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机构共线分析
进一步讨论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莱斯定律:,计算可得出核心机构的最低发文量为3篇。图5显示了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核心机构共线分析结果。
从图5可以看出,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几大科研院校为主的核心研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团队机构数量最多(4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团队机构数量最少(1个),但明显可以看到该机构之间节点最多。而以中南大学商学院为主的研究机构连线最粗,说明该团队下主要机构间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绿色发展领域多以实体研究机构为核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局面,但整体合作意识亟须加强。
图5 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核心机构共线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浓缩与提炼,关键词的热点及共线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8]。通常来说,关键词的词频与研究热度成正比,即某一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是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
图6是绿色发展研究的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为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真实,已经自动隐藏“绿色发展”这一主题词,最后共得到515个关键词节点以及755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0.0057。十字形节点为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频次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效率、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这几个关键词节点最大,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当下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重心。
图6 绿色发展研究关键词共线分析
由表5可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和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词频率最高,这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图谱的真实性。通过对核心关键词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当下我国对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绿色发展内涵、路径和评价体系的探讨。
表5 绿色发展研究核心关键词
1.关于绿色发展内涵的探讨,主要包括“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等核心关键词。英国学者皮尔斯提出“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是绿色发展的早期来源,而有关绿色发展概念首次提出则是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9]一文中。对于绿色发展的具体涵义,学术界迄今为止也未能有一个精准的定义,每个学者的见解不同,并不断丰富其内涵[10]。王玲玲和张艳国[11]认为在绿色发展的系统中,内含着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多子系统。唐啸和胡鞍钢[12]认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包括在经济活动层面实现生产函数绿色化,在发展路径中实现隧穿库兹涅茨曲线,在发展愿景层面实现人与自然互益。任平、刘经伟[13]两位学者通过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形态演化和理论内涵进行分析,认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在资源和环境硬约束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学者卫夏青、秦国伟[14]通过梳理绿色发展的文献脉络,定义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构建绿色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对区域内各行政单元的绿色发展进行系统性测算评价,提出了建设绿色发展的美好安徽推进策略。
2.有关绿色发展路径的探讨,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等核心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优化两个维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学者李昕蕾[15]提出新能源外交这一观点,在全球“碳中和”态势下,需要利用自身结构性优势,通过灵活多元的新能源外交将全球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嵌入全球气候能源善治进程中;通过多边制度性合作拓展、大国协商共识、绿色规范内嵌和长效性实践平台建设,构建一个绿色、公正、包容、安全的气候能源治理新秩序。王敏晰、马宇等[16]几位学者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中国2007—2017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而得出应从控制资源投入和废物排放量的层面完善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资源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中的流动。对于路径优化的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其中,学者冯雪红、张欣[17]通过对我国2009—2019年有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应用研究较为欠缺,多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不够,研究系统性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多从上述几个方面切入。郇庆治、陈艺文[18]两位学者认为生态扶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理念丰富、政策综合和途径多元的议题性话语政策实践体系,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侧面或维度,进而提出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生态公益补偿机制、有序开展生态易地搬迁3种实践道路模式。李君轶、傅伯杰等[19]有关学者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秦岭生态格局与地理过程、科学考察、水资源保护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从而清晰认识到秦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3.对于评价体系的讨论,主要涉及“绿色发展效率”“长江经济带”和“影响因素”几个高频核心关键词。学者黄成、吴传清[20]基于2011—2017年省级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同时运用熵权法-Topsis评价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并以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向云波、王圣云等[21]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了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陈芳、张书勤[22]在采用动态TOPSIS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绿色发展追赶系数评估绿色发展协调度,利用泰尔指数描述绿色发展不平衡度,证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协调度和发展水平的基本走势呈现一定的趋同性,但存在“剪刀差”现象。方应波[23]基于对国内绿色发展评价权威文献的追踪分析,采用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应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以深化对绿色发展框架的整体认知,注重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并植入空间异质性视角,以及指标构建中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求。岳立、薛丹[24]两位学者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马丁和周新[25]基于2008—2018年我国黄河沿岸35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出各城市绿色发展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演化趋势,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分析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领域某一阶段的研究趋势可以通过“突现词”这一指标来进行解释。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到关键词突现图,总体来看与文中关键词共线结果基本吻合,客观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见图7。
图7 绿色发展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1.从关键词热度持续时长来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关注。除“农业绿色发展”外,其他两个关键词全都集中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说明我国对于绿色发展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较早开始认识到绿色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有关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这也就很容易解释“农业绿色发展”从2018年开始热度不减。
2.从突现强度来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农业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效率”这几个关键词的突现强度都维持在4左右,可以看出我国绿色发展前期研究的重心是放在与经济的匹配上,后期则变为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相关路径探索优化上,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绿色发展的研究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在不断与时俱进。
3.从关键词突现分布时间来看,大致分为4个阶段:低速发展期(2009—2012年)、中速发展期(2012—2015年)、高速发展前期(2016—2018年)和高速发展中期(2018—2021年),整体来看与上文的文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也验证了上文划分时期的准确性。具体来看,低速发展期(2009—2012年)中只有“低碳经济”1个关键词突现,说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也表明我国更愿意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低碳经济,从而促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实现。中速发展期(2012—2015年)仅显示“绿色经济”1个关键词,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其中经济建设首当其冲,而有关绿色发展的进程由之前的低碳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对于之后绿色发展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高速发展前期(2016—2018年)和中期(2018—2021年)中“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农业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效率”是主要高频关键词。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影响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整体进程,2017年十九大的召开又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新速度,绿色发展领域开始更加注重效率,更好地去解决当下现实问题,政策效果更加明显。
基于对995篇文献样本的可视化分析,得到绿色发展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沿,并着重对我国学者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及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考虑到绿色发展当今还没有精确的定义,未来应从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研究绿色发展,如:绿色发展与智慧农业的有机结合、绿色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的应用等等,从而提高我国绿色发展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
1.文献数量阶段特征。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发文量大致呈3个阶段,低速发展期(2008—2011年)、中速发展期(2012—1015年)和高速发展期(2016年至今)。整体来看发文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相关领域关注度明显提高。
2.文献期刊和基金来源特征。期刊刊文量最多的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6篇,其次分别为《经济地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地理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大类。4大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较小,目前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3.作者、研究机构特征。主要研究作者是秦书生、佟连军、刘耀彬、于法稳和何爱平五位,发文量均不少于5篇;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发文量均在7篇以上。总体而言,学者和机构间合作网初步形成,但强度不高,以个人研究为主,稳定的合作关系尚未形成。
4.核心关键词特征分析。结合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及中介中心性,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核心关键词,同时也揭示了当下我国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重心。进一步分析得出当下我国绿色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评价指标及路径优化3个方面。
5.研究热点演化特征。从关键词持续长度看,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农业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效率等热词持续时间最长,反映出学术界对于绿色发展的认知特征。针对具体研究内容而言,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绿色发展领域更加注重解决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