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蕊,李耀龙,李雅莉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生殖健康科学技术研究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51;3.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2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关系的不断演进,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经济社会领域广泛渗透,快速打通了城乡之间信息流通堵点,逐步消弭城乡二元市场鸿沟,不断催生着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为返乡人员创业拓展了新空间,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新活动、新动力。返乡人员兼具城市、农村创业场域的二元性和创业网络资源的双重性,决定了其创业生态的多元性,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创业稳定性,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人口流动具有产业布局导向性特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不断吸引外出人口返乡,乡村创业氛围日益活跃。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返乡创业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120万人,较2020年增加110万人,形成了以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创业队伍①。为了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8年我国开展了全国首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示范县建设工作,旨在通过优化创业生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为适应数字经济新趋势,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发改就业〔2018〕1363号),提出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为主线,以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2020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创业扶持、创业担保、创业培训、创业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之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的意见》发改就业[2021]399号,重点从园区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创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要实现初步健全。然而,相比于城市创业环境,乡村创业仍面临人才、技术、融资、服务等短板,与返乡人员的现实需求仍存在差距,亟须厘清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人员创业生态形成机理以及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从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创业生态,增强返乡人员创业稳定性,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近年来,受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引致的就业空间收窄和乡村振兴政策吸引的综合影响,出现了城市析出的过剩人才和社会资本回流乡村的客观趋势(温铁军,2021)。政界和学界对返乡人员创业问题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从返乡动因、创业成效和创业生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充分探讨。
从返乡动因看,返乡人员创业意愿受资源可获性、区域优势、家庭禀赋等因素综合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一方面,资源可获性是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主要动因。外出人员返乡过程本身就是城乡各类资源、资本逐步叠加的过程,返乡不仅能将城市务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网络带到农村,还能将农村各种资源禀赋充分利用,为创业活动增添更多支持(吕诚伦,2016;伍如昕、何薇薇,2018)[1]。尤其是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应用能增加创业者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积累加快经济组织发展,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张思阳、赵敏娟等,2020)。另一方面,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意愿除了受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禀赋影响外,政策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乡村市场环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王亚欣、宋世通,2020;朱红根,2011)[2]。可见,返乡人员创业是由“乡村有需求”的拉力与“主体有意愿”的推力以及“政策有保障”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淦宇杰,2021)[3]。
从创业方式看,随着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乡村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电商、直播平台随之快速增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云、大、物、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村渗透,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增收注入了活力,掀起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潮。基于城市就业行业基础,返乡人员创业领域多与务工职业类型相关(江立华、陈文超,2010),大多分布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结合创业地产业基础,基本呈现个体创业、合伙创业、“企业+创业主体”模式等,但“互联网+企业”的创业特征较为明显(李练军、杨石美等,2021)[4]。一定意义上讲,新时期乡村创业,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打破传统的小农意识,进行“沉浸式”洗礼和改造,逐步培养出以电子产品为新农具,数据为新农资,直播为新农活,网红成为新农人的特色产业(王胜、余娜等,2021)[5]。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方式,将乡村空间资源内嵌于创业者禀赋资源体系,为乡村创业不断赋能,带动乡村社会创新创业。
从影响因素看,受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及疫情的影响,外出人员返乡大致形成了经济压力传导的“被动型”创业、受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以实现个人发展为目标的“主动型”创业。在创业者个人能力、家庭禀赋、市场环境、交通条件、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返乡人员创业成效也是千差万别。其中创业经历能显著提升返乡人员创业成效(林龙飞、陈传波,2019)[6],在城市工作时间越长,社会资本内聚性特征越强,越有可能进入自雇创业(任锋,2012)。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通过对1000多位创业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可接触市场、人力资本和金融支持是影响创业活动的3个最重要因素[7][8]。可见,创业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创业者自身能力和资源可获性外,创业地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支持等创业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返乡创业(毛一敬,2021)[9]。
从创业生态看,Spilling首次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创业质量的多重因素界定为有机系统,初步形成了创业生态的早期雏形(Spill⁃ing,1996)。之后有学者关注到各要素对创业质量的协同影响机制,对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Cohen,2006)。有学者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将创业生态系统划分成创业参与层面、网络层面和文化制度层面,分层阐述创业生态的演进过程(马鸿佳、孙青,2021)。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有学者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NCA必要性检验方法,以全国首批100个典型双创示范县为样本,探析创业生态系统多因素组态效应对乡村产业振兴质量的影响路径(郝政、何刚等,2022)[10]。相对于一般意义的创业生态,乡村创业生态系统中人才与资本往往具有一致的流动性(魏后凯,2021)。外加新一代信息技术又在结构和内容上变革着传统创业生态,对于兼具城市务工(创业)、乡村创业双重属的返乡创业者,乡村创业生态是将各类生产要素的整合开发回嵌到创业地的自然及社会之中,并将其转化为服务城乡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其创业生态更具开放性、多重性和特殊性。
综上可见,学术界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返乡人员创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深入研究返乡人员创业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对返乡人员创业生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乡村创业生态已经由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单元转变成城乡互通、上下联通的开放式场景,其创业生态也由传统的人、财、物为核心的“三维”支撑,升级为以信息技术、人、财、物等“多维”支撑,返乡人员创业场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因此,需要从理论进一步考量新时期返乡人员创业生态,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从政策层面提出破解之策。
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兴起的组织生态学理论。Isenberg(2010)认为,创业系统能够为创业者或创业企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资金和专家资源,且得到政府政策鼓励和保护的环境,良好的创业系统更有利于创业获得成功[11]。Spigel(2017)认为,创业生态是由多种属性之间相互作用创造一种支持性的区域环境,从而提高新企业的竞争力,具体包括文化要素(文化态度和创业历史)、社会要素(社会网络、投资资本、导师和交易促成者、人才)和材料要素(大学、支持服务和设施、政策和治理以及开放性市场)。由此可见,创业生态是以创业活动场域为核心,聚集创业者以及与创业活动相关的人、财、物、制度等各种要素的一种生态圈层(表1)。
表1 创业生态系统三要素
返乡创业是指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将城市积累的各种资源带到乡村,叠加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生活空间由“城”回“乡”、生产方式由“工”转“农”的创业空间转移和由“农”向“商”的身份转换。因此,相比于本地创业,返乡人员是基于城市务工经商洗礼后的创业,其创业生态既包含农村空间场域中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同时也包括城市空间场域务工经商经验积累、城市社会网络、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嵌入。因此,基于返乡人员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返乡创业生态是基于城乡二元社会网络交织共同嵌入到乡村创业场域中的一种融合性创业生态。基于此,笔者认为,返乡人员创业生态具有城乡空降的二重性和创业要素的聚集性、嵌入性和融合性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返乡人员的创业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动态平衡的系统。
返乡人员拥有城市务工经商产生的资源、市场、技术等创业要素网络,随着返乡行为的发生,将其拥有的城市网络资源嵌入到乡村创业场域,基于创业主体能力强弱、资源多寡、政策环境优劣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进而重构了返乡人员创业生态。从创业者融入创业环境的过程及其禀赋集成,大致可形成三种机理。
1.城市创业资源主导型嵌入机理。返乡人员创业资源及其构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得益于先前城市务工经商带来的技术、设备、市场以及人员等创业资源,内嵌到乡村空间场域中,与乡村固有的资源、资本、环境等要素资源协同共融和价值交换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创业资源移植性特征,以城市资源的嫁接、融入、整合为主导,重构并优化乡村创业生态。
2.乡村创业资源主导型嵌入机理。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决定着创业机会的获得。返乡人员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可获性主要得益于创业地的资源禀赋、社会网络和市场环境的先天优势,使得创业者更善于发现新商机,且能够更好地依靠乡土的人文、乡情、人脉、资源、资本和市场开展创业活动,深度融入乡村创业环境中,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和多维的创业生态。
3.混合动力主导型嵌入机理。相对于城市创业资源和乡村创业资源主导型嵌入机理,混合动力主导型嵌入机理强调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创业资源获得来源和途径更偏重于城和乡的问题。在返乡人员创业过程中,其创业行为更多伴随着城市空间要素和乡村场域要素的交织影响,且城与乡特征区分不明显,创业者将城乡双重空间资源禀赋赋予创业过程中,进而优化提升乡村创业生态。
通过对国内部分返乡创业园区的调研走访,笔者发现返乡人员创业过程中仍面临创新主体能力水平低、创业要素可获性不强等难题。
从对部分创业园区的调研情况看,返乡人员创业普遍呈现低端化特征。一是创业层次较低。多数创业者围绕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创办一些小微企业,创业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多为“互联网+”的简单复制,加之资本投入较少,返乡人员创业形式多为一窝蜂式的相似和相近创业项目,同质化产业和产品严重。二是创业领域相对集中。从创业领域看,大多数返乡创业人员从事商贸流通、网络销售、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抗御风险能力差。三是创业链条短。以农村网络直播带动为例,由于缺少专业化网红主体,对农产品认知和市场预判缺乏专业性,无法做到精准对接消费者,仅是在产业链后端实现了简单的“互联网+”,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受限。
创业成本困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资难”问题突出。资金是创业的关键要素。从目前来看,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类型少,银行融资“门槛高”,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创业融资平台建设相对缓慢,融资难依然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二是公益性培训薄弱。围绕“双创”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相对较少,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新业态、新技术性公益性培训课程设置还不丰富,创业者可供选择的创业类型和方式相对单一。可见,返乡人员创业资源可获性不足,创业环境仍待改善。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层面的创业对高端人才和大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决定了大多数创业者在专业人才吸引、创业团队打造、创业主体培育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县域对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含金量低,“候鸟”人才多,以返乡创业者带动大项目、好项目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对县域经济活跃度仍有待提升。二是对返乡创业主体培育不够。除了政府公益性培训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对返乡创业人员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较少,亟须利用社会资源打造低成本、共享化、一站式创业资源服务平台,提高创业质量。三是创业效益不高。从创业水平看,调查的返乡创业者多数处于初创阶段,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相对较少,整体属于微盈利阶段。
创业方式创新是一个将内在资源禀赋、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创业机会和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一是围绕“互联网+”战略,充分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孵育功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鼓励大众在数字教育、云媒体、3D打印、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升级计划。支持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利用App、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催生商业模式新业态。三是要采取“创投+孵化”发展模式,形成涵盖项目选择、团队构建、投资主体、发展模式、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服务,培育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
一是发挥创业载体引领作用。依托现有“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大学”“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平台载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返乡人员入驻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各种创业空间发展,发展建设创业园、创业街、创业社区、创业旅社、创客空间、创业村镇等多种形式创业载体,做大做强集创业培训、孵化、融资等功能一体化的创业示范基地。二是创立“双创”生态社区。整合载体、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要素,围绕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专业服务,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创客公园”和“创客集聚区”,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示范生态社区。三是加快资源共享。推动各类创业孵化载体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层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打造创业者交流平台,推进创业者联盟、创业沙龙等创业者组织建设,促进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四是支持企业自我创新主体建设。鼓励企业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或自主建设众创空间,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着力建成一批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特点的新型众创空间载体。
一是发挥创业领军人才作用。突出人才引领,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有关“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质量的创业领军人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培训。鼓励高校院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讲坛,支持各区(园区)与当地高校合作创办创新创业学院。形成创新创业热潮,全面打造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科技创业生力军,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示范和引领效应。三是扶持各类人群创业创新。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各类创业创新主体,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利用企业资源,支持创业。支持大学生、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到农村创业。
一是强化融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设立小微企业转贷专项资金、代偿资金风险池,发行小微企业扶持债券等,逐年加大投入。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入“双创”发展。发挥国有创投机构作用,进一步落实创投基金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小微金融,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子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完善科技创业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建设,让众多创业企业真受益、实发展。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融资等中介机构,促进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建立科技咨询机构、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广告服务等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特色创业服务组织聚合,为创业活动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指导服务,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注释
①农业农村部:2021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预计达1120万人[EB/OL]http://china.cnr.cn/news/20211230/t20211230_5257027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