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苗,杨竹丽*,关福旺,邱夷平,2
(1.泉州师范学院 纺织与服装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91620)
黎族是生活在我国海南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装文化和黎锦织造技术极有特色。黎族服装是黎族先祖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他们用海南特色的木棉纤维为主要原料,将植物和矿物经过处理提取色素染色,以黎族信仰的人形纹、蛙纹、几何纹、卍字纹为纹样刺绣在服装上。黎族是少数还在使用植物染色的少数民族,整个织造过程有着浓重的民族特色,其中女子服装颜色鲜艳,造型独特,是黎族非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传统的黎族服装手工织造技艺并没有文字记录的习惯,且民族大融合使黎族的汉化比较严重,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黎族服装的手工织造技术和纹样的传承日趋艰难[1]。2009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与发展黎锦织染绣技术和特色服饰文化迫在眉睫。本文拟对黎族女子服装的基本形制和特征进行解读,深入探讨黎族女子服装的色彩、纹样,并分析了现有黎族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希望能更好的对黎族服装非遗的历史内蕴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焕发新机。
黎族人民大多聚居在中国的海南省,受海南省独特的气候、地形、文化、经济等的影响,黎族女子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服装形制都为上衣下裙,长袖,上衣长度适中,在50~60 cm 之间,而且服装领子、袖口、下摆、衣侧都进行包边处理。服装纹样喜爱用人形纹、几何纹,且基本集中于领部、下摆及后背。筒裙长度差异较大,在30~90 cm 之间,但为了日常行走和劳作的方便,所以都较为宽松。受黎族文化的影响,筒裙面料的底色基本为黑、深蓝等深色,上面用亮色线刺绣各类精美纹样,纹样也基本为人形纹、动物纹、几何纹为主,但不同方言区的纹样设计及分布区域皆有所不同。
黎族人民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且分布区域较广,因为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而常聚居在平地和河流附近,逐渐地形成了各个村落极其特色的部落文明。由于交通不便,各村落之间交流往来有限,语言上和服装服饰慢慢形成差异。聚居于海南省南方的部落长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服装尤其不同。为了更方便分析黎族的服装文化和服装之间的细部差异,将黎族分为杞方言、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
杞方言人口主要集中在五指山、保亭、琼中等县市。杞方言女子服装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裙,如图1 所示。上衣长度在五大方言区服装中最长,约为60 cm,袖长也最长,约46 cm,有无领、立领、圆领之分,对襟、长袖、立领下方用红色布条系结。上衣门襟左右两边有五个对称的银色纽扣作为装饰,这是杞方言最为独特的服装特点。上衣门襟、袖口及侧面开衩处有白色绲边。上衣左前片下摆处刺绣特色图案,上方刺绣长方形图案,以此区分左右两边,右前片下摆处进行刺绣并做为口袋使用。后片下摆大面积刺绣图案,并绣有长、短人祖纹作为装饰。筒裙约58 cm,为方便日常活动而有长短之分,纹样为人形纹为主,几何纹、动物纹为辅,其大量使用蛙纹、人形纹的行为体现了杞方言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思想[2]。
在黎族的五大方言区中,哈方言人口是最多的,大概占黎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部分聚居在东方、昌江、乐东、三亚等县市。由于人口众多和分布区域极广的原因,哈方言女子的服装服饰种类繁多、细部变化极其丰富。上衣相对来说较为宽大,如图2 所示,衣长约56 cm,袖长约37 cm,且为对襟、无领、长袖,侧面腰部有约10 cm 左右的开衩,纹样面积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门襟、下摆及后背,有的甚至毫无纹样,领部为镶边处理。哈方言筒裙长短不一,图中所示筒裙较短,约为39 cm,较为宽松,方便劳作,表面为规则排列的纹样和生活场景纹样,以人形纹、动物纹居多,颜色以黑色为底色,辅以黄、橙、紫等亮色,用色大胆且色彩搭配丰富[3]。
润方言主要分布于白沙县内。润方言女子上衣明显区别于其它方言的服装,如图3 所示,服装为典型的深色贯头衣,即裁剪出合适的布片并对折缝合,在无缝合线的一边中间剪出领部,然后在左右两边剪出袖口并连接袖管。上衣前后衣片完全相同,且上衣较短,约为55 cm,袖长约32 cm,无领、长袖、无襟,袖口、上衣下摆处有精美的双面绣纹样,其中前片与侧片、袖子的拼接处有波浪形刺绣点缀,丰富了服装整体的造型,侧边纹样十分精美,纹样大多使用大力神纹、龙纹。为适应润方言区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筒裙设计的较短,仅达大腿中间,约30 cm,方便日常行走,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中间均匀排列着各种人形纹、蛙纹等纹样,喜爱使用鲜亮的红、黄等色。
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陵水市县,少量分布在三亚、琼中等市县,位于海南省较南方。由于地理位置靠外,和汉人交往较多,因此服装样式受汉族影响较深,上衣与民国时期女子校服上衣极其相似,如图4 所示。赛方言女子上衣造型与其它四个方言区有明显差异,为高领、右衽、长袖、排纽上衣,领口、门襟、袖口、下摆有红色滚边,门襟处有盘扣,整件上衣都没有装饰纹样,腰部曲线感强烈,能凸显女性的曲线美,面料喜爱用蓝等亮色,与其他方言区用深色面料有所区别。赛方言的筒裙较长,约76 cm,一般长度到脚踝,裙子由裙头、裙身带、裙身、裙尾构成,这种筒裙下摆非常宽松,方便劳作。裙子裙头和下摆处纹样较为丰富,且色彩亮丽,中部位几乎没有任何纹样。
美孚方言人口主要分布于东方、昌江市县,居住地一般在平地。美孚方言女子服装极具特色,如图5 所示,上衣深V 领,衣长约55 cm,袖长约39 cm,服装底色为黑色或深蓝色,长袖、对襟、无扣,穿着时在门襟处用绳子系结,领部缝制长方形布条,袖口、上衣两侧处有白色包边,其中两侧的包边长至腋下,包边下部为红色,此外没有其它刺绣纹样,美孚方言和赛方言上衣的装饰纹样都很少。筒裙是用美孚方言特有的绞缬染织锦工艺制成,筒裙长度在五大方言区中最长,约90 cm,十分宽松,由裙下、裙二、裙眼、群花、裙头构成,纹样主要为动物纹、几何纹、水波纹,美孚方言女子也喜欢用鲜亮的颜色[4]。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 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按照纹样的使用场景,黎锦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纹样和组合纹样。
3.1.1 蛙纹
黎族的宗教信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黎族人民信奉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常见的自然崇拜有天崇拜、火崇拜、水崇拜等,黎族妇女常常会把这些元素经过独特的设计后织绣在服装上来表达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蛙纹源出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的生殖崇拜观念,代表着部落人口旺盛、子孙绵延的寓意,黎族原始的陶罐等器皿上就有蛙纹的出现。黎族妇女把蛙简化成几何纹样织绣在服装上,来表达对于部落繁荣昌盛的期待。如图6 所示为蛙纹,黎族服装的纹样大部分都是从蛙纹演变而来的,是其它复杂纹样的基础和灵魂[5]。
3.1.2 人形纹
黎族服饰中的很多纹样是以人形纹为基础变化而成,通过改变肢体动作、配饰、手上拿的东西、场景等进行设计,造型极其丰富,如图7 的大力神纹则是比较特殊的人形纹,在普通人形纹的基础上夸张了人的体型和配饰。在黎族文化中,大力神纹是作为太阳神而存在的,它描绘了太阳神的至高无上[6]。大力神纹中又填充着小人形纹,并经过抽象化处理,生动地体现了黎族神话中大力神造物的情节,上下部分有序排列着人形纹、蛙纹、几何纹的装饰,整个画面承载了黎族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并体现了黎族妇女精湛的手工艺能力[7]。对大力神的描绘也表达着黎族人民期望得到上天、太阳的照顾,表达着对于民族、部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美好向往,这也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内在自然的人化”,把黎族人民心中的期待和情感经过设计表达出来,由此创造了黎族丰富的精神文明[8]。
3.2.1 婚礼图
黎族女子喜欢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纹样。如图8 所示是婚礼图,它以黑色为底,红、黄色为配色,表达出婚礼的华丽和庄重。婚礼图生动描绘了黎族人民迎亲、拜堂等的场面,纹样具有故事性和连续性。婚礼过程的画面占据了大部分,并用直线分割,上下有序且紧凑地排列着黎族人形纹图案,表达着黎族人对民族繁荣昌盛的期望。智慧的黎族人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构图的规律性设计,整体构图饱满富有画面感,给人强烈的画面冲击力和吸引力,表现了黎族独特的民俗场面[9]。
3.2.2 丰收舞蹈图
黎族传统纹样的生活场景多为喜庆、快乐地场景,大多纹样以人形纹为基础进行再设计,给人形纹加上肢体动作来表达出该场景的快乐,并以规则排列的几何形式出现,造型简洁却能直观展现该场景。如图9 所示为丰收图,图案上部为房屋造型,左右两边有辅助纹样,左右两边各有一人手拿捣米棒进行捣米工作,构图饱满,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黑色、红色、黄色等亮色,表达出黎族人民对于今年谷物丰收的喜悦和欢乐,也表达了对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的期待。
黎族服装是我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黎族光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爱护。通过对黎族女子服装的基本形制和特征进行解读,对色彩和纹样的深入分析,传承黎族优秀的服饰文化,并鼓励更多的人关注黎锦,热爱黎族服饰。受各方言区的文化背景和地区的影响,黎族女子服装在前片、袖子、纽扣、纹样等细微处会有差异,筒裙的款式、长度和纹样等也略有不同。色彩以黑、红、黄、蓝为主,色彩饱和度很高。纹样以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最为常用,表达了黎族人民对于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
①图片源自DB 46/T 370-2016《黎族服饰》。
②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