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水平与T细胞水平表达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2-08-21 14:41宋莉莉纪德江赵会芹王海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周血粒细胞中性

李 珂,宋莉莉,纪德江,赵会芹,王海平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a.心外科;b.心内科,山东青岛 266034)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致病微生物经血路直接侵犯到患者心脏瓣膜、心内膜及大动脉内膜所致的炎症性疾病,多发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1-2]。感染、炎症等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中数量最多、反应最快的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病原体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nets,NETs )来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另外中性粒细胞也参与适应性免疫,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向T 细胞提呈抗原,从而间接调控T 细胞免疫[3-4]。NETs 是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可限制病原体扩散的胞外纤维,除能够抑制病原体生长与定植外,有研究发现,病原体可在NETs 中存活,且会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表明NETs 的释放也有促进病原的致病作用[5]。目前NETs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6]、类风湿关节炎[7]、糖尿病[8]、肿瘤[9]等疾病多有报道,但在IE 患者中NETs 水平变化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IE 患者外周血NETs 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T 细胞水平表达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2月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治疗的53 例IE 患者作为IE 组,其中男性32 例,女性21 例;年龄18~76(56.54±13.43)岁;其中8 例无基础心脏疾病,18 例非风湿性心脏病,14 例先天性心脏病,7 例风湿性心脏病,4 例人工瓣膜植入,2 例心脏起搏器植入。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符合IE诊断标准[10];②两次血培养阳性;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非IE 患者;②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③并发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并发恶性肿瘤者;⑤并发血液系统疾病者;⑥并发认知功能障碍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 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8~75(55.32±12.3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1,P=0.290;t=-0.098,P=0.922),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试剂 高速离心机(Heraeus Fresco 21),Fluoroskan 荧光酶标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Pico Green 荧光染料( 德国Leukocare AG 公司);流式细胞仪(BD-FACS Calibur)及配套试剂(美国BD 公司);BC-5390 血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公司);PHILIPS iE33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收集IE 患者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比例等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

1.3.2 外周血游离DNA/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陷阱(cf-DNA/NETs)水平和T 细胞水平表达检测:IE 患者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各6 ml,置于EDTA 真空采血管中,室温静置10 min 后进行离心(3 000r/min,10 min),取上层血浆,-80℃保存备用。室温解冻血浆样本,取100μl 血浆注入血培养瓶,加入PicoGreen 荧光染料避光孵育5 min 后,接种于96 孔板内,采用荧光酶标仪检测样本荧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cf-DNA/NETs 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血浆NETs水平和T 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IE 患者血浆NETs 水平与T 细胞水平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NETs 水平对IE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T 细胞水平表达比较见表1。IE 组患者cf-DNA/NETs,WBC,NEUT,hs-CRP,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E 患者血清Alb 和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血红蛋白、LVEDD 和LVEF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T 细胞水平表达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T 细胞水平表达比较(±s)

注:WBC:白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Hb:血红蛋白;Alb:清蛋白;hs-CRP:超敏C-反应蛋白;LVED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

项 目IE 组(n=53)对照组(n=50)t 值P 值cf-DNA/NETs(μg/L)465.15±146.38135.76±37.5218.0930.000 WBC(×109/L)16.14±5.366.24±1.5311.0360.000 NEUT(%)75.42±10.2562.28±6.457.3520.000 Hb(g/L)138.45±12.51142.56±13.23-1.1430.256 Alb(g/L)35.38±10.7542.15±9.78-4.0390.000 hs-CRP(g/L)39.38±10.752.37±1.0422.9600.000 LVEDD(mm)56.62±12.1855.47±10.250.5220.603 LVEF(%)52.16±5.7253.41±6.39-1.8500.067 CD3+(%)66.23±6.7454.21±5.139.5050.000 CD4+(%)44.35±4.2635.14±3.5210.2980.000 CD8+(%)23.75±3.6826.75±3.66-4.9610.000 CD4+/CD8+1.65±0.431.34±0.335.2890.000

2.2 IE 患者NETs 水平与T 细胞水平表达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IE 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9例)和死亡组(24 例),死亡组患者cf-DNA/NETs水平为611.46±102.15μg/L,存活组患者cf-DNA/NETs 水平为407.53±76.49μ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7,P<0.01)。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IE 患者血浆cf-DNA/NETs 水平与CD8+水平和死亡呈正相关(r=0.282, 0.352,P=0.041, 0.048),与CD3+,CD4+和CD4+/CD8+呈负相关(r=-0.424,-0.535,-0.32,P=0.002, 0.000,0.016)。

2.3 外周血NETs 水平对预后的价值分析 见图1。以IE 患者入院治疗为研究起点,以患者痊愈出院、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为研究终点,绘制ROC 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NETs 水平对预测IE 死亡有参考意义(P<0.05)。NETs 预测IE 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95%CI:0.684~0.829,P<0.01),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9%,75.35%。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死亡率高达15%~20%的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生物学特征是赘生物的形成,赘生物主要由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组成,内含大量病原微生物。赘生物定植于受损的心瓣膜内膜(天然瓣膜IE)或心内假体(假体IE)上,不仅可造成瓣膜周围组织破坏,赘生物脱落还可导致血管栓塞、猝死及心力衰竭等[11]。

图1 外周血NETs 水平预测IE 预后的ROC 曲线

炎症反应是IE 最基础、最关键的病理改变。病原菌的繁殖及内毒素的释放可激发机体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释放以强化对病原菌的吞噬和清除能力[12]。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相关炎症指标迅速升高[13]。本研究中IE 组患者WBC,NEUT,hs-CRP 等常规炎症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是宿主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通过趋化、吞噬、氧化应激、形成NETs 等方式捕获和杀死微生物[14]。NETs是一种由染色质和颗粒肽结合形成的纤维网状结构,NETs 可被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激活,由中性粒细胞分泌并释放至胞外,从而固定和清除微生物,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介导炎症反应[15-16]。目前认为,NET 捕获、黏附病原体主要依赖于三维网状结构,而杀灭病原体依赖于抗菌蛋白[17]。NETs 的形成是由致病菌在全身血液感染中诱导的,既往研究表明,NET 内容物可在组织感染部位含量显著升高。已有研究发现,在IE 患者的脓毒性血栓,检测到NETs[18]。本研究分析IE 患者外周血NETs 水平,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IE患者外周血NETs 水平显著升高,证实血浆NETs与感染相关。IE 患者死亡组NETs 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ROC 曲线结果显示,NETs 预测IE 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结果提示,外周血NETs 水平与IE 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免疫功能的改变在IE 患者中有重要作用,CD3+,CD4+,CD8+是重要的 T 淋巴细胞,其中CD3+细胞水平代表机体整体细胞免疫状态[19],CD4+主要发挥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通常被称为辅助性 T 淋巴细胞[20],而CD8+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抑制CD4+细胞及B 细胞功能,被称为抑制性 T 淋巴细胞[21]。对IE 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各个指标进行检测,可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当时的免疫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IE 患者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IE 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另外,研究发现IE 患者外周血中NETs水平与T 细胞表达水平相关,与CD8+呈正相关(P<0.05),与CD3+,CD4+和CD4+/CD8+呈负相关(P<0.05)。这符合NETs 为广义的致病性DNA 复合物的定义,机体的炎症状态与NETs 水平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IE 患者外周血NETs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T 细胞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与IE 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量较少,由此可能带来结果的偏倚,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验证本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本研究未剖析IE 患者外周血NETs 水平升高具体机制,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外周血粒细胞中性
131I治疗Graves甲亢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分析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女绅士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