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云,侯煜,梅媛元
(东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南京 210008)
急性胰腺炎属于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其中20%~30%的患者可进展成重症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且因受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其肠道屏障功能可被破坏,使内毒素及细菌发生肠外移,进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2-3]。临床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需予以其长时间禁食管理,并常规给予其肠外营养支持,但这样会增加肠黏膜萎缩的发生风险。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在肠外营养支持基础上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在满足人体正常营养摄入需求的基础上避免肠道黏液分泌不足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问题发生[4-5]。因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故常规护理很难满足患者的身心康复需求。医护一体化护理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新型的干预方案,通过医护协同合作可弥补护理人员能力的不足,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效果[6]。基于此,该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了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7];(2)临床资料完整;(3)均接受内科保守治疗;(4)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胃肠功能障碍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处于妊娠或哺乳期者;(4)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5)既往精神疾病史者;(6)依从性差者。该研究已申报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男43例,女19例;年龄15~80岁,平均(52.43±6.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5 h,平均(2.37±0.44)h。观察组:男44例,女18例;年龄17~79岁,平均(52.57±6.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5 h,平均(2.41±0.4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科后均接受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禁食水、抗感染以及治疗原发疾病等干预措施,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待患者病情平稳以后再对其实施后续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能量消耗。男性计算公式为:66.5+13.7×体重(kg)+5×身高(cm)-6.8×年龄(岁),女性计算公式为:66.5+9.56×体重(kg)+1.85×身高(cm)-4.68×年龄(岁),以140~160 kJ/(kg·d)为宜。热量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百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114,规格:100 mL:5 g)与10%脂肪乳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605,规格:50 mL:0.5 g)供应,脂肪乳剂使用剂量为1.5 g/(kg·d)。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058,规格:500 mL:67 g(氨基酸/双肽)]供氮,使用剂量为1~2 g氨基酸/双肽(0.17 g~0.34 g N)/(kg·d)。将配置好的全营养液经患者深静脉输入,治疗至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为止。
观察组采用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1)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早期同对照组进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在患者排气、出现饥饿感、无腹胀时给予其放置鼻-空肠或鼻-胃营养管。先在24 h内予以患者滴注500 mL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陕西济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106,规格:500 mL:葡萄糖50 g与氯化钠4.5 g),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后,次日开始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经鼻肠管为患者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2,规格:0.75 kcal/mL],从500 mL/d开始,逐渐增加至全量2 000~2 500 mL,期间根据肠内营养支持剂量减少肠外营养支持供应量,治疗至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为止。(2)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①成立医护护理小组:由管床医师与病房护士组成医护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制定诊疗及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护士向其介绍科室环境、医师等,消除其陌生感,而后由医师与护士共同向患者介绍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等疾病相关知识,每日为患者答疑5~10 min,告知患者其自身的康复情况。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向患者强调良好心态对促进其康复的意义,指导其进行心理调节,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并叮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恢复良好的案例,使其重构心理平衡。③同步查房:小组医护人员班期同步,通过同步查房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医师与护士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进行调整。④营养支持护理:使用抗过敏胶布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并记录好导管刻度。在鼻饲前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注意观察鼻肠管是否在位、通畅。在输注营养液之前,医师需评估患者的胃残余容积,护士抬高患者的头部,或患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护士注意将营养袋内液体混匀,并使用营养泵将营养液进行恒温匀速输入。每日由医师对患者的胃残余容积进行评估,若胃残余容积在250~500 mL,护士需遵医嘱予以患者胃肠动力药物;若患者合并呕吐、昏迷等症状时,应予以其镇静药物、胃肠蠕动抑制剂等,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两组均干预14 d。
(1)比较两组营养状态。于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水平;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2)比较两组肠屏障功能。于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内毒素(LPS)、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
(3)比较两组负性情绪。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SDS均包括20个条目,计0~80分,分值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
(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肠麻痹、菌血症、腹腔感染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s)与[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PAB、ALB、BMI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B、ALB、BMI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s)
表1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s)
组别对照组(n=62)观察组(n=62)t值P值PAB(g/L)干预前 干预后12.15±1.94 12.09±1.87 0.175 0.861 11.02±1.58 11.79±1.62 2.679 0.008 ALB(g/L)干预前 干预后29.54±3.25 30.10±3.42 0.935 0.352 32.07±3.10 36.19±2.95 7.581 0.000 BMI(kg/m2)干预前 干预后26.35±3.71 26.18±3.49 0.263 0.793 23.12±2.08 24.84±2.13 4.549 0.000
干预前,两组LPS、IFABP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PS、I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屏障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肠屏障功能比较(±s)
组别LPS(EU/L)干预前 干预后IFABP(ng/L)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62)观察组(n=62)t值P值76.18±16.25 77.65±15.96 0.508 0.612 49.35±19.82 35.07±18.45 4.152 0.000 28.03±5.35 27.37±5.27 0.692 0.490 16.84±3.42 11.97±3.11 8.295 0.000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S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62)观察组(n=62)t值P值56.85±6.25 57.23±5.92 0.348 0.729 45.03±5.27 40.11±4.83 5.419 0.000 53.16±5.72 52.78±5.40 0.380 0.704 38.17±4.10 34.36±3.92 5.289 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急腹症,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引发感染、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8]。本病患者病程长,保守治疗期间早期禁食、胃肠减压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胃肠负担及胰腺压力[9]。但禁食及胃肠减压可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故临床多予以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在禁食的同时可以满足机体高代谢的需求[10]。然而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引发肠道菌群改变、内毒素移位等并发症,肠源性感染及导管性感染的发生风险也很高。
近年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中已经有了一定应用,但因患者早期胃肠功能及胰腺功能受累,过早介入肠内营养支持可增加腹泻、腹胀等的发生风险,患者耐受力较差,不利于其康复[11]。
该研究制定了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早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能够避免肠内营养加重患者胃肠、胰腺等的负担。当患者排气、出现饥饿感时提示患者胃肠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在此条件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早期注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能促使患者逐渐适应肠内营养支持,并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12]。之后从每日输注500 mL营养液开始逐渐增加至全量,同期减少肠外营养支持量,可促使患者适应从肠外营养到肠内营养的过渡,可保障该方案实施的安全性。肠内营养支持可将营养物质直接送入肠道,小肠黏膜上皮具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够满足机体对营养的摄取,且该摄入方式更符合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13]。同时,肠内营养支持也能够维持消化道形态、功能的稳定,可抑制能量消耗及细胞因子反应,可恢复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及肠道通透性,避免细菌移位及大量内毒素产生,有效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14]。
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且护理难度大,故临床需要为其提供更为专业、高质量的护理服务[15]。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医护密切配合、协作,可提高服务质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可由医师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出专业意见,配合护理人员的安抚与指导,并采取转移注意力、心理调节、家属支持等措施,能在纠正患者错误观念的基础上辅助其重构心理平衡[16]。医护共同查房可通过双方合作,查找治疗、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优化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案。营养支持护理则可保障肠内营养支持安全、科学、有序地实施,能进一步保障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的干预效果,并提高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AB、ALB、B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干预后,观察组LPS、I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能维持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稳定。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患者采用阶段性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减轻其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