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伟,李梦晨
(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日照 276826)
中风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多伴后遗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言语功能障碍,占比可达到25%~30%,而达到失语症诊断标准的比例约是15%[1]。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特征是语言功能减退或者丧失,比如书写异常、构音障碍、阅读异常、无法顺畅说话等,已经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的常见原因。在以往的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治疗中,常采取言语康复训练,经多种手段刺激语言交流能力,但是整体疗效并不是很理想,且见效慢。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医疗法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其用于中风后失语症所获疗效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认可,在提高远期言语功能以及改善临床症状表现方面相对于西药单用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选择2019年8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分析头针体针配合言语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失语症患者。(1)纳入标准:均满足《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2],符合《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中失语症的诊断标准[3];意识清楚,病情稳定;无智力障碍和记忆障碍;病历资料完整;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和目的,签订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存在晕针者;存在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者;存在恶性肿瘤者;依从性较差者。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1~70岁,平均(54.23±2.12)岁;病程1~30 d,平均(12.38±5.49)d。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69岁,平均(54.19±2.15)岁;病程1~30 d,平均(12.41±5.5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均施予常规性基础治疗,包含血糖控制、支持疗法、脑保护、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管循环以及减轻脑水肿等,持续用药治疗2周。
对照组实施言语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借助于口形和声音施予训练。教会患者如何应用口型、声音对自身唇舌运动进行支配、控制,训练人员在训练之前事先进行口形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对自身发音的口形进行观察,确保其动作和训练者一致。在训练期间,从容易到困难,从短到长,可从简单的字母开始,观察患者发音的口形以及舌位置,同时在患者训练期间及时纠正,每日训练时间为5 min。(2)借助于语言训练音频或者视频完成言语训练。将日常生活中常用词语和相关句子等制作成为相应的音频或者视频,以便患者跟读,在训练期间,先从简单的字词开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过渡至句子,从容易到困难,从短到长,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3)刺激促通训练。在说话上,对于重度失语患者,着重就复述、动作描述、读音以及称呼等实施训练;对于中度失语患者,则加强日常事物描述的训练,并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话题方面的交谈训练等;对于轻度失语患者,则着重就其听写以及姓名等进行训练。在书写上,对于重度失语患者,着重训练听写和书写说明;对于中度失语患者,着重训练听写、写日记以及描述性书写等;对于轻度失语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训练写字会话以及写信等,可通过开展趣味活动完成该项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4)交流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游戏的方式让患者参与到训练中,猜图片内容,把图片正面向下放在桌上,以交替的方式摸取,注意双方保护好自己的图片,不可让对方看到。然后以肢体语言的形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对方,当其接收到信息后,经反复询问以及重复确认,猜测图片内容。在整个训练期间,以患者自身病情变化作为基础,以循序渐进作为原则,明确训练时间和强度,一般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10 d为1个疗程,共训练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头针体针。头针体针治疗具体如下:(1)在主穴上,分为三个区域,即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言语三区。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75%酒精对针刺局部皮肤实施消毒,保持30°顺着头皮斜针刺入帽状腱下层,毫针类型为28号1.5寸,针刺深度为1.0寸,注意操作时不提插,每分钟快速捻转大约200次,各穴位各针捻转时间1 min,留针0.5 h。配穴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明确,对于肝阳上亢患者辅以太冲、太溪;对阴虚风动患者辅以风池和太溪;对于风痰阻络和痰热腑实患者辅以合谷和丰隆;对下肢不遂患者辅以阳陵泉和环跳;对气虚血瘀患者辅以气海和足三里;对于上肢不遂患者辅以合谷、手三里;对于口角歪斜患者辅以地仓和颊车等。上述穴位每日治疗1次,1个疗程为10 d,持续治疗3个疗程。头针、体针的针灸针型号为1.0~1.5寸。
(1)参照北京医院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中相关标准,对患者语言功能实施评价,包含口语表达、书写、听语理解以及阅读等,分数越高代表语言功能越好[4]。 (2)采用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AQOL-39)评价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3)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失语症》中相关标准制定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标准[5],具体如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提高>60%,同时BDAE分级进步2级,代表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提高30%~59%,同时BDAE分级进步1级,代表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提高<30%,代表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56.45±10.21 56.71±10.09 0.180 0.857 161.23±12.13 145.12±12.48 6.545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SAQOL-39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QOL-39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QOL-39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QOL-39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65.95±9.35 64.67±7.94 0.661 0.510 81.61±9.28 74.22±9.92 3.483 0.000
中风之发生,通常将其病机归纳为气、虚、血、火、风、痰六端,其根本是肝肾阴虚。调查资料显示,中风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概率可达到35%,语言作为人类的重要功能,如果出现障碍,就会减少患者和外界之间的沟通,容易使其和社会相脱离,不仅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同时还会加重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6]。在现代西医学中,失语症是指大脑言语功能区以及补充区等受损,导致患者语言能力丧失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理解能力障碍等[7]。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中,中医治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常用方式有放血、头针、刺络、体针以及舌针等,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临床实践和文献报道显示,针刺治疗该病具有显著优势。头针通过针刺头皮刺激区,能够有效调节机体受损大脑皮层功能,调整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以及抑制过程。体针具有宣窍通络、调节阴阳、益气养血的作用。在中风以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中实施针灸治疗,具有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以及疏通经络的作用。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联合实施针灸和语言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疗效显著[8]。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实施头针体针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语言功能评分、SAQOL-39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实施头针体针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