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海关集成电路产业链数字监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重点鼓励、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今“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呈现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对海关传统监管模式构成新挑战。本文从研究集成电路企业数字化运营模式入手,分析当前集成电路产业海关监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构建全流程、封闭式、智能化数字监管新方案。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增长,行业销售收入从2015年3609.8亿元增长到2019年7562.3亿元,年均增速20.31%,实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的目标。(1)李先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3期,第91页。在“后摩尔”时代,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不断逼近物理极限,工艺复杂度大幅提升,投资急速上升,集成电路的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图1 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非常复杂,包含材料生长、晶圆制造、电路设计、无尘室技术、制造设备、测量工具、晶圆处理、晶粒测试等众多环节,制造过程主要在无尘室中进行。(2)王鹏飞:《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生产工艺可达到上千步,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从投入硅片到加工完成需2-3个月,若出现停产,因洁净度、温湿度等工艺要求,一般需2周才能恢复生产。此外,生产排产计划和交货期衔接紧密,任何设备故障中断或原材料供给不及时将造成重大损失。
图2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产业规模大,延伸细分行业多,技术门槛高。主要的协作供应商类别包括设备、零配件、原材料及工艺耗材等。(3)陈文:《基于综保区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管理研究——以T公司为例》,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设备及其备件进口依存度高,原材料及工艺耗材等也严重依赖进口。
图3 集成电路产业链示意图
集成电路企业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一般包含工厂级MES(生产执行系统),EAM(企业资产管理系统),QA(质量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SMR(供应商管理系统),TM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WMS(仓储物流管理),AGV(智能调度系统),可视化监控系统等。企业通过ERP、WMS、MES、AGV等系统数据交换共享,把计划、制造与生产等业务流程串联,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SMR、TMS、AGV等系统实现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追溯、可视化管控;通过EAM等系统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完整生命周期(入库、使用、调拨、盘点、报废)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三个本质特征,“连接”“共生”“当下”,是区分数字化时代企业与工业时代企业的根本不同之所在。工业时代,企业资源和能力是实现战略的关键要素,企业透过一系列的努力,获取资源,拥有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4)李传志:《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和发展路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64-67页。在数字化时代,通过“连接”与“共生”,企业资源和能力不再受限于企业自身,而是从传统单企业的“点”延伸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样本企业为例,资本、技术的压力促使其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运营中,呈现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具有其特殊性。现有海关监管体系主要面对的还是传统制造业模式,如何解决监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1.“连接”使得数据的“使用”跨越“拥有”界限
数字化“连接”的核心意义,是其时效、成本、价值较“拥有”有了显著提升。现代供应链内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高,供应链中生产要素数据流透明清晰、逻辑链条完整,可以记录并追溯生产所需料号级物料基本信息、进出转存等数据,这些数据信息是海关作为印证企业贸易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数据集聚在企业数据库内。但是,由于企业未与海关“连接”,海关无法及时获取这些数据信息来印证申报数据,企业只能通过补充提供单据与实货相印证等手段来进行印证,进而影响企业的通关时效。故企业急需通过“连接”打破藩篱,实现数据共享和利用。
2.海关管理数据仍存在“孤岛”现象,也有待于与企业“连接”
现有海关监管模式,管理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申报数据,而这些申报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样本企业实行数字化管理后,已实现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到申报单据,同时也能够实现从申报单据回溯到具体订单、发票、装箱单、运单等,已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如样本企业进口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套件,由于涉及到专利或知识产权的原因,企业无法获得套件组成的完整信息,但实际进口时,按照海关现有的申报和归类要求,其中涉及的品名和类别超过数百种,并且无法组成具有独立功能的整体或者组件,同时还会涉及如垫片、螺丝、管线、润滑油等非常细小的产品无法详细列明数量,企业精准归类与申报、海关审单、查验验证难度大,故需要“连接”海关管理数据与企业数据,提高海关监管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3.供应链数据的应用“连接”不足
后续监管是海关对进出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监管规定,企业向海关申报内容仅包括品名、数量、价格、状态等有限的几项数据,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颗粒度实际已达到料号级,订单、运输实况、到货、验收、入库、生产工单、后续处置等数据存而未用,海关难以追溯物料在供应链中的完整流动轨迹,导致关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海关对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信任缺失。例如,集成电路企业减免税进口的原材料、零配件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报废品,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减免税管理办法》(海关总署第245号令)未对减免税货物报废品的处置进行规定,但是规定减免税货物的监管期为3年,企业对这些报废品的管理成本较高,并有一定的风险。
1.“共生”跨越“数字”与“现实”界限
数字化是通过连接和运用各种技术,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共生”亦可称为“数字孪生”,(5)陈春花:《价值共生》,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版。“数字孪生是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6)安富利:《工业4.0时代:如何变革制造业》,《软件和集成电路》2019年11期,第13页。在集成电路这类大规模、高精尖的产业中,脱离数字化,生产将寸步难行,脱离数据印证,传统的监管作业更多也成为“形式上监管”。
2.集成电路供应链“共生”需求迫切
集成电路外部供应商产业协作广泛、涉及工业门类广,最终产品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完成,如跟踪某一单独生产要素,会发现其在产业链中发生多次转移。海关如以传统的流程监管为思路,对每一次发生进出口的物料转移进行监管,既无必要,也无形中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与合规性成本。(7)马永飞、邢艾巍、张永蝶等:《基于海关AEO制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口岸科学技术》2020年第5期,第11-12页。如阿斯麦公司在配送至样本企业使用的设备和零配件时,需使用专用工具进行设备检查、安装和测量,部分专用工具是从境外进口的已完税货物,需随同设备和零配件一同存储至保税物流中心内,并且要根据设备、零配件的安装情况多次进出保税物流中心,目前政策尚不支持在保税物流中心内做分类监管;同时,此类设备较为敏感,且易受国际环境影响,一旦出现供货政策限制的苗头,样本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将保税状态的设备及其部件完税,实现物权转让,这对海关作业时限提出较高要求。因此,依托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协同,实现关企“协同共生”需求尤为迫切。
3.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共生”提供可能
样本企业作为集成电路企业的典型代表,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最高体现,内部管理规范、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高,通过数字折射生产实际,实时掌握产线情况,是海关管理的重要切入点。集成电路产业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一定时间段内产线存在“吃不饱”的情况。目前,样本企业部分生产设备是特定减免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需要遵循使用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和特定用途的原则,而集成电路企业在市场及生产计划变动时会有部分富余产能,能否在基于企业高度数据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利用富余产能为其他主体或者企业进行集成电路产品代工,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产能资源助力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是一个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当下”——有待海关进一步优化监管,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
“当下”打破“过去”与“未来”的界限。数字化技术带来时间价值改变,使信息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数字化时间轴,不是一个时刻过渡到另一个时间,而是从一个选择跳到另一个选择”,这使得海关全流程监管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作为数字化生产的集中体现,在供应链、产业集群运转中也表达出同样的态势:业务量大,外部供应商产业协作广泛,专业性强、供应链时效要求高。由此引申,现有的一部分监管流程,仍然基于时间空间上的顺序,减免税备案、审批,通关、查检监管环节多,手续办理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链时效,不利于发挥现代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1.事前的流程性优化需求迫切
现行的海关作业制度中需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交大量单据来印证贸易合法性、真实性,现场海关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供的单据进行审核,而且集成电路产业进出口设备、原材料的专业学科广、专业性强,现场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人工重点审核更多存在“形式审批”的痕迹。以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项下生产性原材料为例,企业在完成资质备案后,在每批原材料进口前,尚需提前申请备案免表,在货物预计进口前1-2周,收集整理合同、发票、说明等资料,递交现场海关,待备案完成后,方可享惠进口,整个流程需5-7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据现场海关反映,大部分生产性原材料为常用物料,备案材料内容相近,存在大量重复性工作。在生产高峰期,每天需备案免表100余份,占据了大量监管资源。
2.事中的时效性压缩诉求强烈
集成电路产业对通关时效的要求高,精准监管、精准服务压力大。集成电路企业往往以小时计算生产研发周期,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对生产要素流转有强烈的时效性需求,给海关监管带来新挑战。据企业反映,“耽误一小时就是30万的损失”。以生产必需的光刻胶为例,如前文所述,市场基本上被日本企业JSR、东京应化、住友化学、信越化学和美国罗门哈斯等几家企业垄断,国内需求几乎全部来自进口。光刻胶作为特殊化学物品,需在恒温冷藏避光的条件下运输、仓储,每瓶光刻胶开封后需及时使用,否则会见光分解、报废。但是光刻胶作为危化品,每批都必须抽样送检,在抽样结果出具前,即使货物抵达企业仓库,也不能使用。通常化验结果出具往往需要30天左右,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3.事后的非侵入式监管迫在眉睫
涉及进出口货物专业化程度高,后续实际监管难度大。传统的海关稽核查工作是以手工收集信息数据、实地下厂核实等侵入式监管方式进行人工作业。集成电路供应链涉及商品范围广、学科多,据调研,样本企业现有进口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特种物料约10万种,涉及80多个不同工业门类。面对繁杂的商品种类和庞大的商品数量,传统的实地核实模式难以满足海量信息核对要求,海关人力资源也难以为继。此外,以属地查检业务为代表,大量检验检疫监管业务成为日常作业一项内容,一定程度导致出现短期内作业机构业务的可担当度和人员单兵素质适应度均出现弱化风险态势。部分精密设备及其零部件,查检要求为验核铭牌,此类货物进口时一般分装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密封箱内,需在洁净室环境下方可打开包装。查检时需将所有包装打开,找寻铭牌所在的设备,费时费力,实际监管效果与数字化时代发展大环境不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海关需全面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推进智慧海关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业态,实现海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苏州海关课题组:《深化以供应链为单元保税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海关研究》2019年第2期。
(一)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推动关企数据深度“连接”,探索关企数据“协同、共享”新模式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各类单证数据真实存在于其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中,并且以完整的数据链条存在,能够为海关通关监管提供应用场景、全链条信息的支撑。推动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数据与海关“连接”,实现互联共享,并结合“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实现企业减免税货物、加工贸易货物事前备案“自动备案”“自动审批”,货物事中通关“即到即放”“无感通关”,后续监管“网上稽核”“智能检校”。
1.“超级账本”简化事前核准手续
利用企业现有运营数据,应用以超级账本和智能合约为技术基础的区块链技术,对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项下进口设备、零部件及生产性原材料实行账册式管理,减少企业合规性成本;推动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包括ERP系统、EAM系统、TMS系统、WMS系统等内部数据及其上下游的物流协同、交易等外部数据入链,与“单一窗口”、海关监管作业系统、物流监管系统、海关智慧大脑等互联共享,通过系统自动采集各类数据,实现生产要素的“自动备案”“自动审批”。
2.“互联共享”推行事中无感通关
结合“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推动企业物流轨迹追踪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企业仓库视频监控系统等互联共享,优化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信息共享流程,实现货物事中通关“即到即放”“无感通关”,效率大幅提高,货物流转更加便捷,合法企业将“感受不到海关的存在”,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合规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占领和拓宽市场给予更大的支持。
3.“互联网+稽核查”优化海关后续监管
提升产业集群自我管理内生动力,降低产业集群内企业运行成本,搭建更牢固的信用链条。将高信用核心企业的贸易便利措施向上下游定向延伸,核心企业与集群组成企业的业务,可比照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享受相应便利措施,探索以产业集群为单元的信用管理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实现ERP联网监管或“互联网+稽核查”的企业,以“网上稽核查为主,实地稽核查为辅”,无重大风险企业不开展实地稽核查。产业集群企业如有涉税违规行为,自行为发生之日起三个月向海关主动披露,并主动消除危害后果的,经海关认定属于主动披露的,不作为案件线索移交。(9)南京海关课题组:《实施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浅析》,《海关研究》2020年第3期,第71页。
企业数字化运营的本质是为真实的企业运营搭建了一个高度镜像化的数字世界,以数字化的形式对企业的供应链、生产经营、设备运行等物理实体过去和目前的行为或者流程进行动态呈现,完整透视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10)何坚等:《“区块链+加贸监管”模式初探》,《海关研究》2021年第1期,第25页。因此,以企业的供应链、生产经营数据为基础,通过汇聚企业申报数据、物流轨迹、视频图像等信息,搭建关企虚实互动数字化平台,以企业供应链、生产经营业务场景数字化为原始驱动力,将企业涉及海关的业务场景在虚实互动数字化平台中映射建立数字虚拟场景,构建出虚实实时互动、线上线下协同作业海关监管场景。通过虚实融合,推进海关监管业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再造。
1.推进智能可视化系统建设,构建远程交互式监管
以属地查检为例,企业无需等待海关派单安排关员上门查检作业,通过虚实互动数字化平台实现待查验货物流转轨迹精准追踪、查验提前在线预约,在监控可覆盖范围内完成拆箱、卸货、分拣等动作,被查验货物的卸货、开箱等流程的视频实时同步传输,关员在线完成日常巡查、单证审核、后续处置等监管工作。预计可将检查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2小时内,帮助企业减少合规性成本。在减少人员接触的同时,使进口货物通关更快、入库更快。
2.依托供应链数字资源管理,实施个性化分类监管
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地位,借助其对供应链的掌控,通过对企业“一点”的管控,实现对产业集群“面”的有效管理。针对使用保税物流中心存储非保税货物的难题,主管海关依托核心企业TM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等工具,实施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建立非保税货物料号级“账册”,接入场所监管系统数据,实时查阅相关设备、零部件进出保税物流中心情况,实现对全产业链设备、零配件、原材料、产成品的物流流向精准掌控。
3.围绕减免税设备产能利用,打造嵌入式实时监管
针对减免税设备空余产能利用难点,可通过数据孪生理念,依托MES(生产执行系统),对出入库单、工单及入链第三方数据进行等进行交互比对分析,将海关监管嵌入企业日常监管中。这种模式下,海关可实时采集企业工单情况,判断生产产品是否属于免税范畴,产能是否超过合理范围,出现异常情况自动提示人工处置。作为海关后续监管手段,海关可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实施网上稽核查,大幅减少海关下厂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集成电路企业的数字驱动型经营模式就是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经营决策中,有着全时域、全流程、全场景的数字化特点。(11)黄奇帆:《数字化为何具有颠覆性》,《北京日报》2020年2月10日。所谓“全时域”是指:打破时间和空间障碍,将整个监管全程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企业所有生产、贸易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运输、仓储、生产、管理等行为场景全部打通。因此,海关需要从企业信息化系统这个数据源头出发,以企业“数据线索”为纽带,构建从企业原材料开始的生产、物流、贸易、检测鉴定等全流程监管链条,采取多渠道、多环节数据相互验证模式,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实现海关监管对象资源可知、状态可视,建立数据驱动的全流程管理。
1.挖掘多系统数据源,推行智能追溯
依托ERP、IE、EAM和SRM等系统数据源,对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的物料形态转化进行全流程智能追溯。监管期内免税设备及零部件,可实现备案、运抵、安装、使用、解除监管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享惠原材料、加贸料件等,根据企业ERP系统中的订单记录、出入库记录,IE系统中的进出口记录,EAM(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价格、财务记录,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有关单位资质证明,跟踪全流程形态转化并进行追溯,运用工业互联网、AI等技术,完成智能核销数据;对边角料报废品,可追踪产生、存储、处置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企业数据留存期限为海关监管期限及其后的3年,海关也可凭借相关数据进行后续管理和稽核查作业。
2.依托多维度数据链,强化风险防控
以企业全链条数据为基础,通过深度挖掘,多维度精准“画像”,实现企业全过程风险防范和信用动态监测。依托数字化智能化,从准入评估、运营管理等角度实施管控,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模型。建立全流程海关监管模式,为高效智能的风险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不同维度、不同场景进行模型训练,构建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精准“画像”,开展信用动态评估。以信用动态评估为基础,通过对数字化企业“由企及物”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最终实现更加便利化的服务。
3.构建多主体区块链,打破空间界限
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和物流等参与的多主体区块链,建立跨部门、区域的全流程监管链条,实现海关监管“前推后移”。在企业已具有高度数据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海关积极应用“互联网+”相关技术,谋求有效监管和高度便利相一致、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后续监管执法体系。利用现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及日趋成熟的“互联网+”体系,建立税务、交通、海关、银行和企业、物流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区块链,构建完整数据闭环,形成全链条的可溯源机制,保证各方数据真实性,辅助海关监管,打破空间界限,实现企业跨区域组链、海关跨关区监管、数据跨部门互通。实时采集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场所场地、人员等海关监管对象的实景信息,通过应用智能识别、5G、自组网等技术手段,对上述信息进行准确识别、精准定位、高速传输。构建从原材料开始的生产、物流、贸易、检测鉴定等全流程监管链条,采取多渠道、多环节数据相互验证模式,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实现海关监管流程的“前推后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