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蓉,王文天,尧 肖,肖锦铖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但由于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存在,出现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两极分化的就医现象,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凸显。分级诊疗作为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1]。2019年作为弥补我国“卫生法”空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报告中阐明: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亟需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病人到基层医疗卫生部门首次就诊,建立基层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
就医选择是指人体自感身体不适或存在异常状况时采取的包括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及药物等一系列寻求医疗帮助以减轻痛苦或者治愈疾病的手段[3]。患者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接触对象,其就医选择关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分级诊疗的实现,因此如何引导患者科学合理地选择就医机构、保证患者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有序流动是完全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关于就医选择的研究很多,但是却鲜有系统研究,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我国就医选择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知识图谱理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索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为改善就医状况,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1.1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以“就医选择”、“就医行为”为主题关键词,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剔除重复文献、不相干文献、会议等非研究型文献,无作者文献以及与主题明显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 034篇。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科学分析文献的可视化工具,可以用来构建某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从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展示前沿趋势。知识图谱的效果指标包括聚类模块指数(Modularity,Q值)和聚类轮廓指数(Weighted Mean Silhouette,S值)。Q值的取值范围为[0,1],当Q值>0.3时可以认为软件分析得到的网络结构图是显著的,也就是说聚类效果是显著的。S值是网络同质性指标,S值越接近1,说明同质性越高,即结构越好,当S值>0.5时就可以认为聚类结构较好[4]。本文利用CiteSpace V5.7.R2(64-bit)对所选择的1 034篇文献进行包括发文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在内的可视化分析。
2.1时间分布 近年来关于就医选择的研究内容及范围不断扩大,文献发布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关于就医选择方面的文章数量2015年最少,2017年达到近十年来最多发文量。这主要是由于到2015年,我国对就医选择的研究日趋成熟和饱和,然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分级诊疗转化为社会讨论与研究热点。关于分级诊疗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持续升温,而且分级诊疗制度能够促进居民科学有序就医,这为就医选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所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情高涨。目前,对于就医选择和就医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研究热点。
图1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领域发文量
2.2发文作者分析 将CiteSpace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2020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并选择pathfinder算法剪枝得到作者知识图谱(图2)。该图谱节点数为422,连线数为523,图谱密度为0.0059,较为分散,说明作者群内合作研究比较频繁,但作者群之间的合作交流甚少。1 034篇文章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丹萍,发表相关文章13篇,其他发表较多的是钱东福、段占祺、卢小君和陶敏芳等。见表1。
图2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作者合作图谱
表1 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作者
2.3发文机构分析 以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研究机构知识图谱,节点数为273,连线数119,图谱密度为0.0032,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薄弱,研究机构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同一地区,少有跨省合作,研究机构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由表2可知,2010-2020年发文最多的机构依次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都是8篇,其次是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7篇,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6篇,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对就医选择较为关注,是研究就医选择领域的主要机构。
表2 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
图3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2.4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CiteSpace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勾选剪枝下的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选项默认,经软件运行后得到节点数为470,连线数量为486,密度为0.0044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Q值为0.8984,S值为0.9337,说明网络结构较好。从图中可以看出,“就医”、“影响因素”、“就医选择”等关键词体积最大,说明它们最受关注。另外,从关键词频次来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就医”,共出现414次,中心性为0.26,其次为“影响因素”出现216次,“就医选择”出现87次,“分级诊疗”出现71次。表明这些关键词是就医选择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中心性表示某一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桥梁作用和影响程度,若中心性大于0.1则表示连接作用与影响程度较大[7]。由表3可知,关键词中心性最高的是“医疗保险”,达到了0.65,其次为“影响因素”、“慢性病”、“就医选择”、“社区居民”、“慢性病”等,中心性均大于0.1,表明这些关键词对就医选择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接作用,影响程度较大。其中对就医选择研究连接作用最强的是医疗保险,这是因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患者就医选择有直接的影响。患者的就医选择不仅与患者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也与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的数额以及患者在不同档次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支出(即医疗服务价格)有关,相同保费水平下医疗费用支出处于不同的范围,以及相似医疗服务价格水平而保费水平差别较大,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患者产生去不同档次医疗机构就医的选择,从而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6]。
表3 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性统计
图4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2.5关键词突现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点击“burstness”、“refresh”、“view”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图5)。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直观地了解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每个阶段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从而客观地展现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7]。由图5可知,2010-2020年就医选择领域关键词突现强度最高的是“分级诊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学生”、“社区居民”等。说明结合分级诊疗制度来分析某一特定群体的就医行为成为了就医选择领域的研究前沿。
图5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2.6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通过Time line View功能得到关键词的时间线知识图谱(图6),该图谱不仅能展示每一聚类标签所包含的关键词,还能清楚每一个聚类主题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从而可以有效解读我国就医选择领域研究的演变路径[7]。
结合图5与图6可以看出2010-2020年我国就医选择的研究前沿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
图6 2010-2020年就医选择研究的时间线知识图谱
第一阶段(2010-2014年),“新农合”、“农民”、“社区居民”等是本阶段的关键词。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新农合确立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备受关注。作为影响新农合的重要因素,就医选择与行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8]。
第二阶段(2015-2020),本阶段“分级诊疗”、“医联体”、“异地就医”等成为主流关键词。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三级公立医院要启动各类医疗联合体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模式,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基层服务的能力,提供便利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能够有效引导群众有序就医,缓解大医院就医紧张的局面,同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因此现阶段“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成为主关键词[9]。
3.1提高就医选择研究领域文献质量 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自己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学者们对人们就医行为的研究愈加关注,就医选择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从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来看,关于就医选择的研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核心文章较少,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文章质量不高,在未来研究中应创新研究思维,拓展研究方式,提高研究质量水平。
3.2加强就医选择研究学者及机构间合作 就医选择领域研究不论是作者还是机构,大多数是同一研究机构或者相关联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不同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彼此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深入研究。应利用优秀学者的带头作用,举办相关学术活动,挖掘研究潜力,促进不同研究机构及地区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时应该加强实践,让理论更具现实意义。
3.3拓展就医选择研究内容 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仅从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出发,抽取一个或两个影响因素对人们就医行为进行分析,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就医心理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10]。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和患者医疗行为的改变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患者医疗行为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影响机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考虑不同情况下患者医疗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疾病程度或不同社会阶段患者医疗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11]。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对影响居民的就医决策的内在心理行为逻辑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和修正,丰富我国就医选择领域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分级诊疗背景下,引导群众有序就医是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缓解就医困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效率和可及性的重要手段。如今“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及时有效的实施与推进分级诊疗政策,将有利于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实施分级诊疗政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措施,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12]。因此,城乡居民就医选择的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缓解居民不合理的两极分化就医现象,规范就医秩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及药品配备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导致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严重失衡。所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3]。
4.2贯彻落实医保惠民政策,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使居民收入增加、健康理念不断增强,居民就医选择时会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就医环境等因素,这就需要贯彻落实医保惠民政策,持续深入广泛地宣传医保政策,不断提高群众医保政策知晓率,确保医保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14]。同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序就医格局,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4.3合理规划和布局医疗机构,方便基层 居民就医选择中医疗机构距离和交通的便利性关乎是否节省费用和时间及方便照顾,是居民就医选择的充分考虑因素。这就要求政府设置和布局医疗机构过程中,综合考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居民看病就医的便捷程度,依据各地区地理交通环境、服务半径等因素合理布局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及规模,方便基层居民就医[15]。
4.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率和接受率 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度与宣传力度密切相关,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并强化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作用,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社区需加强分级诊疗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介、医疗卫生机构等多途径开展宣传,提高群众对分级诊疗、基层医疗服务的认知度,培养建立正确就诊观念,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新格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