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志强 谢萍莉 黄成睿 牟芮冉
2021 年3 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 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可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阅读课程作为学校综合育人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和价值导向作用已成为教育界共识。
以迎春小学为例,自2007 年建校,学校就高度重视学生阅读,每天开展30 分钟的阅读指导。2019 年,学校成立了阅读课题组,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了抽样测评,并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原有阅读课程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阅读素养抽样测评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不足、阅读记忆不深刻、阅读速度不高、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较差等问题。问卷调查发现:56.3%的学生阅读类别集中于文学作品;23.7%的学生阅读时会主动运用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18.4%的非语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推荐阅读;28.1%的非语文学科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学科阅读方法指导;22.6%的家长经常陪伴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学校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阅读课程实施现状,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着力,开发出学生阅读“三餐” 课程、教师阅读 “三体”课程、家长阅读 “三读” 课程,构建了 “全员·全域·全程” 的 “全阅读” 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 “热爱生命、充满希望、智慧灵动的新时代好少年”。
学校一直秉持 “春天教育” 理念,以 “生命·希望” 为核心,致力于为每一个生命成长提供所需的营养,让阅读自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生阅读 “三餐” 课程。
阅读 “三餐” 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像吃饭一样自然。课程聚焦学生的生命成长,细化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视野、思维品质四个维度十二项具体指标,构建了以 “乐学守求,博观约取” 为总目标的阅读“三餐” 课程目标体系(见图1)。
图1 阅读 “三餐” 课程目标体系
学校的阅读 “三餐” 课程包括“主餐式” 阅读、“聚餐式” 阅读、“零餐式” 阅读三类课程。
主餐(一日三餐)是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主餐式” 阅读则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保障,它以课堂阅读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科教材阅读、学科延伸阅读、学科整合阅读,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聚餐(宴席)是以分享交流为目的的用餐方式,“聚餐式” 阅读是以活动阅读为形式,满足学生同交流、共分享的精神 “聚餐” 要求。学校搭建集体阅读交流平台,从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分别开展学校阅读节、年级共享周、班班美读日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分享阅读的乐趣,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获取多样化营养。
零餐(零食)是突显个性、按需补给的用餐方式,“零餐式” 阅读以自主阅读为形式,类似于生活中的零餐。对此,学校打造了 “方格子” “小亭子” “大屋子” 三类阅读空间,让阅读随时发生。学生在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时间、地点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的 “零存整取”。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学校高度重视阅读课程的落地工作,做到精心规划、精细实施、精准管理。
“主餐式” 阅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阅读中夯基础、重策略、善整合。学科阅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落实,梳理各学科核心素养,深研本学科阅读指导策略;学科延伸阅读利用午读时间、课后服务时段,将阅读触角从学科阅读向外延展,让阅读策略得以运用;学科整合阅读吸取全科视域下主题阅读的相关经验,每月定期开展。
“聚餐式” 阅读开展不同层级的主题阅读活动。阅读节是全校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包括上半年开学季的 “开卷节” 和下半年开学季的“弘文节”;年级共享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阅读活动,结合学校阅读节主题确定组织形式,开展多样阅读活动;班班美读日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拟定班级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 “书香班级、各有特色”的阅读目标。
“零餐式” 阅读倡导不断优化阅读空间,基于尊个性、趣体验、向未来的原则,探索阅读的无限可能。比如,“方格子” 阅读利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格子书架(设置在操场、楼层、教室、功能室、春田阅吧等),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小亭子” 阅读利用校园内的 “朗读亭” 和 “阅读亭”,给学生沉浸式、互动式的“互联网+阅读” 体验;“大屋子”阅读面向校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场域,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校构建了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阅读蓄力卡” 让教师、家长共同指导学生读书摘录、记录感想,旨在培养日常阅读习惯;“阅读闯关游” 依托 “学习通” 平台,学生参与共读书目的闯关活动,教师跟踪进度、累积积分,旨在测评阶段阅读;“阅读能量袋” 通过收集学生每期的个人阅读成果及阅读测评成绩,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归档,旨在形成学生阅读成长档案。学校的多元评价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手段,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视野、思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借助SWOT 分析法对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后发现: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1 岁,普遍好学,乐于挑战,但经验不足,需要专家指导与骨干帮带;学校的师训机制、教研组、工作室可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对教师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关注不够。为此,学校以“格物致知,修身齐治” 为课程目标,开展了集群化、序列化的教师阅读 “三体” 课程,让教师在“悦读” 中感悟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赋能。
全体阅读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参与的普及性阅读,学校以 “三环”为主线,引领全体教师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教书育人所必需的通识性知识。
第一环节,赠书仪式——共读一本好书。学校在全面调研教师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每年的妇女节、教师节为教师赠书(妇女节主要推荐儿童心理等通识类书籍;教师节主要推荐学科教学、专业发展类书籍),营造 “共读一本书” 的仪式感,引领教师共赴全体阅读之旅。
第二环节,阅读转化——撰写一份阅读成果。学校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将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阅读书籍的及时感悟与反思,也是教师由 “阅读” 转向 “表达” 的关键环节。
第三环节,示范引领——开展一次阅读分享。建立校长带头、年级组长先行、教师轮值主持的阅读分享制度。教师不仅分享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还结合教学实际精进研修。
学校组建了学科组团体、工作室团体、自定义团体 “三类”阅读团体,开展项目式阅读,满足了教师专业化、阶梯化、定制化发展的需求,实现了教师阅读的共享与激励。
学科组团体即由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的阅读团体。学科组团体开展专业化阅读,阅读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材解读、学科教学专业书籍等,指向教师学科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团体即由学校各类工作室学员组成的阅读团体。工作室团体开展阶梯化阅读,各工作室导师根据各自的教学主张,设计出不同的阅读重点,按照工作室的学习计划开展阅读活动。
自定义团体是根据教师的喜好与需求形成的阅读团体,是跨学科组、跨年级组的教师自发组成的团体。自定义团体开展定制化阅读,由学校的 “抱朴书院” 对其进行组织管理。
个体阅读即教师的个性化阅读,学校倡导通过馆藏阅读、自选阅读、数字阅读 “三路径” 激励教师主动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学校依托图书馆,定期收集教师喜好,整理学者及专家推荐书目,不断增补图书馆藏书,组织教师开展馆藏阅读。
自选阅读是教师自选书籍自主阅读。每学年,学校会集中组织教师自主订阅报刊及购买书籍,予以一定补助,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性阅读。
学校依托 “学习通” 平台为教师提供期刊论文数据库和图书库。寒暑假在 “学习通” 平台开展教师线上阅读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阅读打卡、线上阅读分享。
“三体” 课程的实施,让教师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实现了成长。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赛课活动精彩纷呈、教育科研成果累累……阅读,不仅带给教师专业上的成长,也带动了学生阅读 “三餐” 课程的发展,加速了家长阅读 “三读” 课程的推进。教师阅读成为连接学生阅读和家长阅读的重要纽带。
学校秉承 “教师、家长和学生互相尊重、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理念,构建了 “春晖” 家长课程体系,通过育儿自读、亲子共读、家校融读 “三读” 课程的实施,为家校协同育人搭建了平台,引领家长担负责任、勤于沟通、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育儿自读是家长针对育儿知识的自主阅读,学校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专家推荐书目,鼓励更多家长加入阅读。其中 “育儿护理” 类知识主要涉及儿童心理学、营养学、儿童疾病护理、儿童性知识;“沟通交流” 类涉及亲子关系的建立,行为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养成等方面;“特需服务” 类主要关注部分残障学生,学校随班就读资 源 中 心 及 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中心依据个别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搜集适宜读物进行推荐。
学校针对亲子共读的不同阶段,从共读方略、童书共读、静读陪伴三方面设计与实施亲子共读课程。共读方略课程为家长推荐亲子共读实操类书籍,帮助家长了解开展亲子共读的方法,培养亲子共读的习惯。童书共读课程与学生阅读 “三餐” 课程紧密结合,校级家委会代表在学校 “开卷节”发出童书共读倡议,各班家委会通过晒图等方式引领班级家长加入童书共读行列。静读陪伴课程旨在引导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成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孩子开展对比阅读,培养孩子的审辩式思维。
家校融读是将家长请进学校或搭建家校线上学习平台,让家长与学校教师共研一个主题,共读一本好书,共同成为儿童成长指导师。家校融读主要邀请家长代表聆听讲座、开展阅读分享,组织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时下教育热点知识。学校 “阳光心理” 课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心育工作室和SEL 中心依据社会情绪课程为家长提供配套阅读材料,指导家长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助力。“助学指导” 课程内容涉及指导预习复习、训练记忆力、协助开展综合实践等。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从而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自愿参与、按需赋能原则,主要以宣传、号召、引导、感染的方式推进实施家长阅读“三读” 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学校采取激励性评价方式,对参与阅读的家长进行表彰及宣传,并经常邀请家长在校级及以上活动中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效用。经过长期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阅读行列。通过阅读课程的推进,学生成长的资源配备更充分,学校“生命与希望” 的文化内核在课堂内外、师生、亲子关系中彰显出更温暖、更舒展的样态。
阅书阅己,阅人阅事,阅生活,阅世界。阅读,已成为学校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瞭望世界的窗口,成为 “双减” 政策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育人良方,成为师生终身学习的不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