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七色光” 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以山东省青州市传泰希望小学为例

2022-08-19 01:36付青亮李永贤
中小学校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州市色光校本

□付青亮 李永贤

在中小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学校整体工作的关键方面。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山东省青州市传泰希望小学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山区王坟镇,1998 年由印尼华侨林春华先生捐资建设,现有学生187人,教师20 人,服务周边10 个村庄。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构建了“七色光” 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一、“七色光” 课程体系的背景

一是学校发展实践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必然要求。地处农村,学校受客观条件制约,长期存在课程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教师课程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课程现状落后于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就成了必然选择。

二是周边的资源环境为课程体系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所在地——王坟镇是省内闻名的旅游乡镇,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辛勤的田间劳作、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当地有根雕艺术、风筝制作的民间专家,还有山楂园、柿子园等丰富有特色的资源,这为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了教师们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切入点。

三是教师科研教研水平提升,形成了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条件。近年来,借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项目校、山东省基础教育共同体学校和潍坊市 “双改行动” 联盟学校等平台,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主动参与科研教研活动,逐渐提升了科研教研的意识与水平。特别是借助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省级课题平台,课题组成员在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学校的整体科研教研能力与水平逐渐提升,形成了构建 “七色光” 课程体系最核心的人力资源。

四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构建课程体系打好了底色。经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 “阳光教育、幸福人生” 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新时代有教养的阳光少年” 的育人目标,孕育了 “太阳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的主题文化,凝练了 “向阳而生、向美而行” 的校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的校风、“向阳而教、教而向美” 的教风和 “向阳而学、学而向美” 的学风。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办学特色,为构建 “七色光” 课程体系打好了底色。

五是抓住乡村振兴和 “双减”的政策背景,学校课程体系持续完善。新时代新征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 “双减” 政策的引领下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结合 “阳光教育、幸福人生” 的办学理念,在充分开发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学校构建并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 “七色光” 课程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的乡村小学。

二、“七色光” 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七色光”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七色光” 课程体系,把 “阳光教育” 融入课程,引领学生感受课程中的文美、意美、形美、神美。以 “向阳而生、向美而行” 为主题,读万卷书,知行合一,让每个学生感受言行美、心灵美、行知美、书香美;行万里路,格物致知,让每个学生享受美在自然、美在社会、美在探索、美在创造;让每个学生成为有教养的阳光少年。

(二)“七色光”课程体系内容

1.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学校基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小学生特点,确立了“青州市传泰希望小学立德树人模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和成长进行了全面概括。

2.课程理念

着眼于学生成长,学校提出“在向美而行中自主成长” 的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了“基于兴趣,养成习惯” 的丰富多彩的 “七色光” 课程。所谓基于兴趣,就是要基于童心,关注儿童立场,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所谓养成习惯,就是要立足当下,关注细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个孩子成为有教养的阳光少年。

3.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和办学价值。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贯彻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的育人理念,按照 “精品有特色” 的课程建设要求,学校以“七色光” 为主线,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了 “七色光” 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七色光” 寓意及课程

“七色光” 课程体系彰显着“七彩阳光、丰富多彩、和美共生、色彩斑斓、异彩纷呈” 的特点。“七色光” 代表美好与希望,象征着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体现了阳光教育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精髓;“七色光” 凝聚彼此的能量,代表了多彩、快乐、向上、团结的精神;“七色光” 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象征着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朝着七色梦想奋进。每种色光都蕴含一个愿望,代表一种品质,承载一种课程,放飞一个梦想。

“七色光” 课程体系分为 “三层七类”。所谓 “三层”,是指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个层次;所谓 “七类”,是指启智课程、亲子课程、立德课程、活动课程、创新课程、修身课程、怡情课程七个类别。课程体系总共包含52 门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了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资源。

三、“七色光” 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

(一)组织保障

在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制定了“七色光” 课程体系管理办法及具体流程。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成立的课程管理中心负责指导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审定校本课程的教案讲义,组织学期考核评价,推荐优秀课程申报本校精品课程。年级组长协助课程管理中心做好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组织与协调。在课程师资方面,一是鼓励本校教师自主设计、开发乡土资源课程。二是充分挖掘周边人才资源,聘请当地有一技之长的 “土专家” 开设相关课程,如聘请当地村民、青州市楹联协会会长张俊亮开设楹联课;聘请本镇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王洪吉开设民间故事课;聘请长期从事根艺加工的李宗源开设根雕加工课;聘请书法爱好者丁光辉开设书法课;等等。这些老教师、老艺人不仅传授了知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也为教师和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三是开设专递课堂,打破空间界限,连接优秀专业教师的课程,促使课程多样化。四是与课程研发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资源共享。

(二)课程开发

1.基础性课程

学校按要求开足开齐学科课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基础型课程包含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

2.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通过选课走班、主题实践、个性化设计、实地采风等形式落实,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拓展性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对国家课程的延伸拓展,如语文拓展性课程有楹联、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软笔书法等;数学拓展性课程有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百木搭等;英语拓展性课程有情景剧表演、生活英语等;美术拓展性课程有石头画、粮食粘贴画、农民画、十字绣、根雕加工、手工缝制、针织等;音乐拓展性课程有传统吕剧、校园合唱团、快乐舞蹈、口风琴等;体育拓展性课程有传统游戏、踢毽子、花样跳绳、象棋、乒乓球等。

3.研究性课程

依托当地优势,建立种植实践、自然观察、非物质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社区服务五大实践基地,创设 “知农情、学农事” “知农史、看发展” “赏根雕、学技艺”“创意石头画” “走近玫瑰园” “寻访清风寨” “我与蚕宝宝共成长”等 “七色光” 课程。

(三)课程实施

1.国家课程规范化

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2.校本课程生活化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管理中心,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实施与评价。一是跟随学科教学学习。拓展性课程丰富了学科内容,提高了学习效果。基于乡土资源的实践活动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弥补了综合实践课存在的实践性、活动性不足的缺陷,目前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是以社团活动方式实施。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学校以 “选课走班” 方式,通过组建社团实施校本课程。三是建立基地,研学旅行。学校租赁了村里1500 平方米土地,建设 “阳光农耕苑”,并将它作为种植实践基地。与社区紧密联系,建立了自然观察基地——清风寨和大黑山玫瑰园、非物质文化基地——根雕艺术城、科普教育基地——大黑山富硒水厂、社区服务基地——许家庄敬老院。这些基地就是学校的研学平台,发挥了很好的育人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查找与基础课程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建筑、风土人情等,学校设立了 “读行天下” 主题长廊,在中、高年级设立 “去远方” 专题并开启旅行研学课程。

(四)课程评价

学校建立了多元长效评价机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评价办法。一是通过问卷,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二是将学习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开展成果展示,结合 “多才多艺小名士” 和“全员自选优” 评选,进行个性化评价。四是邀请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担任评委。

四、“七色光” 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全市前列。围绕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主题,学校多次进行典型经验交流并获得好评,被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同时,学校被推选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项目校、山东省基础教育共同体学校、潍坊市 “双改行动” 联盟学校;被评为 “潍坊市零投诉学校” “青州市课改窗口学校” “青州市惠民服务示范校”;多次被评为 “青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青州市教育督导考核先进单位”。2019 年,学校被确立为首批“立德树人乡村振兴” 试点学校。2020 年、2021 年,学校以 “五大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潍坊地区进行了两次推介。2021 年,学校被评为 “山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二)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我们身边的野菜”获评潍坊市精品课程,“一石一画一世界” 获评潍坊市优秀研学课程,“亲近绿色家园,践行环保行为” 获得了青州市精品课程奖,“我爱家乡的红山楂” “根雕艺术”“石头彩绘” 等获得了青州市 “创新教育校本课程” 一、二等奖,“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荣获青州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基于课程实践,学校完成了山东省规划办重点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乡土资源相结合的研究” “基于乡土资源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实践中推进课题研究,学校教师不仅提升了课程意识,更提高了专业化水平。5 年来,学校70%的教师荣获青州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政府成果奖,名师培养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让农村孩子享有更优质教育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学校参加青州市组织的 “多才多艺小名士美术素养展示” “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和阅读理解大赛” “书法成果展示活动以及学科综合素养展示”等各项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多年坚持课程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如今,学校焕发着勃勃生机,已经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五、“七色光” 课程的未来展望

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深度挖掘周边资源,增强 “七色光” 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不盲目攀比城市学校的资源配置,而要着力于凸显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现有资源,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扬长避短,提质增效。例如,学校在运动场馆、体育器械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但可以利用天然环境,开发登山等运动课程,以弥补缺陷。今后,学校要更进一步挖掘乡土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深入完善 “七色光” 课程体系。

二是聚焦目标,整合成果,继续优化 “七色光” 课程体系。今后,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将进一步厘清 “七色光” 课程体系的目标,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建立学习小组,进一步注重课程中的知识联结,整合目前已有的课题成果和课程实践成果,进一步优化 “七色光”课程体系。

三是提高育人质量,助推 “双减” 提质增效,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让学生拥有兴趣特长,真正到自然中学习,到社会中学习。同时,学校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以学校为窗口,向社会辐射,形成“学校教孩子—孩子教家长—家长带动社区” 的多方联动体系,既助推 “双减” 提质增效,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青州市色光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人物混合色光照明技巧
青州市园林绿化可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
青州市特色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研究